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0642 传播学概论 重点考题.docx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题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题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要点:

  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

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

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

本章共分为四节。

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本章知识脉络

  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

  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和人类文化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尽管传播现象古已有之,但对这种现象的科学分析,对传播理论的探索,则迟至上世纪20年代才在西方(主要在美国)开始;20世纪40年代才在西方开始形成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的边缘学科。

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等把传播研究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1947年,传播学家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

  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

“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沟通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

“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三、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1.与社会需求有密切关联;

  2.与传播方式有密切关联。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播学是上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传播。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他们自称为经验学派,西欧学者则称他们是行政学派。

另一派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其中最有名的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二、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传播学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有:

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与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妇女权益学术探讨等专题。

  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

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

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主要是信息系统。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前者研究文化与传播、传播与现代化、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以及用不同的方法论建立传播学理论构架等。

后者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多半是专题调查或一事一议的经验性报告等。

  四、传播的层次。

(重点)

  

(1)自我传播

  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①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②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

③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2)人际传播

  狭义:

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

  广义: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

  人际传播具有:

①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

②反馈灵活,互动频繁。

③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

④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⑤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3)群体传播

  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

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

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4)组织传播

  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

  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

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5)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

  ①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

  ③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⑤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注:

这道题内涉及的五种层次,也是名词解释题。

同时,还可能出成“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一、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有何联系和区别?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

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

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

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

  二、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理论界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他们存在“血缘关系”,一种认为并不存在“血缘关系”。

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

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

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法。

③研究对象:

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第四节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

  二、对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对新闻改革的指导意义。

四、对当前信息革命,数字化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传播:

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

“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二、问答:

1.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

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2.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

“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4.怎样看待传播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扩散。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概念

1.传播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

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

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

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还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

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

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5.群体传播:

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6.组织传播:

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二、问答

1.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播学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诞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传播。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

以美国为中心的传统学派

,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2.大众传播具有什么特点

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

①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③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⑤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第三节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一、概念

大众传播学:

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问答:

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

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

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

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

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国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他们存在“血缘关系”,一种认为并不存在“血缘关系”。

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

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

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

③研究对象:

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

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

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2.传播研究:

广义说,凡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狭义说:

传播学等同于成熟部分的传播研究。

问答:

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①媒介背景

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

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②学科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一、问答

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

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

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

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2.如何理解传播学具有的多学科边缘性学科的特点

①从学科分类上看,传播学既是社会学科,又受自然学科渗透。

②传播学跨学科性质,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起,也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特点。

③与传播学最密切的学科是:

行为科学,信息科学;

第三节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一、概念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

二、问答

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

拉斯韦尔主要贡献是:

理论特点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贡献:

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3.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主要著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卢因主要贡献是:

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

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

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

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霍夫兰主要贡献是:

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

主要著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

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第四节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概念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

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2.传播学批判学派: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二、问答

1.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

(成绩)从四方面看:

著译:

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

举行多次研究会。

教学:

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

应用:

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

过分注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分析方法;传统学派的学者站在维护现有体制的立场上面。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特色”要求:

①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②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

2.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在20世纪50年的年代传入我国。

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传播学文章。

现在传播学处于“初始阶段”,以介绍,评价,初步应用为主。

著译:

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

1982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教学:

1980年复旦大学首开“传播学”课程。

应用:

1982年北京开展“实地调查法”。

中国特色:

①中国传播实际为材料;②为中国传播事业服务;③创造新颖的,独到的学术观点,理论架构。

3.为什么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

因为传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

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它认为传统学派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这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

但批判学派也有不足:

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实证方法。

4.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

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危机。

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

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

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动作规律。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概念

1.传播过程

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如在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传播过程指从传播者开始,经过讯息,渠道,到达受传者那里,结果产生了传播效果。

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宏观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二、问答

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

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2、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当把其中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③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其意义是:

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概念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2.理论与方法的关系:

传播学由两部分组成,以理论为主,方法为辅,以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理论服务。

3.模式的类型:

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4.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5.盛行的原因:

1,这种方法适合于传播学领域。

2,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

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申农-韦弗模式:

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传统线性模式:

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4.控制论模式:

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5.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6.“传播单位”:

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