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188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docx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正常人体功能》

(试用稿)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护理、助产专业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

麦麦提江.麦苏木

2012年04月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ZD03-KC-03-1432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高职护理、助产

计划学时:

72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麦麦提江·麦苏木2012-4-10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本课程标准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适用于高中毕业的三年制高职护理、助产专业,是进行本课程教学和考核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  课程性质

《正常人体功能》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开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优质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高级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

它包括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学科的知识,是以生物机体的组成,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定位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是传统课程《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熟悉人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组成人体的系统、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它们的内部活动与代谢机制,了解该门科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生理学功能的调节、机制和生物大分子、遗传物质的基本代谢过程,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服务,为认识、维护和促进健康提供基础知识,为了解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能力,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熟练的操作能力等,能正确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此外还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吃苦的良好品德。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护理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理实统合、教练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仿真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化,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

本课程建议课时:

总学时72,理论学时60,校内实训学时12。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概念和与护理专业的关系;

2、掌握细胞的基本功能,人体主要组织和脏器的功能活动规律;

3、掌握蛋白质、酶的结构、三大物质代谢的生理意义和遗传信息的储存与表达;

4、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学科现状;

5、了解机能学实验和生化实验的常用设备和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分析能力,能将知识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归纳总结,并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生命现象;

2、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掌握机能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能应用医学机能学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能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3、能将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知识用于医学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践,提高整体护理能力。

素质目标:

1、培养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2、培养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勇于奉献精神;

3、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内容

按照护理专业课程目标和护理临床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

《正常人体功能》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正常人体功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把握“实用、够用”原则。

课程内容安排

递进

模块

项目内容

时数

学习情境划分

模块一、生理学

人体基本功能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血液

4

血液循环

10

呼吸

4

消化和吸收

4

肾的排泄功能

6

感觉器官

2

神经系统的功能

6

内分泌

4

模块二、生物化学

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

3

1

糖代谢

2

脂类代谢

2

氨基酸与核苷酸的代谢

2

遗传信息的储存与表达

2

校内实训

模块三、技能训练

机能学实验(ABO血型鉴定、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心音听取等等)

8

播放视频实验教学片(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呼吸运动的调节、胸膜腔负压及其周期性变化的观察、家兔尿量的调节、生物化学实验室常用设备等等)

4

总计

 

72

(二)学习项目设计

项目序号

项目

名称

任务

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课时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1

人体基本功能、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任务一概述

任务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任务三人体与环境

任务四人体功能的调节

1、能理解正常人体功能的概念、研究内容和任务,与护理学的关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即新陈代谢、兴奋性的概念及周期性变化、生殖的意义。

3、掌握人体功能的三大调节方式。

4、熟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正、负反馈。

5、熟悉常用动物捉拿、给药、取血、处死、插管等方法。

1、能将疾病护理思维模式转变为整体护理、程序护理模式。

2、能判别机体反应形式。

3、能判断不同组织兴奋性高低。

4、能判断调节方式。

5、正确进行动物捉拿、给药、取血、处死、插管等操作。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理论讲授、举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调节方式。

活动二(校内实训):

播放教学片学习常用动物捉拿、给药、取血、处死、插管等方法。

2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任务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任务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任务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任务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熟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掌握物质转运功能。

2、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特征、离子机制、生理意义和异同点。

3、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机制、特点和影响因素。

 

1、能判断细胞外液和主要脏器中晶体物质和胶体物质的转运方式。

2、能运用生物电知识解释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的原理。

3、根据肌细胞收缩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判断临床某些药物对骨骼肌的作用。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flash动画播放等教学形式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

活动二(校内实训):

通过实验熟悉骨骼肌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6+2

3

血液

任务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任务二血浆

任务三血细胞生理

任务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任务五血型和输血

1、认识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

2、掌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正常值、生理特性和功能。

3、理解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的关系。

4、掌握血量正常值及失血后情况分析和输血原则。

5、掌握ABO、Rh血型分类依据。

1、在临床实际中能根据血常规检查判断是否发生贫血。

2、能解释溶血的生理机制。

3、判断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与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关系。

