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377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docx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句号

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

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

例如:

1.太阳暖烘烘的。

(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

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1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

例2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

例3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静、清、绿。

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

例4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2例4中的逗号和例3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我们再看:

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

例如:

8.走。

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

例如:

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

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

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

如:

11.这是你的面包?

12.李黑,把枪放下!

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用得太少。

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如:

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

(习作)

例13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

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

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用得太多。

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

如:

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

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

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14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混用。

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

例如:

15.是阿米,还是翠芹。

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

“闪开。

”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

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附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

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

作文断句莫忘掉。

小学生怎样使用标点符号--逗号

逗号是最常用的一种符号,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率最高。

句子如果太长,要让读者分清句中的层次,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就必须有一定的停顿。

句中停顿,在哪些情况下使用逗号呢?

一、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前面,我们已经在顿号一节中叙述了并列成分之间使用顿号。

如果并列成分之间有较大的停顿需要,则可以用逗号。

例如:

1.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小学《语文》第八册《趵突泉》)

2.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

例1中的“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同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的描述对象,是并列关系,按要求,它们之间该使用顿号,但为了以较大的停顿来突出它们,在它们之间就使用了逗号。

例2中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描述“狮子”的,是并列关系,本可以在它们之间使用顿号,为了突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两种形态而使用了逗号。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并列分句之间使用逗号。

什么叫并列分句呢?

像“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

”这个句子中包含三个小句子,这三个小句子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之中,它们叫并列分句。

(这一点,我们在分号一节还要叙述)看下面的例子。

3.这些课文有的歌颂了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慨,有的讲述了革命领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有的赞扬了热心助人、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导读)

例3中三个“有的……”,叙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独立成句,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中,地位相同,属于并列关系,所以三个分句之间使用了逗号。

二、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

例如:

4.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5.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6.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7.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例4中“1948年5月25日”是时间,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

表示时间的词并不止于数字,像“眨眼间”“清晨”“在……时候”等也是,在句中,这些词语后边一般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5“在泰山上”是地点,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

有形的地点像“教室里”“树叶间”,无形的地点像“思想上”“心坎里”等,根据需要都可以在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6的“为了……为了……为了……”表示目的,三个目的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7中“海龟翻一个身”是海龟“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条件,用逗号表示停顿。

三、有些动词,在句中所涉及的对象较长时,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什么叫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呢?

像“我吃苹果”中的“苹果”,就是动词“吃”所涉及的对象。

这里,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一个词,全句又很短,动词与对象之间没有必要用逗号。

如果对象的内容很长,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如:

8.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

9.我暗自盘算,饭店里可以住一千多位客人,来来往往每一位客人都要付房钱、饭钱、洗衣费……

(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

例8中的“记得”和例9中的“盘算”都是动词,它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很长,所以在动词后边用逗号表示停顿。

四、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各个小句子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如:

10.如果明天下雨,秋游就改期举行。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5》)

11.我们写作文,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还要练习以事实为根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展开合理的想象》)

例10是关联词语“如果……就……”连起来的句子,例11是关联词语“不仅……还……”连起来的句子,小句与小句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11中的第二个逗号是这种用法)。

关联词语还有多种,像“无论……都……”“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等,用它们相连的小句子之间,必要时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五、关联词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强调、突出这个关联词所起的作用。

例如:

12.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1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

例12中的“所以”表示总结,为了突出这个总结,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13中的“所以”表示结果,用逗号表示停顿并有突出这个“所以”的作用。

例14是伽利略对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的分析,他分析出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但是”之前的结论与之后的结论完全相反,“但是”在这里显示了它们的相反性,为了使这种显示作用得到突出,所以在“但是”之后用了逗号。

不过,不是所有关联词语之后都可以用逗号,也不是前面列举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中就一定要加逗号,具体用与不用,要服从内容需要。

像“但是”“首先”“况且”“所以”等,在使用中可以加逗号以突出它的作用,而“只有……才……”“与其……不如……”“不是……就是……”之后则不宜使用逗号。

六、被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语之间,必要时可以加逗号。

“小鸟真漂亮”中的“小鸟”是被描述的对象,“真漂亮”是描述语。

例如:

15.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狮子》)

16.因此,“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例15中被描述的对象“桥”与描述语“建于1189年”之间使用了逗号。

例16中“再见了……”是被描述对象,“不仅是……也是……”连接的是描述语,它们之间使用了逗号。

逗号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往往是因为被描述的对象太长,有加以停顿的必要。

七、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

例如:

17.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18.风,呼呼地刮着。

雨,哗哗地下着。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19.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如果我们将这三例中逗号去掉,一点也不改变句子原义,但为什么又要用逗号把它们与后文隔开呢?

