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749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测试 1.docx

人教版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1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

子代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A.TTSS×TTSsB.TtSs×TtSs

C.TtSs×TTSsD.TtSS×TtSs

2.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A.自交和杂交、测交B.测交和自交、杂交

C.杂交和自交、测交D.杂交和测交、自交

3.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以下说法中属于假说的是()

A.F1全部表现高茎

B.F1测交得到两种性状的豌豆,比例大体相等

C.F2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

D.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4.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发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

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是()

A.F1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D.需A、B、C项条件

5.豌豆种皮灰色(G)对白色(g)为显性(种皮颜色为透过种皮看到的子叶颜色),现有基因型为GG和gg的两种豌豆杂交得F1,将F1连续种植(自交)得F3。

则F3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的分离比约为()

A.3∶1B.4∶1C.5∶3D.5∶2

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7.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A.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中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8.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t)是显性,一个家庭中父母亲都是多指,他们有一个手指正常的孩子,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多指的可能性是()

A.100%B.75%C.25%D.50%

9.对杂合黑豚鼠产仔3只,3只鼠仔的毛色情况可能是()

A.全部是纯合子B.全部是杂合子

C.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已知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两匹白色母马(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马的白色对栗色为显性

B.马的栗色对白色为显性

C.Ⅰ1与Ⅱ2基因型一定不同

D.Ⅱ1和Ⅱ2基因型一定相同

11.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如左图)。

若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12.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将两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6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

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B和Aabb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D.AABB和aabb

13.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两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概率分别是()

A.3/4、1/4B.3/8、1/8

C.1/4、1/4D.1/4、1/8

14.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

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F1的4种雌、雄配子自由组合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15.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⑥

16.下列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不适合多对相对性状

B.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是随机的,所以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

17.玉米中,有色种子必须同时具备A、C、R三个显性基因,否则表现为无色。

现将一有色植株M同已知基因型的三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

①M×aaccRR

50%有色种子;②M×aaccrr

25%有色种子;③M×AAccrr

50%有色种子,则这个有色植株M的基因型是()

A.AaCCRrB.AACCRRC.AACcRRD.AaCcRR

18.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

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

则不能存活的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A.TTB.TtC.ttD.TT或Tt

19.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两亲本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A.0B.37.5%C.62.5%D.100%

20.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1∶3,1∶2∶1和3∶1B.3∶1,4∶1和1∶3

C.1∶2∶1,4∶1和3∶1D.3∶1,3∶1和1∶4

二、综合题

21.)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等位基因Y、

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

(2)从实验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中黄色子叶丁的基因型是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

1,其中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

(5)实验中一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个体中绿色子叶的占____________。

22.某二倍体豌豆种群有七对明显的相对性状,基因控制情况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性状

等位基因

显性

隐性

种子的形状

A-a

圆粒

皱粒

茎的髙度

B-b

高茎

矮茎

子叶的颜色

C-c

黄色

绿色

种皮的颜色

D-d

灰色

白色

豆荚的形状

E-e

饱满

不饱满

豆荚的颜色(未成熟)

F-f

绿色

黄色

花的位置

G-g

腋生

顶生

(1)表中七对等位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则该豌豆种群内,共有种基因型。

(2)将髙茎、花腋生、白种皮的豌豆与矮茎、花顶生、灰种皮的琬豆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茎、花腋生、灰种皮的豌豆占27/64,则F2中杂合子的比例为,双亲的基因型分别是、。

(3)现有各种类型的该豌豆的纯合子和杂合子(单杂合子、双杂合子、多对基因的杂合子等)的琬豆种子,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控制琬豆豆荚形状和豆荚颜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实验方案是。

②预期结果与结论:

如出现,则控制琬豆豆荚形状和颜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如出现,则控制琬豆豆荚形状和颜色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3.玉米种子的颜色由三对基因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B、R同时存在时种子表现有色,其余都为无色。

现用一种有色种子植株分别与三种无色种子植株杂交,结果如右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的情况)

(1)根据①、②两组杂交结果推断,该有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

综合考虑三组杂交结果,可判断该有色种子植株的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请在右图中标注出来。

黑点表示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点

(2)如果①、②、③组产生的F1数目相等,且将三组F1混合,则有色种子与无色种子比例是__________,无色种子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

(3)若该有色种子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rr的植株杂交,子代无色种子中纯合子占_________,这些无色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自交,其中某植株果穗上因基因突变产生了一粒有色种子,此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4.宽叶和狭叶是荠菜的一对相对性状,用纯合的宽叶与狭叶荠菜做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

(1)由上表数据可推知,该性状至少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________定律。

(2)杂交组合三的子一代基因型为________(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表示),其子二代中宽叶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若将杂交组合二的子二代中宽叶个体收获后,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

所有株系中,子代表现出宽叶:

狭叶=15:

1的株系比例为______。

25.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缺刻叶和圆叶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雌株无论何种基因型均表现为缺刻叶,雄株有缺刻叶和圆叶两种表现型。

茎的有刺和无刺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R、r控制。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

当花粉含有BR基因时,不能萌发出花粉管。

某研究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缺刻叶雌株×缺刻叶雄株→缺刻叶雌株:

缺刻叶雄株:

圆叶雄株=4:

3:

1

实验二:

缺刻叶雌株×圆叶雄株→缺刻叶雌株:

缺刻叶雄株=1:

1

(1)雄株中,缺刻叶为___________性性状,圆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实验二子代中的缺刻叶雌株与圆叶雄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一缺刻叶有刺的双杂合雄株与bbrr的雌株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4)要培育出纯合的缺刻叶有刺植株,可釆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子代TT:

Tt=1:

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TT×Tt,子代SS:

Ss:

ss=1:

2:

1,因此亲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Ss×Ss,因此亲代基因型是TtSs×TTSs.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干信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子代中只有TT和Tt且比例为1:

1,说明亲本应该是TT和Tt,子代中有SS,Ss和ss,且比例为1:

2:

1,故亲本是Ss和Ss,故亲本应是TtSs和TTSs.

2.C

【解析】

试题分析: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全部为黄色圆粒的.让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种子,其数量比接近于9:

3:

3:

1,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说:

①:

①选用两对相对性状:

粒色-黄色(Y)和绿色(y),粒形-圆粒(R)和皱粒(r);②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的配子;③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④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

YR、Yr、yR、yr,数量比各为1:

1:

1:

1;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

3:

3:

1;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测交试验,即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

综上所述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用杂交和自交的方法,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测交.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名师点睛】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

1,发现子二代中出现选择分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然后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3.D

【解析】

试题分析: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

考点:

假说—演绎法

4.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其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所以要实现F2中高茎∶矮茎接近3∶1,其它无关因素必需满足,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比例为1:

1;含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含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

5.C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皮的性状为母本性状,F3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就是F3植株的性状分离比,即F2自交的结果.F1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只有一种性状,基因型为杂合子Gg;F1自交得F2,F2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的基因型及比例有GG:

Gg:

gg=1:

2:

1;F2自交得F3.因此F3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及分离比为灰色:

白色=(1/4×1+2/4×3/4):

(2/4×1/4+1/4×1)=10/16:

6/16=5:

3.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分析题文:

GG和gg的两种豌豆杂交得Fl,基因型为Gg;将F1种植并自交得F2,其基因型及比例为GG:

Gg:

gg=1:

2:

1;F2种植并自交得F3.F3植株所结种子种皮颜色与F3的表现型相同.

6.A

【解析】

试题分析: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的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名师点睛】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7.C

【解析】

试题分析:

选项A的办法是测交,豌豆为闭花、自花授粉作物,要进行测交需要去雄与人工授粉等操作,该办法不是最简便易行的,A错误.用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高茎出现,则甲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B错误.豌豆是严格的闭花、自花授粉作物,用待测的高茎豌豆进行自交,省去了人工去雄与授粉的麻烦,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是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C正确.选甲与多株杂合的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

1,则甲为杂合子,但该办法也需要去雄授粉,D错误.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豌豆是严格闭花、自花授粉植物,除自交外,无论是测交还是杂交都需要人工去雄与人工授粉.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这个家庭父母的基因都是Tt,所以他们在生一个孩子基因型是T的概率为3/4.

考点:

遗传病

9.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杂合子的黑毛豚鼠”可知黑毛相对于白色是显性性状(用A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即Aa×Aa→AA(黑):

Aa(黑):

aa(白)=1:

2:

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色:

白色=3:

1.但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偶然性,后代不一定会出现3:

1的分离比,有可能是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或三黑一白或二黑二白或一黑三白或全黑.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

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据此答题.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Ⅱ1和Ⅱ2基因型相同,都是杂合体,为Aa或XAXa,D正确.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匹纯种白色公马(♂)与一匹纯种栗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两匹白色母马,由此可判断白色对栗色为显性.据此答题.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杂交病毒”丙的组成是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RNA,又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杂交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RNA,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的RNA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RNA由乙病毒的RNA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RNA相同.所以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

考点:

烟草花叶病毒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获取知识点,本题考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梳理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图及选项内容作出判断.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两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比例为扁盘形:

圆形:

长圆形为9:

6:

1,说明扁盘形中含A和B,圆形中含A或B,而长圆形为aabb,因此F1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由于亲本是圆形南瓜,不可能同时含A和B,所以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属于自由组合定律特殊情况.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他们所生孩子患多指的概率为1/2,不患多指的概率为1/2,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不患白化病的概率为3/4.所以他们下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1/2×3/4=3/8,同时患有此两种疾病的概率为1/2×1/4=1/8.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则多指父亲的基因型为A_B_,正常母亲的基因型为aaB_,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abb,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

1:

1:

1,A正确;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F1的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的,C正确;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

3:

3:

1,D正确.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

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

1:

1:

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据此答题.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容易区分的性状,便于观察,即①②④.

(2)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时,必须保证雌花没有自花授粉.因此,进行人工异花授粉之前,要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然后套袋,即⑥.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名师点睛】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

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也适合多对相对性状,A错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不影响、彼此独立的,B错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C错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也是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正确.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适用范围:

①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

③按遗传基本定律遗传的基因,均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均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规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已知有色种子必须同时具备A、C、R三个基因,否则无色.则有色种子的基因型是A_C_R_,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

a、根据有色植株×aac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