4、根据临床表现判断失血程度,进行相应护理处置。

5、能根据个案进行成分输血。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形式让学生认知血液组成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4+2

4

血液循环

任务一心脏生理

任务二血管生理

任务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任务四器官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主要机制、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2、理解并掌握心脏生物电形成机制、心肌生理特性。

3、了解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及各部分生理意义。

4、掌握动脉血压正常值、形成、影响因素。

5、熟悉微循环通路。

6、理解组织液、淋巴液生成与回流过程。

7、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自身调节。

8、理解冠脉循环特点。

1、能判断心动周期、心率、泵血过程之间的关系,运用于脉搏、血压的测量、心音听诊中。

2、能判断正常或异常心电图。

3、掌握周围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并能判断是否正常。

4、判断水肿发生的原因。

5、当心率、搏出量等因素变化时能判断血压如何变化。

6、能进行蛙心灌流实验操作和家兔血压调节实验基本操作。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血液循环过程和心脏泵血功能及调节。

活动二(校内实训):

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听取正常心音,辨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活动三:

个案分析讨论

10+2

5

呼吸

任务一肺通气

任务二气体的交换

任务二气体的交换

任务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认知呼吸全过程。

2、理解并掌握肺通气动力和阻力;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

3、认知肺换气、组织换气过程及影响因素。

4、了解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5、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

1、能判断呼吸困难的类型。

2、能解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生理机制。

3、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的测量方法和意义。

4、能判断某些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时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的变化特点。

5、能判断通气/血流比值变化可能的机制。

6、判断几种化学物质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呼吸运动活动规律及调节。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4

6

消化和吸收

任务一概述

任务二口腔内消化

任务三胃内消化

任务四小肠内消化

任务五大肠内消化

任务六吸收

1、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神经支配。

2、了解口腔内、大肠的消化;掌握胃、小肠的化学性、机械性消化过程。

3、熟悉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1、能比较分析几种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异同点。

2、能解释消化性溃疡病的部分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护理。

3、能根据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氧疗护理的调整。

4、能解释胆石症的发病原因,进行饮食健康指导。

5、能进行营养指导。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人体的消化过程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4

7

肾的排泄功能

任务一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任务二尿的生成过程

任务三尿生成的调节

任务四尿的浓缩和稀释

任务五尿液及其排放

1、认知肾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特点。

2、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熟悉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方式和机制。

4、了解尿液理化特性及排尿反射。

1、能解释临床上患者尿量增多或减少时涉及的生理机制,并能进行临床护理措施的调整。

2、通过患者尿量性状的改变观察病情变化。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人体尿液生成的过程、影响因素及排泄途径。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6+2

8

感觉器官

任务一概述

任务二眼的视觉功能

任务三耳的听觉功能

1、认知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2、熟悉眼的折光和感光功能、眼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折光功能异常表现。

3、熟悉耳的听阈、听域和各部耳的功能。

4、了解前庭器官的功能和前庭反应。

1、能解释生活中与视觉有关的特殊现象。

2、分析近视、远视和散光的生理机制。

3、能分析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临床护理方案的调整。

4、能根据病情特点判断传导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人体主要感觉器官(眼、耳、前庭器官)的特点和功能活动规律。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2+2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任务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任务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任务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任务四神经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务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任务六脑的高级功能

1、熟悉神经元的结构机联系方式;突触传递过程和突触后电位;神经递质分类。

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3、脑的高级功能及脑电活动。

1、能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析感觉传导通路病变的部位。

2、根据痛觉特点指导临床护理。

3、能根据失语症、失写症、失读症症状进行鉴别。

4、根据睡眠规律对患者睡眠状态进行病情分析。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规律及调节。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6

