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56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统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贵州省Word文件下载.docx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礼运》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

材料二德国占领都德的故乡后,他的老师麦尔先生在课堂上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摘编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朝和西周实施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材料三

(2)根据材料三,选取其中一个史实,以爱国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文字通畅。

200字左右)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_________,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__________,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

5.在古代社会,中国历史上的“治”与“乱”总是如影相件,循环交替。

材料一: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

桀、纣罪人,其忘也忽焉。

--《左转•庄公十一年》。

材料二:

“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的局面,代之以“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的安定、繁荣景象,奠定了西汉盛世的坚实基础。

材料三:

东汉时期的社会乱象。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与“纣”是哪个政权的君主?

材料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哪些措施“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的局面”?

(3)请列举一例与“文景之治”类似的治世局面。

(4)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中的社会乱象。

这一现象造成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6.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7.《诗经》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该描述可佐证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8.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

小明在学习“假道伐虢”“杞人忧天”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时发现了“虢”“杞”这样的国名,这些名称与以下哪个制度有关()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欧洲有句谚语: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1)材料一的谚语和示意图A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

从示意图A中能看出这一制度以什么为纽带?

(2)材料一的示意图B反映的是哪国在哪一时期开始实行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维系纽带和主从关系与示意图A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不同?

(3)依据材料二,指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

当时教会和国王的关系怎样?

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10.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

这一情景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1.观察下面的制度示意图,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受封的可能有功臣、前朝皇族

B.规定了上下级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C.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有利于夏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2.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下图所示的形势图是(  )

A.商朝B.西周C.战国D.秦朝

13.下列帝王中,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

①商汤

②周文王

③商纣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4.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这个王朝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东周

B.商朝

D.夏

16.《礼记·

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夏朝

C.周朝

D.秦朝

17.《史记》中记载了一次秦朝廷议的场景,廷尉李斯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

诸侯更相伐,周天子弗能禁。

”由材料可知,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

18.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

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宗法关系的疏远

19.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的中第一目的标题是“家天下”的夏朝,这里的“家天下”与下列哪个制度有关:

C.土地私有制

D.分封制

20.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的藏宝“大克鼎”。

作为史料,它可佐证

A.汉字最早起源

B.西周分封世袭

C.战国军功授爵

D.秦朝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有对商朝历史的记载,但是相对于殷墟、后母戊鼎、甲骨文了解商朝历史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C选项符合题意;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A选项不符合题意;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

B选项不符合题意;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1)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

(3)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

(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联邦不容分裂;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北方军队打败了南方叛军。

(1)据材料一“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可知,“封建领主制”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分封制;

“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因家”是指秦朝,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据材料二可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了颁布推恩令的措施,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通过这一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在清朝的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个少数民族。

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分别设置了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

(4)据材料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件值得全体炎黄子孙热烈庆祝的大事,它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又是用新思维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題的一个范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材料中“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新思维”指一国两制;

(5)据材料五“1861年3月,林肯在就任总统时说:

‘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只凭自己的决议就合法地脱离联邦:

凡为此目的而作出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任何一个州或几个州反对合众国当局的暴力行动都应根据情况视为叛乱…根据宪法和法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肯政治主张的核心是联邦不容分裂,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领导北方军队打败了南方叛军。

3.

(1)制度: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思想:

爱国主义。

(2)示例:

两弹精神”永放光芒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实现国家富强,一大批爱国人士以满腔热血,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不计名利,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奉献他们的青春和智慧,铸就了激励每一个中国人的“两弹精神”。

今天,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少年,自当发奋进取,以先辈为榜样,不辜负时代和民族的期望。

(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由“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封亲属、功臣为诸侯;

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依据材料二“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

(2)依据图片确定相关史实,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答出这些史实为国家、社会做出的贡献,产生爱国主义影响。

如:

4.秦分封制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做诸侯。

四、简答题

5.

(1)商朝;

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注重农业发展,轻薄赋: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昔刑罚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出任意两点可)

(3)光武中兴。

(4)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廉政兴国,暴政亡国为民谋利使国家长治久安,与民争利使国家迅速败亡。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汤”与“纣”是商朝君主。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关心百姓,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也是个暴君。

他修筑豪华宫殿,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

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材料说明了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灭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采取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文景之治”类似的治世局面如光武中兴。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光武中兴”。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时,太后重用外戚,外戚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以来宦官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

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暴政亡国,明君兴邦;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民谋利使国家长治久安,与民争利使国家迅速败亡。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朝君主。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文景之治”。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光武中兴”。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东汉王的衰亡。

解答第五问的关键是理解“暴政亡国,明君兴邦”。

6.D

依据所学可知,①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②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

③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

④涿鹿之战发生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所以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C

由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所以C符合题意,AB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虞国和杞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

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故“虢”“杞”与分封制有关。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

(1)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土地。

(2)中国;

西周时期;

区别:

示意图A维系的纽带是土地,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示意图B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立权位,主从关系则表现为最高级是每一级共同的主人(或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3)封建主的赠予;

关系:

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合作关系),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教会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

地位:

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古欧洲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反映了当时西欧封建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它以土地为纽带。

(2)根据所学和材料一B中“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可知:

这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它和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区别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维系的纽带是土地,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

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立权位,主从关系则表现为最高级是每一级共同的主人(或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丕平把……一部分土地……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可知:

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封建主的赠予。

这就使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合作关系),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教会权力一度凌驾于王权之上。

基督教的地位:

政治上教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干涉王权;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思想上,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掌握图片中深厚的历史内涵。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材料“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反映的正是分封制。

11.D

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分封制的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出现在西周,由于分封制下诸侯王独立性大,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造成了后期的诸侯割据混战,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受封对象有亲属子弟、功臣、前朝皇族、等,并且规定了规定了上下级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ABC三项均符合分封制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2.B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西周形势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如齐、鲁、晋等,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B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暴君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商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周文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在牧野与商军决战,商朝灭亡,所以①②正确,B项符合题意。

③商纣是暴君,排除。

14.A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夏王朝灭亡,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C项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D项建立于公元前770年。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D符合题意;

东周、商朝、西周都在夏朝之后建立的,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注意区分第一个国家和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6.A

依据题干信息“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故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

故A符合题意;

商朝、周朝、秦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是解题的关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17.D

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特别是其中“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周天子”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发展到中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治秩序与社会稳定。

所以,材料中李斯明确反对的是分封制。

材料未涉及禅让制、世袭制、郡县制等相关信息,所以,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学习中国古代史应注意文言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

18.B

根据所学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意味着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瓦解,其根本原因是该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故B符合题意。

ACD均是表面现象,故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要利用生产力的角度来对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1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这里的“家天下”与世袭制有关。

所以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土地私有制与“家天下”形成无关,C不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0.B

依据“大克鼎”上的文字“赐封地和人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