这就是为了突出或强调。

例17突出“人”,例18突出“风”和“雨”,例19强调“记住”。

我们可以用有声的朗读来体会:

如果没有逗号,就没有停顿;有逗号就有停顿,这一顿,突出、强调的味儿就出来了。

八、几个连续的动作之间,可以使用逗号。

例如:

20.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21.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

例20中,“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等是连续的动作,它们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21中,“唤回猎狗”“带着走开”是连续动作,所以中间用逗号。

九、呼语之后用逗号,使呼语与后文有一定的间隔。

例如:

22.“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小学《语文》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

23.“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

(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公鸡》)

在平时讲话中,喊人与讲述内容之间会有自然的停顿,没有这个停顿,提醒作用就不强,效果就不好。

十、呼语或被描述的对象放在句尾,用逗号与前文隔开。

例如:

24.“听见没有,警卫员?

……”

(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

25.真美啊,北京!

这种句子颠倒了习惯的语言顺序,目的是突出逗号前的内容。

十一、提示性的语词后边用逗号,以引起读者对提示内容的注意。

例如:

26.“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

……”

(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27.“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小学《语文》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

十二、文章的题目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加逗号。

例如:

28.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小学《语文》第八册读写例话)

29.再见了,亲人

(小学《语文》第九册) 

十三、有些序次语后加逗号。

例如:

30.第一,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千年,上万年;第二,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第三,海水把森林淹没,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第四,松脂球掩埋在泥沙下面,成了化石。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抓住要点,考虑周到》)

31.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对整篇课文有个初步印象。

然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

(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给课文分段》)

例30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顺次语,每个序次语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31中,“首先”“然后”也是序次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四、句中出现的重复词语之间用逗号。

例如:

32.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

33.枪毙,枪毙!

拉出去,拉出去!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十五、语气不重的感叹词或象声词之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如:

34.啊,多么乖巧的小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曼谷的小象》)

35.狼把尾巴使劲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

(小学《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

例34中的“啊”是叹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35中的“扑扑扑”是象声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六、句中插入的解释性、补充性语言前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如:

36.“福利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小学《语文》第九册《鱼游到了纸上》)

 

37.客人在饭店里花的每一笔钱,如洗衣费、饭费、长途电话费等,都由终端机把信息输入电脑。

(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

例36中,“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是对“福利厂”的解释,用逗号与“福利厂”隔开。

例37中的“如……等”都是插入的补充性语言,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逗号在使用中常出现的几种不正确现象。

(一)该用逗号而不用,使句内停顿不明确。

例如:

38.星期五下午同学们带来了劳动工具准备劳动。

(习作)

39.我记得王兵那天早上穿着一件海军衫一条蓝布裤子。

(习作)

例38中,“星期五下午”表示时间,应用逗号与后文隔开。

例39中“记得”和“海军衫”之后,都应该用逗号停顿一下。

(二)用得太多。

例如:

40.李健想起了临行时,爸爸对自己说的话。

(习作)

41.刘兆飞从福州购了三台电脑赠送给板桥小学,支持板桥小学,搞电脑训练。

(《学校工作总结》)

例40中的逗号把句子点断了,原意是“李健想起了爸爸的话”,“临行时”是限制“话”的具体时间,加了逗号后,句子变成“李健想起临行时”了。

“爸爸对自己说的话”与前文接不上气,变得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

例41中,第二个逗号应去掉,因为这个逗号将句子点断,使“搞电脑训练”与前文接不上气了。

(三)该用逗号却用了别的标点符号。

例如:

42.我知道。

是周维林老师讲给大家听的。

(习作)

43.当我背着书包走进学校的时候!

老师啊,您就是我亲爱的妈妈!

(习作)

例42中的第一个句号用得不妥,它隔断了句子的内部联系,应改用逗号。

例43意在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却犯了滥用叹号的毛病,第一个叹号前的内容是介绍时间的,应该用逗号来表示停顿。

逗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文字的开头。

逗号是使用率最高的点号,许多成年人在写文章时习惯于点一下,用那小小的一点来代替逗号,这易与顿号相混,我们不能效仿。

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语言学家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

“唯其标点符号的个儿小,更应该写得清楚,要跟文字一样清楚,甚至比文字还要清楚才好。

 

附逗号歌:

标点符号谁最忙?

