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6620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ocx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校区}本科毕业论文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

 

学生姓名李双艳

院系名称中文系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6级1班

学号060003021052

指导老师李太斌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

学生姓名:

李双艳指导老师:

李太斌

内容提要

杜甫诗歌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杜诗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杜诗意象种类繁多,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具特征的意象群,其中以自然意象最多。

杜诗意象反映了其悲剧的一生,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诗独特风格体现在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上,具有量多而富于变化的特点,并与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体现在意象组合方式上:

意象十分密集,组合相当紧密;运用对偶手法把两种意象相对举或相对应地组合起来;杜诗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法;体现在意象的构造上,具有新奇独特的特点,创造了一系列“骤看似无理”、“不通而通”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杜甫意象个性化密集新奇独特

ImageofDuFu'spoetry

Abstract

DuFu'spoetryintheTangDynastyinancientChinaachievesthehighestartisticachievementsinpoetry.DuFu'shasaspecialaestheticvaluewhichisgeneratedbyitsuniqueimagepersonalizationinseparable,DuFu'spoetryhasawiderangeofimageryandformalargeanduniquecharacteristicsoftheimagerygroup,withamaximumofnaturalimagery.DuFu'simagereflectsthetragedyoftheirlife,withastrong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reflectedthepoet'sartisticstylegloomysetback.DuFu'suniquestyleofchoiceintheimageofthepersonality,withthevolumeofwealthtothemanychangesinthecharacteristicsof,andDuFu'sgloomysetbackinseparablefromtheartisticstyle;reflectedinthecompositionoftheimage:

Imageofaveryintensive,isfairlyclose;dualapproachtotheuseoftwotypesofimagerelativetociteorrelativeshouldbecombined;DuFu'snaturalfeaturesandtoposeintheimage,theyalsocreatedtheimagesuperpositionmethod;reflectedinthestructureoftheimagewithanewuniquefeatures,creatingaseriesof"atfirstsight,appearunreasonable,""passbarrier"oftheaestheticimage.

Keywords:

DuFuImagePersonalizedIntensiveUnique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

杜甫是唐诗之集大成者,又是唐诗之革新者,杜甫对唐诗艺术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刻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情至性,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杜诗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

意象,也叫情感符号,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对象的复合体,即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学者们对意象也有所阐释,袁行霈,“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从实处入手,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但也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借眼前真实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翻开杜甫的诗篇,我们发现杜甫所开拓的诗歌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因此他的诗歌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庞大而独具特征的意象群。

纵观杜甫诗歌,我们大致可以吧杜诗的意象分为四大类:

自然意象,这是杜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其中包括山水、气象、动物、植物,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现实意象,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如战争、游宦、渔猎、种植等,诗人以主体的自由精神,透视现实,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人类社会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乡村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刻画,体现了诗人的痛苦和喜悦;人类自身的四肢、五官、心理等也成了杜诗笔下的意象。

杜甫的诗歌,在意象的选择上体现了量多而富于变化的特点,翻开杜甫的诗篇,我们可以开列一长串杜甫经常出现的浸染、凝结、传导情怀的意象系列,诗人正是通过各种事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审美意蕴。

诗歌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带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征。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杜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

杜甫“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推陈出新,精研覃思,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

这些意象群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含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这些意象群,也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个人的意象群,杜甫就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一座高峰、一个宝库,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诗歌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这具体表现在:

首先,是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他的诗歌带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特征,杜诗选择熔铸着深厚时代情绪的个性化意象,铸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其次,是意象组合的密集性,杜诗具有意象密集组合的特点,丰富了诗歌内蕴,克服了近体诗自身格律的局限,使其呈现出迥异与古诗的审美特征;再次,是意象构成方式的新奇独特,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增添了审美趣味,生成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一、杜甫诗歌意象选择极具个性

杜诗意象选择上体现了量多而富于变化的特点,并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密不可分。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这里把飘逸和沉郁分别作为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

自古以来,沉郁顿挫被人们公认为杜诗最独特的风格特征。

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

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窃比稷和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

但是杜甫的一生,仕途坎坷、家旅衰落、离乡漂泊、年老多病,还有长时间体验了盛唐的繁华、安史之乱的灾难和战后的荒凉三种景况,杜甫当然会有深切而沉重的感时伤世的悲哀。

同时,杜诗还表现出对具有阴柔之美的微小柔弱的活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在对弱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精神世界。

在杜诗庞大的意象群中,最突出的便是那众多的自然意象!

