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906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诗词表现手法归类复习(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3.通过练习提高有关表现手法类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有关表现手法类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学会规范作答。

教学难点:

1.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辨别诗歌所用表现手法。

一、考点分析

(一)命题类型

1.表现X的事物很多,诗人为什么选取X、X来写?

说说你的理解。

2.这首诗前两句写X,后两句却写X,这样写符合题意吗?

为什么?

3.请简要赏析X、X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从整首诗来看,“XXXXX,XXXXX”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

6.诗歌X、X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7.这首诗是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8.这首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简析。

9.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二)典型例题

例题1:

2019年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三)知识详解

我国古代的诗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们的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常见手法:

(1)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分(3)抒情方式

(4)描写手法

(1)表达方式:

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

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②议论。

例如:

《题西林壁》(宋·苏轼)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直接陈述:

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唯“细雨”,鱼方上浮,若大雨则伏而不出;唯“微风”,燕子方斜,若大风亦伏而不翔。

对微风细雨中的景物体察入微,描绘的情趣盎然。

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等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3)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重点介绍: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

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

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

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借古讽今(用典)。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4)描写手法

①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由潭水之深衬托诗人与友人的情谊之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又如《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反衬。

②虚实相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③抑扬。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

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④渲染。

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

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项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白居易地《问刘十九》:

“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地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

自己酿造的米就,为呈黄绿色,面上还浮有一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

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法问“能饮一杯无?

”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⑤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⑥动静结合。

例如: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以上的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对学生的鉴赏比较有帮助。

牢固掌握,学生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的作答,就有了方向性。

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行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得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意旨。

三、例题分析

例题1.(2019年中考·北京卷10-1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

(1)-

(2)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

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

答:

 

例题2.(2019年中考·福建4-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题。

(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2分)

 

例3.(2019年中考·甘肃天水市21—23)古诗词赏析(10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3分)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分)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例4(2019年中考·广东广州卷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间题。

(5分)

王绩

东皋薄幕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贪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面面?

2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分

 

例5(2019年中考·广西贺州卷9)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6(2019年中考·贵州安顺卷9-11)阅读《满江红》,完成

(1)~(3)题。

(7分)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这首词的作者是。

(1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分)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3分)

 

巩固练习

(2019年中考·贵州毕节、黔东南卷18-19)古诗阅读(6分)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图景?

(3分)

(2)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3分)

 

16.(2019年中考·贵州贵阳卷21-22)古代诗文阅读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朝)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xiàn山:

在湖北襄阳。

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

②鱼梁:

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③梦泽:

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3分)

A.曹操《观沧海》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王安石《登飞来峰》D.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

请简要分析。

(4分)

 

17.(2019年中考·贵州遵义卷12)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家田输税尽”中的“尽”字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覆”字准确写出了小麦成熟后压盖田垄的情形。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人“不事农商”却“岁晏有余粮”,这与贫妇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愧疚之情。

D.以前的割麦者,成了如今的拾穗者,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愤怒之情。

18.(2019年中考·海南卷6-7)古诗词阅读(5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3分)

 

19.(2019年中考·河北卷5-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

(1)-

(2)题。

(6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