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2894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8 大小:13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8页
亲,该文档总共1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1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汇编

课题

1.草原

教学内容

第2页——第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4个生字,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预习要求

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学法指导

自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交流,谈谈对草原的感受.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讨论..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你去过草原吗?

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

1草原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

(板书:

美)

师:

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板书:

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

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

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

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欣赏歌曲,思考问题。

 

生字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读句子。

 

读句子。

 

读句子。

 

读句子。

句子比较。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

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

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

(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

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

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

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

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

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

……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

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

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

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

这句话的意思:

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

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读课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考:

草原的特点。

 

读句子。

 

思考:

你怎样理解“洒脱”?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默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

 

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3.完成本课练习。

4.预习《丝绸之路》

板书设计

辽阔碧绿景美

草原热情好客

蒙汉情深人更美

 

教学后记

 

课题

2*丝绸之路

教学内容

第六页——第九页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预习要求

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重点句.

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组织学生交流。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新课导入 

1.师:

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

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

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

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齐读课题。

轮流读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读课文

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齐读课后“资料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作业

同学们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抄写优美语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_______是一条伟大的路。

 

教学后记

 

课题

3.白杨

教学内容

第十页——第十三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预习要求

自学生字,熟读课文,提出质疑。

学法指导

读、议.相结合,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法指导

引导学生读、|议.

教具准备

白杨的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新课导入

 1.祖国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

白杨去了解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齐读课题。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保留两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

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白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请找出书中的句子来回答。

理解句子: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隔壁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用“——”画出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那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师:

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呆会提出来大家讨论。

 2.交流讨论,并朗读相关段落。

 讨论问句1: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感悟体会:

闪过的白杨树说明列车在飞驰。

 理解词语: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讨论问句2: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出示白杨图片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高大笔直。

讨论问句3: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词语:

表白,解释说明。

感悟体会:

这是一个设问句。

 师:

爸爸不仅仅在介绍白杨,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心呢?

下节课继续讨论。

 

齐读课题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回答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中的三个问句。

 1.默读课文

 

2.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么白杨究竟有什么特点?

爸爸又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仔细读这段话,说你体会到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特点一:

直、粗壮(板书:

高大挺秀);

特点二: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板书:

无私奉献);

特点三:

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与洪水(板书:

生命力强)。

②师: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可是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吗?

 不,他还在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

那就是像白杨一样无私奉献、坚强、不怕困难的人。

师:

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人?

(板书:

边疆工作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父亲其实是在通过介绍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

父亲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呢?

(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3.对于父亲的表白孩子们能理解吗?

(不理解)他们只知道些什么?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

那他们不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阐述)

引读课文。

他们只知道——。

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只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

只知道——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

师: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父亲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吗?

为什么父亲要把我们接到新疆去念书?

(希望我们能适应边疆的生活,长大能为建设边疆出力。

师:

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

4.出示: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高大的白杨”指什么?

“迎着风沙成长的小树”指什么?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②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的,实际上是借白杨来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无私奉献,不怕困难,顽强的边疆工作者们。

这种表达方法就是(板书: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全文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全文人物的描写也非常传神。

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描写。

请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

这些词语是描写谁的?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师:

从父亲神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心情的变化。

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次因为父亲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因为听到孩子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同时他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三次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3.分角色朗读全文。

思考:

诗中的“我们”指的是谁?

他们与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

这些地质队员们与边疆建设者们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有许许多多像文中爸爸那样的人,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为祖国甘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全班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

.

指名回答

 

有感情地朗读板书出的词、句。

 

1.默读课文

 

交流讨论,

 

朗读出示的句子。

 

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默读全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的句子。

 

吗j分角色朗读全文

作业

课后同学们可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戈壁滩上的白杨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借物

爸爸心中的白杨不择环境坚强

白杨爸爸眼中的白杨直高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喻人

 

教学后记

 

课题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内容

第14页——第16页

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根据收集的资料理解课文。

学法指导

自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交流,谈谈对拉萨的了解。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讨论..

教具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

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师:

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出示句子: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

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

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

(齐读1~3自然段)

  5.师读:

“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学生解释“下马威”。

(2)其他人通过读句子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

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