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578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新必修一化学二到四章知识点总结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4Na+O2=2Na+O2△

2Na+Cl2点燃2NaCl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

2、钠与水反应:

(浮、熔、游、响、红)

3、氧化钠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

过氧化钠用途:

4、与硫酸铜反应

5.钠的制取及保存

(1)制取:

化学方程式为2NaCl(熔融)

2Na+Cl2↑。

(2)保存:

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5、Na2CO3和NaHCO3

与酸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

 

与盐的反应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相互转化

加热分解

向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8、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的概念

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殊的颜色,其属于物理变化,属于元素的性质。

(2)焰色反应的操作

铂丝

无色

待测物

观察火焰颜色

铂丝

无色氯的重要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1.物理性质:

常温、常压下,氯气是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单质反应:

a.与Na反应:

2Na+Cl2

2NaCl,现象:

产生白烟。

b.与Cu反应:

Cu+Cl2

CuCl2,现象:

产生棕黄色的烟。

c.与Fe反应:

2Fe+3Cl2

2FeCl3,现象:

产生棕黄色的烟。

注:

常温下干燥的氯气或液氯不与铁反应,所以液氯通常储存在钢瓶中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与氢气反应:

H2+Cl2

2HCl,现象:

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3)次氯酸光照分解:

(4)与碱反应:

a.与氢氧化钠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OH–=Cl–+ClO–+H2O)

b.与氢氧化钙反应: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l2+2OH–=Cl–+ClO–+H2O)

漂白粉的成分是:

CaCl2和Ca(ClO)2。

有效成分是:

Ca(ClO)2。

漂白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

漂白粉失效:

2HClO=2HCl+O2↑(见光易分解)。

※氯水的成分

4、氯气的制备

实实验室

制法:

原理: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装置:

固+液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

除杂方法:

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干燥:

浓H2SO4。

验满: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到集气瓶口,变蓝。

检验:

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尾气处理:

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5、氯离子的检验

1.方法:

先加稀硝酸,再加硝酸银溶液。

2.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3.原理;

4.加稀硝酸的目的:

第3节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n)

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规范表示方法:

(3)阿伏加德罗常数(NA)

0.012kg12C所含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数值约为6.02×1023,单位为mol-1。

(4)计量对象:

所有的微观粒子。

(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

2.摩尔质量

(1)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是g·mol-1。

公式:

M=mn。

(2)数值:

以g·mol-1为单位时,任何粒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2mol(NH4)2SO4中含________molNH4+,________molSO42-,________molN,________molH,________molS,________molO,所含氧原子跟________molH2O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

3、气体摩尔体积

1.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物质的本性)。

(2)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多少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距离的大小(由温度与压强共同决定)。

2.气体摩尔体积

(1)含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标准状况下,Vm=22.4L·mol-1。

(2)计算

①基本表达式:

②与气体质量的关系:

③与气体分子数的关系:

(3)影响因素: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注意事项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应用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或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通过pV=nRT及n=mM、ρ=mV导出)

相同条件

结论

公式

语言叙述

T、P相同

V1V2 =n1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T、V相同

P1P2 =n1n2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T、P相同

ρ1ρ2 =M1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

5、物质的量浓度

概念:

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

cB=nBVnB:

溶质物质的量;V:

溶液体积。

单位:

mol/L或mol•L-1

注意:

从一定物质的量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相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

     C(浓)·V(浓)==C(稀)·V(稀)

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转化:

(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计算公式:

c=

(c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1,ρ为溶液密度,单位g·cm-3,w为溶质的质量分数,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1)

容量瓶

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100mL、250mL、500mL、1000mL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如500mL的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以配制480mL1mol·L-1NaOH溶液为例,所需容量瓶的规格:

500mL。

(1)计算(填写计算过程与结果):

m(NaOH)=1mol·L-1×0.5L×40g·mol-1=20g。

(2)称量:

根据计算结果,称量固体质量。

(3)溶解:

将称量好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加速溶解。

(4)转移(移液):

