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459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docx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___

任教教师:

_________________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篇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1

一、课业类别:

欣赏

评述课

二、课时:

两节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几个主要时期的作品特点。

能力培养:

学会从资料整理中对艺术作品形象塑和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情感激发:

从文物的散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六、教学方法:

引导、欣赏、讨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

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一个关于敦煌飞天舞蹈表演的图片,启示敦煌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引入新课。

并板书课题。

(三)新课学习:

初识敦煌:

课件展示敦煌莫高窟的世界地位: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东方卢浮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

一、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世界赋予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美誉。

有外国人说:

游览了敦煌,就等于了解了全世界的古代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的世界。

超级链接播放一段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视频。

并让学生从视频中去寻找老师出示的问题的答案。

板书:

问题

1、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问题

2、敦煌莫高窟是集(

)(

)(

)于一体的佛教石窟艺术。

问题

3、敦煌莫高窟的规模:

问题

4、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历史:

2问题

5、不同时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师生一起观赏视频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抄写在图画本上

师生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答案,便于学生分辨和笔记。

(生先思考讨论,教师小结答案,并板书和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问题1答案:

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沙漠问题2答案:

建筑

壁画

雕塑问题3答案:

现存732窟

45000平米

3000余身(对应问题2答案讨论敦煌莫高窟规模)

问题4答案:

公元366年到元朝

共经历1000年

始开凿:

乐僔和尚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北朝

隋唐

五代和宋

西夏和元(根据各阶段代表性图例来讨论各时期的艺术特色)得出:

问题5答案:

早期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3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四)课堂小结:

欣赏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

了解了敦煌的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是不是觉得为身为中国人而更加的骄傲。

在敦煌还有一个让国人亦喜亦忧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人类历史海洋”的藏经洞。

我们下节课将走进藏经洞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

简述上次课内容:

公元366年,一名和尚乐僔化缘在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下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开始,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信任,敦煌莫高窟迅速发展,由早期的西域风格发展为中原风格,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

宋朝开始逐渐衰退,到元朝淡出人们的视线。

为我们留下了两公里长,732个石窟,45000平米绘画,3000余身雕塑。

直到1900年的一天,一位道士王圆箓“开启”了现被编号为17窟的藏经洞,敦煌莫高窟再次闪现于世界。

(三)新课学习:

藏经洞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藏经洞里面究

4竟有些什么宝物,这些宝物的命运又如何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超级链接播放藏经洞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视频,教师从视频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板书)观看完视频后和学生一起根据板书归纳,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藏经洞:

发现:

1900年,王圆箓

藏品数量:

60000余件

内容涵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人类历史的海洋

莫高窟艺术品及藏经洞文物流失:

英国:

斯坦因

2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29箱,后来还来过一次。

法国:

伯希和

5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6000余件精品日本:

大谷探险队

日本经历了二战以后,很多文物流失民间,无从考察

俄国:

奥登堡探险队

俄国莫高窟艺术品及敦煌文物编号达19000多件

美国:

华尔纳

用特制胶水粘走敦煌壁画,拿回国家复原,还盗走雕像中的精品

现状:

中国8696件。

1909年,法国的伯希和在京城炫耀他的在藏经洞中获取的宝贝,被中国有识之士发现,报告京城,下令将藏经洞剩下的40000件左右的文物运往京城保管。

可是,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的人员极不负责,草率装运,掉了不会拾起,每过一站还要被当

5地官员掠夺,到京城还被负责押运的人的亲戚挑选。

数量太少就将完整的文物撕开来凑数。

所以最终只剩下8697件了。

讲完以后老师心情很沉重,相信同学们的爱国心也激起了悲愤。

曾经辉煌的中国古代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而腐朽的清王朝竟然一败涂地。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容世界小觑,要让中国更加立于世界东方,希望寄托在在座的各位同学这一代身上,少年强则国强。

让我们带着一颗强悍的中国心再次来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两方面来欣赏,再次加深对各个阶段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对敦煌莫高窟的认识和了解,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敦煌莫高窟现在已经是中国很著名的旅游景点了,每年的七月是敦煌莫高窟旅游的高峰季节。

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敦煌旅游一下,亲身领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八、板书(两节课板书内容多

略)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的赏析,对初一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本课涵盖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中国大的历史朝代和教材分裂时期的历史,学生没学中国历史就不容易理解。

还有,欣赏的角度来看那些作品,初一学生年龄不一定能真正发现其中的美。

这对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就是一个难点。

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对激发学生星期是个不错的办法。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2

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

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

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本课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学习。

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要有探究的课题。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还应强调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直接的感受和体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

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按工具材料分类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了解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了解石窟艺术的特色和发展概况,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学习过程:

a.欣赏《九色鹿》片段

问题?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b.导入新课

从《九色鹿》的传说到《九色鹿》的壁画,我们回到敦煌莫高窟。

1、敦煌的简介,敦煌石窟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宗教的产物。

雕像、壁画表现的是宗教中的人物。

2、请同学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敦煌艺术。

三、思考与讨论

1、敦煌石窟指古敦煌郡内的所有石窟,包括莫高窟(千佛洞)、榆林峡(万佛峡)、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及一些寺庙等石窟群。

2、雕塑: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535-557)菩萨第45窟西龛内北侧

唐阿难陀

第45窟西龛内南侧

3、壁画:

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局部)112窟

三兔飞天藻井

第407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局部)第130窟

盛唐?