10

内分泌

任务一概述

任务二下丘脑与垂体

任务三甲状腺

任务四肾上腺

任务五胰岛

任务六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

1、认知内分泌、外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及一般特征。

2、下丘脑与垂体激素分泌的规律。

3、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功能及调节。

1、指导临床激素类药物运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能分析各种内分泌相关疾病与相应激素的关系,指导临床护理。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内分泌系统功能活动规律与调节。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4

11

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酶

任务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任务二蛋白质重要的理化性质

任务三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酶

任务四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任务五核酸的理化性质

1、了解蛋白质、酶、核酸的化学结构;氨基酸的分类;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2、熟悉蛋白质的沉淀、变性、凝固、呈色反应等特点。

3、熟悉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

4、掌握酶促反应的特点;酶原激活过程;影响酶催化的因素。

1、利用蛋白质、酶的特性解释临床检验手段。

2、根据DNA、RNA结构解释生命遗传规律。

3、能对临床常见生化检验方法进行原理分析。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蛋白质、核酸、酶等物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特点。

活动二(校内实训):

播放教学片学习常用生物化学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4+2

12

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

任务一糖代谢

子任务一概述

子任务二糖分解代谢

子任务三糖原的代谢

子任务四糖异生

子任务五血糖

任务二脂类代谢

子任务一甘油三酯代谢

子任务二甘油磷脂的代谢

子任务三胆固醇代谢

子任务四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任务三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

子任务一概述

子任务二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子任务三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了解糖原的合成、分解代谢和血糖的调节。

2、掌握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的主要过程和生理意义。

3、熟悉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代谢;了解磷脂代谢;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4、熟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的代谢特点;了解氨基酸的特殊代谢,核苷酸的代谢规律。

1、能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及酮体测定结果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调整。

2、能根据血脂测定结果判断病情,指导患者调整饮食。

3、能对某些代谢类药物进行原理分析。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人体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及生理意义。

活动二:

个案分析讨论

6

13

遗传信息的储存与表达

遗传中心法则

任务一DNA的生物合成

任务二RNA的生物合成

任务三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2、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过程及加工修饰。

3、了解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4、了解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解释生命遗传现象。

2、能对一些已研究清楚地基因遗传性疾病进行解释。

3、对解释临床实践中恶性肿瘤的发生。

活动一(课堂讲授):

 

通过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认知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和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过程。

 

2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1、课程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个案分析、校内实训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内容上树立课程的“知识与行动结构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完成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技能,获得正常人体功能所需的职业能力。

 

2、课程突出实用性、前瞻性。

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课程应以学生为本,内容要突出重点且表述清晰,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个案教学或项目教学,注意以任务引领的个案或项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学习或项目活动中了解正常人体功能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

4、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实践,探索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以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5、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教育,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努力把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标新立异,倡导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协调发展,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二)考核评价建议

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

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护理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参照护士执业资格的标准。

(三)教材编写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根据教学能力目标的确定,编写相对应的实训指导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编写好讲义、教案,制作课件。

教材设计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服务于专业课程,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处理好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建议使用卫生部规划、高职高专适用教材。

(四)实验实训建议

校内虚拟机能实验室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软件操作简便,趣味性浓,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利用精品课程、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模拟场景的课程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积极的创造性等综合能力。

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1)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可采取笔试(闭卷)方式,实践课考核以技能考核方式为主,并制定出评分标准。

理论教学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本课程总分的70%(每个项目的重点部分作为考试题的重点内容、考试题内占60%、难点部分作为应用题、占30%的考试题、了解内容占10%的考试题。

),平时成绩(包括小测、提问)占15%(其中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出勤占5%),实验课采用对平时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的质量打分考核方法,占功能学课程总分的15%(其中学习、工作态度考核占5%)的综合考核,有利于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保证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由专业教师、实验带教老师共同考核。

(2)监督保障体系建设

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各层次的监管、督导作用,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