①移液前需要将溶液冷却至室温。

②移液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5)洗涤:

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中,并振荡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

①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

②定容时要平视刻度线,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

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贴签试剂瓶容量瓶不能用于长期贮存溶液。

 

(2)误差分析(以配制NaOH溶液为例):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影响因素

对c/mol·L-1 的影响结果

m

V

NaOH放在滤纸上称量

减小

向容量瓶注液时少量溅出

减小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减小

定容时,水多用滴管吸出

减小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

增大

定容时仰视读数

增大

 

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影响因素

对c/mol·L-1 的影响结果

m

V

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

增大

偏高

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

减小

定容时俯视读数

减小

称量前小烧杯内有水

不变

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

实验需要0.1mol/LNaOH溶液450mL,根据溶液配制中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定容要用到  mL的容量瓶.

(2)根据计算得知,所需NaOH的质量为  g.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5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托盘天平准确量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慢慢搅动

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洛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4)对所配浓度影响的对应操作是(填写字母)

偏大的有  偏小的有  

A.称量用了生锈的砝码B.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

C.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

D.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

F.记容时仰视刻度线G.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H.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第三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

1、工业炼铁原理:

Fe2O3+3CO高温2Fe+3CO2

2、铁与非金属反应:

2Fe+3Cl2点燃2FeCl33Fe+2O2点燃Fe3O4

3、与水反应:

在高温下

4、铁与酸反应:

Fe+2HCl==FeCl2+H2↑Fe+2H+==Fe2++H2↑

5、铁与盐溶液反应:

6、铁的氧化物

物质

FeO

Fe2O3(铁红)

Fe3O4(磁性氧化铁)

化合价

+2

+2

+2、+3

色、态

黑色粉未

红棕色粉未

黑色晶体

水溶性

均不溶于水

和H+反应

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Fe3O4+8H+=2Fe3++Fe2++4H2O

稳定性

在空气中氧化为Fe3O4

空气中稳定

在空气中稳定

氧化铁用途

8、

物质

氢氧化亚铁(Fe(OH)2)

氢氧化铁Fe(OH)3

色态

白色固体

红褐色固体

水溶性

难溶于水

与酸反应

Fe(OH)2+2H+=Fe2++2H2O

Fe(OH)3+3H+=Fe3++3H2O

稳定性

不稳定,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颜色变化:

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4Fe(OH)2+O2+2H2O=4Fe(OH)3

较稳定空气中久置会部分失水成铁锈受热易分解

2Fe(OH)3

Fe2O3+3H2O

①煮沸蒸馏水,赶走溶解的氧气②煮沸NaOH溶液,赶走溶解的氧气③配制FeSO4溶液,加少量的还原铁粉④用长滴管将NaOH溶液送入FeSO4溶液液面以下

Fe2++2OH-=Fe(OH)2↓

铁盐与可溶性碱反应

Fe3++3OH-=Fe(OH)3↓

9、Fe2+与Fe3+的转化

(1)Fe2+→Fe3+

(2)Fe3+→Fe2+

10、铁盐的净水作用:

铁盐在天然水中可生成,能使水中的悬浮物形成絮状不溶物而沉淀下来。

11Fe3+和Fe2+检验方法

方法

Fe2+

Fe3+

1、观察颜色

2、滴加NaOH

3、滴加KSCN

第二节金属材料

1.合金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性质:

2.铁合金

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的合金。

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3.铝和铝合金

原子结构

铝位于元素周期表,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自然界中的铝全部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物理性质

铝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密度较小,质地柔软

 

化学性质

 

与O2反应

常温下,铝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部的金属继续与氧气反应

铝在空气中强热:

4Al+3O2

2Al2O3(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

与Cl2反应

2Al+3Cl2

2AlCl3

 

与酸溶液反应

与非氧化性强酸(稀硫酸、盐酸)反应:

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_____,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铝与稀硝酸反应不产生H2

与强碱溶液反应

用途

纯铝用作导线,铝合金用于制造汽车、飞机、生活用品等

第4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结构

 