四、敦煌石窟艺术形象的特点:

彩塑: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

内容简单,造型朴拙,色彩淳厚,线条苍劲,人物比例适当,面相丰圆。

北魏晚期(西魏)

人物形象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形成了潇洒飘逸的风格。

北周

产生了面短而艳,温婉娴静,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壁画:

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图案装饰画

五、评价与小结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和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我国的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既要为拥有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而骄傲和自豪,更要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去了解和学习艺术经典,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为今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及观赏,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以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

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的欣赏,引申到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通过了解现状和遭受掠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名词解释

敦煌: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

敦煌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四大石窟: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

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

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三、教学建议

1、内容不要过难,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主要是了解敦煌壁画、石窟以及国宝的现状。

2、要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九色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请同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如果没有看过请同学们观看《九色鹿》短片。

通过短片提问:

哪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这个故事?

(二)展示课件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

欣赏莫高窟图像说一说:

图片的艺术特点。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

内容简单,造型朴拙,色彩淳厚,线条苍劲,人物比例适当,面相丰圆。

北魏晚期(西魏)人物形象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形成了潇洒飘逸的风格。

北周产生了面短而艳,温婉娴静,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唐代造型趋于写实,人物比例均匀,面相丰满,身姿优美,神情各异,衣纹舒展自然,表现出不同份与个性诸神。

敦煌壁画已北朝和唐代为最盛。

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传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

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

(三)展示课件

教师简述龙门石窟(唐),欣赏龙门石窟图像说一说:

图片的艺术特点。

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

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传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四)展示课件

教师简述敦煌壁画的被盗经过。

(五)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自行了解我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五、教学资料

1、九色鹿:

《九色鹿》是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的动画电影,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九色鹿是国产动画片,该片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

剧情介绍:

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

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

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

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

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

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

国王无奈,张贴布告:

捕到九色鹿者给予重赏。

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

当他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

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

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

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

此片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

而弄蛇人忘恩负义后的丑恶嘴脸,和九色鹿安详的神态和神圣的威慑力,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佛教的传入:

目前较为盛行的说法是佛教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具体时间尚有待考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3、石窟艺术:

我们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待,则认为佛教石窟艺术是在公元前367年由一名叫乐尊的和尚所传入。

他当时云游到鸣沙山东麓,看到山顶金光万道,仿佛千万尊佛在空中隐现。

于是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潜心修行。

至此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敦煌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掀开了辉煌的篇章。

至汉代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后来的隋唐、五代、宋、元的发展,至元末石窟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才在此逐渐走向了衰落并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整个石窟艺术从汉代开始到隋唐的艺术巅峰时期再到元代的结束,除了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4、敦煌壁画被盗经过: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

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

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录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

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

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

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

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

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

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

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

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

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

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

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依然争论不休。

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

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

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内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

张大千剥损的壁画位于进门甬道,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

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

据记载,这座石窟历时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进一米,而张大千在短时间内使它大大改观。

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

敦煌莫高窟美术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将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带领学生了解佛教的起源,了解石窟艺术的造型方法、表现特点,促进学生理解和弘扬民族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学生分析:

由于传媒信息常侧重于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宣传,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太容易感兴趣,加之对于石窟艺术、佛教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要理解和感悟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以极其赋予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准备大量的相关信息,并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培养其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2、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串联知识内容,发展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总结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石窟艺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讨论、分析,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3、

道德情感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优秀美术传统。

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欣赏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片断。

引出中国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感受石窟艺术的精髓。

并通过猜地点来导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深入探究,系统掌握。

(一)、敦煌莫高窟的概况

通过解说与图片大体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基本状况,对它有个基本的了解。

(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1、飞天

2、讲述一些本生、本缘的故事。

《鹿王本生图》(九色鹿故事)257库北魏

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故事,古代一只有9种毛色的神鹿常在恒河边上饮水吃草,一天,有人突然落如水中,九色鹿听到求救声,便奋力把那人救起,那个被救的人答应九色鹿,永远不会透露它的行踪.但不久,国王的宠妃梦见了这只九色鹿,于是,国王出重金悬赏它,结果,那个被救起的人见利忘义,进宫告密,并引国王进山捕鹿,无路可逃的九色鹿,向国王痛陈那个小人的忘恩负义,国王被深深感动,下令保护九色鹿,于是,告密者遭到报应,全身长出毒创,而宠妃也因自己的贪婪羞愧而死.

《尸毗王本生图》275窟十六国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

古印度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土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国王名叫尸毗王,是一个胸怀宽广,爱民如子的国王。

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众生。

一天,有只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老鹰紧追鸽子不舍,鸽子生命危机,飞来飞去无处躲藏,最后,飞到尸毗王的腋下,请求国王的保护。

老鹰追来抓不到鸽子,就对尸毗王说:

“这个鸽子是我的美食,我现在饥饿难忍,请国王把鸽子交给我吧”

尸毗王说:

“我曾许愿,拯救一切生灵,现在鸽子寻求保护,我怎么能见死不救,让它去送死呢?

”老鹰冷笑说:

“大王既然爱惜一切生灵,如果我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难道我就不该得救吗?

尸毗王说:

“我可拿其它食物给你吃”老鹰答到:

“我只吃新鲜血肉,别的食物一概不吃”

尸毗王暗想,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看来,只有用我的肉来换取鸽子才能同时救下两条生命。

于是,他下令手下取来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鹰,但老鹰又说道:

“国王既然要以自身的肉来代替鸽子,那么我也不敢多要,只要和鸽子一样重量的肉。

尸毗王传令取来一秆秤,一头放上鸽子,一头放上割下的肉。

奇怪的是,国王全身的肉都已割尽,还是不及鸽子的重量,国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