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鹘、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

凤凰的圣贤,马的奔驰,还有鹰、雕的飞翔,英姿勃发、傲视万物的感觉,古代就有宝马英雄的主题和鹰击凡鸟的传说。

凤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也不杜甫政治理想的艺术化身。

他一生歌唱凤凰、赞美凤凰,比如袁行霈先生也说:

“凤凰仁爱善良,正是人自身的写照。

“凤凰”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

《凤凰台》和晚年的《朱凤行》都是咏凤凰的佳作。

在杜甫一生书写凤凰的众多诗歌中,凤凰台《凤凰台》一诗,为诗人困居陇石同各期间所作,最为著名,诗人愿意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天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想象着当他的心血和生命注入凤雏之后,凤雏就会长出美丽丰满的羽翼,能在四方八级任意高飞。

将瑞图献给至尊,为中心大业呈祥。

诗人的”微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将在再生的凤凰中获得永恒。

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

学者葛晓音说:

“到了杜甫去世的前一年所写的《朱凤行》里凤凰完全成了他自己的象征。

”《朱凤行》里的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寿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

他虽然无力回天,但他却是飞翔在漫天烽烟中的真正的凤凰,因为他身上永远闪耀着太平理想的光芒。

再看杜诗笔下的马,马在杜诗的意象群中占重要的地位,在杜甫的笔下咏马诗有十一首之多,而他所有的诗歌中出现马的意象达三百九十四个。

“胡马大宛名,峰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此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空。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

”(《杜诗镜铨》卷一赵淓语)诗人赞美房兵曹的胡马实际上寄托了自己希望横空万里的雄心与豪气。

从马的骁腾矫健、堪托死生,无不可以看出诗人自己气骨峥嵘的独特面目;而胡马可以横空万里的气势,也反映出诗人当时目空一切的锐气。

然而,杜甫也别致地选择病马、老马、瘦马来表现诗人的理想不能得到实现的委屈,如《病马》感慨地抒发抑郁之怀,“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瘦马行》的“天寒远放燕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以瘦马自比,吐露自己的委屈与企盼。

杜甫青年时代写过一首诗《画鹰》,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待着“何当打凡鸟,毛血洒平芜。

”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

林继中在《杜诗选评》中给这首诗作注评是说“南齐袁碬曾自称:

‘我诗有生气,须捉着,不尔便飞去。

’此诗足以当之”。

此诗题画赞鹰,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嫉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也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

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

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

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可谓是慧心慧眼之评,杜甫实在是个性情中人。

他的感情来自多难失意的生活,显得真实而深刻。

远离家乡亲人,这对于一个感情异常丰富的诗人来说是多么的痛苦!

动物意象所以成为诗人的情感象征,与它的形态、本性有关。

禽兽意象中的鸿雁、飞鸟、寒鸦或应节侯迁徙或日暮归巢都有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性,从而反衬了诗人的离乡别友、漂泊不定。

孤雁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强调人的悲凉身世与孤寂心境,“哀鸿”就是历代流民离乡背井的代名词,雁成为古人寄托桑梓之怀的空中使者。

唐代以后,除了杜鹃以外,雁所表达的怀乡意蕴是古典文学中任何鸟意象所不可比肩的。

杜诗比前人更扩大了表达的题材。

随着诗人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笔下的动物也饱含深意: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盼望书信到来,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兆飞”(《归雁》),以雁自比,盼望着回归故乡。

尤其《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山。

望尽似有间,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作品,通过失群孤雁悲伤凄苦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家乡、亲人的孤苦心情。

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

杜诗所体现的对具有阴柔之美的微小柔弱或被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的诗篇还很多,如他《鹦鹉》寓失羁栖之感,《鸥》则羡其闲适自得;《猿》则奇其智能全生等等。

都是在对小生命的关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爱憎分明至情至性。

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情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意象生成或阳刚或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二、杜甫诗歌意象组合十分密集