2质量数: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及能量变化

(1)排布方式

分层排布,电子层由里到外依次是:

第一、…、七层,符号分别对应:

K、L、M、N、O、P、Q。

(2)表示方法

4、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称之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周期: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这样每个横行为一个周期。

(2)族:

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短周期

长周期

序号

元素种数

2

8

8

18

18

32

不完全周期最多容纳32种元素

0族元素原子序数

2

10

18

36

54

86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主族

列序

1

2

13

14

15

16

17

族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副族

列序

3

4

5

6

7

11

12

族序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ⅠB

ⅡB

第Ⅷ族

第8、9、10共3个纵行

0族

第18纵行

4.核素

(1)定义: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5.

(1)碱金属

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

Li Na K Rb Cs

相似性

结构

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

化学性质

都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如能够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能够置换水中的氢等。

反应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是+1。

递变性

结构

从Li→Cs,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因此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化学性质

从Li→Cs,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①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且产物越来越复杂

②与水反应置换出水中的氢越来越容易

②单质物理性质的比较

A.碱金属元素的单质一般呈银白色,密度小,熔、沸点低,导电、导热性良好。

B.递变性:

从Li→Cs,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降低。

C.碱金属元素单质的个性特点:

铯略带金黄色;密度:

Li小于煤油,Na大于K,Rb、Cs

(2)卤素

①原子结构特点

相同点:

最外层都是7个电子。

不同点:

按F、Cl、Br、I的顺序,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②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递变规律

按F2、Cl2、Br2、I2的顺序:

颜色逐渐变深;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③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F2

Cl2

Br2

I2

与H2化合

H2+X2=2HX

冷暗处爆炸化合,生成的HF很稳定

强光下爆炸化合,生成的HCl稳定

高温下缓慢化合,生成的HBr较不稳定

持续加热缓慢化合,生成的HI不稳定

与H2O反应

2F2+2H2O=

=4HF+O2

Cl2+H2O=HCl+HClO

与水反应,但较氯气缓慢

与水只起微弱反应

置换反应

 

Cl2+2NaBr=

=2NaCl+Br2

Br2+2NaI=

=2NaBr+I2

不能把其他卤素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

结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对角线规则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最外层电子数

由1递增到7

相同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1→+7(O、F除外)

负价由-4→-1

最高正价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惰性气体除外)

逐渐增大

金属性与

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增强

酸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的

气态氢化物

生成由难到易

稳定性由弱到强

生成由易到难

稳定性由强到弱

得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考点:

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1、粒子半径比较基本原则

(1)一看“电子层数”:

当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

r(Cl)>r(F)、r(O2-)>r(S2-)、r(Na)>r(Na+)。

 

(2)二看“核电荷数”: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r(Na)>r(Cl)、r(O2-)>r(F-)>r(Na+)。

 (3)三看“核外电子数”:

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

r(Cl-)>r(Cl)、r(Fe2+)>r(Fe3+)。

 

第三节、化学键

1.化学键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2)分类

化学键

2.离子键

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2S:

CaCl2: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MgCl2:

Na2O2:

NaOH:

NH4Cl:

3.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2)形成条件:

通常是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结合。

(3)表示方法

①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H4:

CO2: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Cl2:

N2:

H2O2:

CO2:

HClO:

CCl4:

4. 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键

共价键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概念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实质

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

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经电子得失,形成离子键

同种元素原子之间成键

不同种元素原子之间成键

形成的物质

离子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某些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例如,熔、沸点:

I2>Br2>Cl2>F2。

6、氢键

(1)定义:

分子间存在的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

(2)氢键的形成条件:

分子中具有H—F、H—O、H—N等结构条件的分子间才能形成氢键。

氢键不属于化学键,其强度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通常把氢键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3)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加强了分子间作用力,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如HF、H2O、NH3的沸点都比它们各自同族元素的氢化物高。

又如乙醇的沸点也比乙烷的沸点高出很多。

此外,如NH3、C2H5OH、CH3COOH,由于它们能与水形成氢键,使得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其他同类物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