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600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物诗教学专题11.docx

咏物诗教学专题11

咏物诗教学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了解咏物诗的设问方式、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描写的物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物”的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概括为: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3、咏物诗的思想内容:

①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③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主要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5、其它手法:

比喻(借物喻人)、拟人、对比、双关、借代、夸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二、分析教材中三首咏物诗:

《子规》《赏牡丹》《小松》

《子规》

1、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2、基本解读: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

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

“著”,附着,栖息。

3、后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小结: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想象奇特,寓意深刻:

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二)、《葡萄》

1、背景资料: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

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

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主旨)

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

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

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

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

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小结:

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

托物言志。

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1、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

唐人认为牡丹是“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2、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3、小结:

1)烘托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

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

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1、松:

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主旨)

3、鉴赏要点: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四、归纳咏物诗步骤和方法:

1、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2、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崇光,美艳的光彩。

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三、归纳小结:

1、咏物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描写的物中。

“物”的某些特征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由物到人)。

2、通过托物言志、象征、比喻(借物喻人)、拟人、对比、双关、借代、夸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巧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咏物诗类高考题常见的设问方式:

1.意象方面:

①诗歌中的…形象象征什么?

②简析诗歌中的…形象

③这首诗歌赋予了…怎样的品格?

例如:

①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问】诗歌中的菊花形象象征什么?

【答】坚贞品格。

②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

【答】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

2、情感方面

1全诗通过…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诗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例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手法方面

①分析诗歌…联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②这首诗是怎样写…的?

③这首诗的…两句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④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的手法),指出具体哪几句用了这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

①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问】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②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三、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

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四、课外拓展

形象——

名句——

作者——

情感——

一、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二、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

诗人病老仍不改志宁愿病卧而让众生得饱的情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三、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骆宾王

流露出清狂桀骜,放旷无羁的情怀。

四、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曹邺

对贪官污吏的诛伐。

五、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六、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七、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容易走进的误区有:

(1)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

(2)要么作静态的、呆板的分析,要么过分拔高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对表现手法领会不透,有可能张冠李戴。

(4)评析不到位,若即若离。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咏  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是咏柳,但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试析李诗中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阮 郎 归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1)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  云  泉自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白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 眉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   诗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

(1)李诗表达了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悲凉心境。

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暗讽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村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2.起首二句,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写燕之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活画燕之闹春;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飘舞,烘托燕子在空中飞翔之态;结尾句中的“衔”写燕之动作。

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动作、体态特点。

3.

(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泉水潺潺,自由流淌,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

4.

(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5.

(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聘的马的形象。

(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