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014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docx

走向高考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

请作具体说明。

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二)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3.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4.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融情于景。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

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

核查。

②床头:

指酿酒的糟架。

5.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6.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②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7.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8.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

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②王程:

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9.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10.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

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1.词人为什么会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

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软草平莎”在雨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

触景生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

“何时收拾耦耕身?

12.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光似泼”极言光线充足,“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对仗,日暖与风来,桑麻与蒿艾,光似泼与气如薰对仗工整。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3.请结合全诗,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前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乐景衬哀情,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桃花繁盛,李花飘香的生机盎然的春景反衬出诗人的深愁苦恨。

14.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是直接抒发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曲折、含蓄地表达愁思。

②不说自己愁重,而怨东风冷漠不为己遣愁;不说自己“恨长”,却反过来怨春日惹恨。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5.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

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16.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九)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7~18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7.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选取薄暮雪霁天晴时分,出门远眺见遍山白雪,樵人初归,野草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霭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间,空山寒寂,景物清冷;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空山独行,情感清冷(心灰意冷、凄凉、失落、苦闷)。

18.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首诗在写景上,远近结合:

选择了“野火”“断烟”“危峰”等远景,也选择了溪水这样的近景;动静结合,选择了“白屋”“寒日”“溪云”等静景,也选择“归”“下”勾勒出山间景物的生气和动态;俯仰结合,写了天上溪水上升腾的云朵,也选择了采樵人沿着羊肠小道缓缓下山;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随时间推移变化;视听结合,这首诗歌前六句全为望景,最后一联写清脆的钟声让诗歌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余韵无穷。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9.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

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

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20.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

“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

”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

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飘蓬”、“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21~22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2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22.本诗是如何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写了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这一切构筑了令人断肠的秋夜氛围,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绪。

(一)(2016·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1.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夜坐见到的是一幅肃杀凄凉的景象:

烟笼枫叶,雨打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

烘托了作者沉郁悲壮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的感情。

当国家处在危亡的时候,诗人感慨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其内心是沉重悲凉的,但尾联又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位爱国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升华了全诗情感。

(二)(2016·长春外国语学校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质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3.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4.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三)(2016·合肥一中第一学期高三段一考)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5~6题。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

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g):

行列。

5.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既写出了水势之大,形象地描绘出远水浩茫的景象,又赋予了景物动态之美。

6.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句写树如烟,如碧波,只有远景才给人看上去如烟似雾的感觉。

第三句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