(一)排列紧密

同李白诗歌意象的“疏宕”不同,杜诗善于把若干意象通过情感的锁链将它们维系在一起,就是把有着某些相似特征各意象紧密地排列,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容量也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读来回味无穷。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诗的沉郁顿挫还与他这样的创作态度和语言功力有关。

杜甫是语言巨匠,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这取决于他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

比如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此诗写登高所见江上秋色,抒写了晚年到处漂泊、艰难潦倒的处境和无限悲凉的心情。

全诗以精心结撰的句式、缜密工致的声律和凝练飞动的意象,展示出阔大高远的境界。

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其中首联就有急风、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飞鸟等意象,密集的意象群显示艺术结构的巨大张力。

宋人罗大经曰: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炯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大意。

”这充分表现了杜诗语言的凝练。

另有人则云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况且秋风萧瑟四可悲,登台易生悲秋五可悲,亲朋凋零独去登台六可悲,扶病而登七可悲,此病常来八可悲,人生不可百年却在病愁中过却久可悲。

这里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错共时,一目尽收眼底。

诗中秋景已非夔州实录,而是“离形得似”的艺术幻境;诗中悲秋之情也不仅是杜甫个人独有的情绪,而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提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经验,真正做到了“写现实而超越现实”。

(二)对偶手法

此外,杜诗运用对偶的手法,把两种意象相对举或相对应地组合起来,这是杜诗意象表现的另一种方式。

杜甫诗歌中的燕、鸥和其他动物相对而言和人类的关系较为亲近,且性格平和,有着某些相似的特征,是对应的典型。

“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春归》),“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上鸥”(《江村》)。

这些燕鸥如同人一般可知、可思、可愁、可待,意味着诗人把自己的生命情感与这些动物意象融通了,体现了物我相亲的境界。

在杜甫的诗歌里,燕子是一种永得比较多的动物意象,杜诗总共有四十多首诗写到了燕子,直接以燕子入题的有《归燕》、《双燕》、《燕子来舟中作》三首。

通过对杜诗中燕子意象的解读发现,杜甫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诗歌中对燕子的吟诵,勾画出了杜甫在个人政治理想追求和世人道德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客观反映了杜甫在儒家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双燕》“旅食惊双燕,衔泥入北堂。

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

养子风尘际,来时道路长。

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

”诗人在旅居中见到双燕正在衔泥筑巢,由己推物,“曰应曰且,乃计其将来也。

”想到燕子要和自己一道度过夏热秋凉,不禁对燕子在风尘之中生儿育女而奔波劳累充满怜意,仁者情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后由物及己,萌生去意。

诗人在用仁爱精神关怀燕子的过程中,找到了和燕子的共通之处,“句句说燕,却句句自慨,皆与旅食二字相关。

”可谓燕子即是我,我即是燕。

而《江村》则是最能体现杜甫忘却尘世一切的审美心态。

“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日来日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来,微躯此外何所求?

”诗的意象有两重功用,一是象征一种情感,一是以本身的美妙打动心灵。

“梁上燕”以“自来自去”不受拘束,不受刑役的自由心境打动了读者。

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燕鸥和老妻、稚子相来去、相亲近,物适其性,人得其乐,诗人和燕子互为相通、互为欣赏,二者合力,把愉快的感受、自由的心境传达给了读者。

(三)意象叠加

杜甫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的方法,既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了近体诗的容量,达到了言约意丰,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增添了审美价值。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发阆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三)等等,都是意,象密度极大的句子。

《旅夜书怀》这首诗作于自渝州到忠州的旅途中。

这首名作不仅以境界高明壮阔取胜,更在于取景照应人事的匠心之妙:

全篇把细草、微风、沙鸥、危樯等微渺孤独的意象串联起来置于无限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

其意象间形成一个个断裂的空白,它延长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增加了审美趣味。

此种意象叠加法,杜甫以后仿效者渐多,且不乏佳构,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柳永、马致远等人也有精妙的借鉴与创新。

杜甫对意象组合方式的开拓与创新,克服了近体诗自身的局限,扩大了这一体裁的容量,丰富了近体诗的表现技巧,使诗人情感的表现更为自由灵活多变,从而使近体诗更具有一种异于古诗的新的审美特征。

