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1331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9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材构成部分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

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

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

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

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

、“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二、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和长江。

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

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

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

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二单元:

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

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

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

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

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

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古诗中歌咏春天的名作。

其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在溪头荠菜花”、“天街小雨润如酥”、“乱花渐欲迷人眼”等名句,为什么千古传诵?

有些字词为什么堪称“诗眼”?

此外还有两首新诗,艾青的《春》,为什么偏说春天是“来自郊外的墓窟”?

王宜振的《初春》,又是怎么用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

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

“比较•探究”中还有两篇科普作品:

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和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把我们从诗歌艺术的境界带入科学理性的王国中。

不一样的春天,原是来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试讨论讨论,能不能写春天的“不好”?

试动笔,写写自己眼中、心里独特的春天。

第三单元:

本单元这个主题下,大致有两个话题,一是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情感问题,一是面临死亡时坚守气节、坚持信仰的问题。

两篇主读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分别代表了这两个话题。

“比较•探究”中,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到写法,似乎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之处,请仔细比较体会,认真想想:

不写出哈墨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各自的异常表现,能不能那么好地展现他们动人的爱国情感?

与《过零丁洋》一样面对死亡,以诗歌抒发爱国豪情的,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和陆游的《示儿》,这些诗歌有哪些独具丰彩的名句?

这个话题下还有两篇“比较•探究”文:

梁启超的《谭嗣同之死》和狄斯妮的《勇气》,前者的主人公是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后者的主人公是普普通通法国农妇,一个“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容就义,一个牺牲了丈夫,却是个“幸福的女人”。

对他们的事迹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想像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将对“幸福”、“勇气”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单元的故事都很动人,主人公遭遇的都是重大事件。

寻常小事也能动人,关键是抓住特点,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动手写一写。

第四单元:

诚如臧克家《有的人》诗中所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单元主题“伟岸人格”,就是指这种虽死犹存的人。

主读课文之一,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感人事迹。

“比较•探究”的两篇为《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业和人格,都和威力极大的武器原子弹紧密相关。

他们都各有高尚的行为,感人的言语,独特的个性,辉煌的成就。

精读课文,比较分析,品味那些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

主读课文之二,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叙述的是鲁迅的生活琐事。

“比较•探究”中,邓林的《父亲的退休生活》写的也是伟人的生活琐事。

伟人的生活琐事是不是和凡人一样?

写这些有助于体现他们的伟大吗?

这也是挺有意思的问题。

与这些伟人有关的,是三首诗歌:

鲁迅的《自嘲》、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和惠特曼为林肯总统遇难而写的《啊,船长,我的船长》。

阅读理解这些诗歌,并与相应的散文比较,从中体验抒情诗与记叙散文各自的感人动人之处。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怎么写人。

但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熟悉名人,那就写写寻常的人。

只要挖掘出趣味和意思,优点、缺点都可以写。

第五单元:

每个人都可能身临困境逆境,如何面对它、摆脱它,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胆略和智慧。

本单元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

主读课文2篇,都是关于伟人毛泽东的。

权延赤的《黄河化险》是一篇长文,请同学们阅读、思考:

在事关个人生死、革命成败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

作品怎样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表现毛泽东那历史性的伟大思考?

伟人之间也免不了脸红脖子粗。

看看毛泽东为何发脾气骂人,如何“辩”赢了任弼时,任弼时又如何说服了毛泽东?

另一主读课文,是《毛泽东词两首》(《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冰雪严寒中抒发的壮志豪情与《黄河化险》相互映衬,朗读品味,更可领略伟人的精神境界。

“比较•探究”中,有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培根的《论逆境》、高尔基的《海燕》和蔡其矫的《波浪》,这些作品,彼此之间、与主读课文之间,都有许多外在、内在的联系,可以互相参照、引发联想,进一步深化对“逆流勇进”的领悟,感受各种表达手段的奥秘。

而其中名士的个性、哲人的格言和诗人的意象,又是令人品味不尽。

在此基础上,通过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精神境界、人生志向的真实感触,并从课文中学会以某种事物为象征,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抒发自己心中的“最向往”。

第六单元:

都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以古文为主要选文。

主读课文2篇,是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和选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愚公精神,向来为人们所称颂。

他为什么要移山?

他这样做明智吗?

他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中分析、领会。

孟子的文章,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语的精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的深刻,文章推理过程的层次性,都很值得我们潜心体会。

“比较•探究”中,选自《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体现了与愚公相同的民族精神;纪晓岚的《老翁捕虎》和雷因的《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都揭示了有关“成功”的道理,这个道理和愚公移山是否有相通之处?

以上的联系和区别,通过阅读分析、质疑,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也因此要求学学说理,写一篇说理文章,最好从自己生活经历和经验中,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中讲述一个道理。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和长江。

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

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

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

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第一课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二、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

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三、学习生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曙天()吹拂()哺育()

舢板()驳船()堆栈()

四、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

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

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

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

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

见课本

互动3:

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

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

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

见课本。

补充: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

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

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

1)借景抒情的写法。

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见课本。

六、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

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

无啰嗦之感。

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

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

“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板书:

C1议论

B记叙A抒情

C2描写

教后记之

第二课筏子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

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

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

(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

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

夷、平地又是怎样的?

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

正衬:

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

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

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

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

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

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六:

板书设计:

羊皮筏子

正衬:

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

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教后记之

 

比较探究

《诗歌三首》《一条大河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时数: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

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

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

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

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

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

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

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

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

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依次是:

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

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

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

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

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

(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

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

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

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瞭望未餍饕餮鹧鸪

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

磅礴简陋铆牢角逐偌大惬意戛然

蓦地矜持踊上清泠泠荡漾缠绵艄公

揉出摇曳颤颤巍巍步履颠簸潸然

浸淫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

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

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

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

四、总结全文

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

教后记之

黄河颂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录音机或者电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之

长江之歌

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诗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诗句读来浅显易懂,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并会在朗读、体悟中荡漾起自己激情,产生心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中探究发现时局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