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

往往由它来值班。

小学生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引号

引号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它标志文中引用部分。

例如:

1.田忌说:

“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

2.作者写道: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就是对鸟动态的描写。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3.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例1引号中引括的是田忌的话;例2引号引括了《鸟的天堂》的原文;例3中,第一和第二组引号引的是喻指雪的词语,第三组引号引的是一句谚语。

引号有以下几种具体用法。

一、标明人物的话或引用别的文章的语句。

像例1例2就是这种用法。

二、标明特殊的词语,像讽刺语、反语、双关语、成语、谚语、俗语、象声词、音译词、专有名词等等。

例3的第三组引号引括的就是谚语。

再如:

4.把我们看过的有意义的图书捐出来,寄给在“希望小学”读书的伙伴们。

(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1》)

5.“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

《组织起来》)

6.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7.“咚咚”的驼铃声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是一个小姑娘。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国石》)

例4的引号引括的是专有名词;例5的引号引括的是一句俗语;例6的引号引括的是反语;例7的引号引括的是象声词。

三、标明节日、纪念日、简称等。

例如:

8.“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呢?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础训练5》)

9.蒋介石来到上海,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小学《社会》第四册)

10.东北林区还有著名的“三宝”,它们是人参、鹿茸和貂皮。

(小学《社会》第五册)

例8的引号引括的是儿童节;例9引号引括的是一个纪念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大屠杀,历史上称它为反革命政变;例10引号引括的是人参、鹿茸和貂皮的简称。

四、标明需要特别论述的对象。

例如:

11.……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12.“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这两例中引号引括的就是重点论述的对象,例11是一种读书方法,例12是一句感情强烈的话。

五、用来标明绰号(外号)、特殊事物名等。

例如:

13.不好!

“小芦花”和“猫头鹰”卡在门口了。

(小学《语文》第六册《今天我喂鸡》)

14.“电脑”对我来说,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陌生。

(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新朋友──电脑》)

15.我们还观看了“军舰发射鱼雷”“飞机打气球”等好多项精彩表演,都有趣极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次科技活动》)

例13引号中是两只鸡的绰号,例14引号标出的是特殊物品──电子计算机的俗名,例15两个引号是两种科技活动名称。

使用引号要注意所引的内容必须和原文一致,不能随意改动。

不属原文不能使用引号。

例如:

16.李老师听同学们说,王引娣同学随她爸爸去云南了。

例16中同学们说话的内容没有用引号,因为这里不是原话,是转述。

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

引文中只用一个引号的用双引号,如果引文中又有引文或特殊的词语,即双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就用单引号。

例如:

17.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

”……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18.课文最后具体写了:

“她(母亲)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

’”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例17是原文,文中已有两组双引号。

例18在引用例17的文字时,将原来的双引号换成了单引号。

再如:

19.(小丽说)“那当然!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你听说过吧。

……”

(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例19引号引括了小丽的话,而话中又含有一句谚语,所以用单引号标出。

引号在应用中,应处理好以下两种情况。

(一)在一个新作句或语段中,引用多个出处的引文,引号该怎么施用呢?

多个出处的引文同存于一个句子或语段中,每个出处的引文应分别使用一组引号,甚至为了表达的需要,同一出处的引文也可以分别使用两组引号。

例如:

20.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21.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可以推想到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着他……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21中的“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是从例20的原文中引过来的,在原文中,它们原本是在一处的,这里为什么要使用两组引号将它们断开呢?

这就是服从新作句子的表达需要。

引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后文叙述),如果使用一组引号,引文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新作句不需要这个整体,只有裂开来分别加以强调,才能符合新作句的表达需要。

(二)引文是多段文字,怎样使用引号呢?

引文是多段文字,在引用中又必须保留它原有的语段形式,那么每个语段前都应加前引号,不加后引号,直到引文结尾才加一个后引号。

例如:

22.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字典公公把意见发表:

“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

少一个,我们的文章就没这样美妙。

 

“滴水汇成了大江,

碎石堆成了海岛,

大家都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

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8》)

例22中字典公公讲的话就是跨两个语段,第一段结尾没有使用后引号,这样做表明引文没有结束;第二段引文开始另加一个前引号,直到字典公公的话结束才使用后引号。

引号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凝聚大片松散的语句成一体,嵌于一个句子中,使句子眉目清楚,免生歧义。

例如:

23.躲包的是“非常沉着”“盯着”“左躲右闪,蹦来跳去”,“轻巧地一抬腿”,千方百计地躲过沙包的袭击。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课间十分钟》)

24.“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展开丰富的想象》)

例23中,引号把躲包人的心态、动作凝结,嵌放在句子中,语义明了。

假如我们将引号去掉,第一个逗号就会破开“左躲右闪,蹦来跳去”,使“左躲右闪”与前文连接,变成“躲包的是非常沉着盯着左躲右闪”,语义发生变化。

例24中,三个“没有”共同限制“地方”而又被引号所包裹(凝聚),假如将引号除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