三、杜甫诗歌意象构造方式新奇独特

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都源于诗人独特的感受与情感在客观事物中找到了合适的表现形式,而当诗人的感受与情感在客观事物中找不到适合的表现形式时,诗人就会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客观事物加以变形重铸,让心灵孕育的意象以新奇的构造方式妥帖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想象力的竞赛,创构新意象,让意味与诗的形式得到最完美的化合,乃是诗人神圣的使命。

杜甫创构的新奇意象很多,乍看悖于常情常理,实则是利用所谓“阻拒性原理”与“陌生化”原则,使那些已变得惯常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而那些从个人生活经验中蒸馏出来的细节,经由诗人主观感情的点化,并用自己独特的用词遣句、意象结构,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意象,创造出全新的感觉世界。

《<曲江二首>(选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此诗伤春思致新巧而命意深婉,取景既是即目又深入理趣,为杜甫七律中上品。

“一片花飞减却春”,构思新奇:

春光似乎是万点花片叠加而成,所以飘落一片就减掉一片春光,妙在用加减法把不可计数的春光实物化了。

于是普通的怜春惜春就变成了近乎吝啬的心态:

天天计算着多少春光被减,风飘万点自然更要愁煞人了。

那将要落尽的花都一一经过诗人之眼,为解春愁不怕伤酒照样滴滴入唇,那么可以想见诗人几乎是一片落花一杯酒地计算着还有多少春光残留了。

这种新奇的意象创造,开创了有具有现实特征的意象向超现实的意象迈进的物化抒情方式,突破了旧的审美心理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态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

其实“作意好奇”是杜甫自觉的追求,“不自在”是杜甫诗歌陌生化的效果诗人往往用紧缩省略、颠倒错综、反接实描、动词变义等种种变形方式,使语序多“以意为之”,铸成新奇别致的意象形态,显示出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特征。

这种变形看似‘反常’‘无理’,然而它却更深刻更有力地显示所描写事物的本性、神骨逼、风采,因而具有着‘反常合道’‘无理而妙’(清贺赏《邹水轩词筌》)的特点,形成了审美意象的灵趣与奇趣。

又如《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全鈅,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里写景较奇的是“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两句,有关这一联的新意所在,叶燮《原诗》中有这样的评论:

“又《宿左省》作‘月傍九霄多’句,从来言月者,只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

若俗儒,不曰‘月傍九霄明’,则曰‘月傍九霄高’,以为景象真而使事切矣。

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

不知月多乎?

月所照之境多乎?

有可名言者,试想当时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夜宫殿当前之景象。

他人共见之,而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见而知之,而能言之。

其事如是,其理不能不如是也。

”叶燮这段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从杜诗的新颖表现中看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重大问题:

诗歌的表现与绘画不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现可见、可听的事物或可解的情理上,不能以一般的事理逻辑关系来衡量诗歌的妙语。

诗歌应当超出可视可闻可解的常理,去探索那些不能用概念说明的“理”、那些不能见到和听到的事、难以直接表达的感情。

所以月的“动”和“多”都是因“临”“傍”宫殿而产生的感觉,是诗人任拾遗值班时因忧国事不成寐而看月的独特感觉,其中不乏诗人夜宿左省的甜蜜幸福感,故只有“多”字才足以表达他复杂的心绪。

再如“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春日江村五首》)、“晨钟云外湿”(《船下夔州郭雨湿不得上岸》)等等,都是看似破坏了先前意象的自然亲切感,却具有一种新奇性与陌生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突出主观感受的独特形态出现在诗里,甚至发生审美变形,从而创造出一系列“骤看似无理”、“不通而通”的审美意象,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并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突出主体心灵的作用,使意象营造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

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总之,意象选择、组合和创造,使诗歌的思想显得蕴籍含蓄。

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或生活事件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传达言外之意。

清人吴乔说:

“咏物非自寄则规讽。

”钱钟书先生也说:

“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需留有余地,耐人玩味,俾(使)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想象)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织未道之情事。

”杜甫的诗歌正是通过这些含义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从而使他的诗歌成为一座高峰、一个宝库,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⑴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⑵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⑶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⑷林继中,《杜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

⑸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刊》,1922年

⑹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