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2984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学军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浙江省学军中学2015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高三

2010-05-2619:

08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学军中学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沏茶∕亲戚    烘焙∕蓓蕾    妯娌∕压轴     船坞∕好高骛远   

B.瑕疵∕趑趄    阴霾∕埋怨    藤蔓∕蔓菁     憎恶∕锃光瓦亮

C.星宿/山岫    狡黠/狎昵    媲美∕睥睨     稍息∕年高德劭

D.绥靖/骨髓    虔诚/潜伏    侪辈∕谄媚     香榧∕斐然成章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每当换季的时候有些人总会发现皮肤干燥,搔痒难忍,却并没有明确的部位,抓挠也无处下手,这其实是血液中的维生素含量过低造成的。

B.城亦如人,性情品味各异:

杭州水灵飘逸如妙龄女子,北京方正权重有天子龙颜;上海乃华丽世家几经事变奢华不改,广州却是新起富豪独据南天。

C.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树起了原始的木栅栏。

D.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的《水调歌头》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B.被法国人称为“小拿破仑”的现任总统萨科奇,面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他能否重新创造法兰西昔日的辉煌,也许人们还要拭目以待。

C.说形势,条分缕析;谈部署,具体而微。

中国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让中外记者印象更加深刻。

D.每年市政府都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对本市的70余个政府部门进行“满意单位”的民主评议,当面锣对面鼓地提出整改意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世博会杭州城市实践馆以当代艺术手法与传统造型,结合少量高科技影像技术,形成一种未完成之感,用以暗示杭城发展正在进行时。

B.赖声川导演的融入了越剧因素的《新暗恋桃花源》在杭州受到热捧,首场演出门票在开演

一周前就全部售罄。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我国西南正遭受着60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其中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5.在刚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被称为“竹立方”的浙江馆倍受游客欢迎,不少游客还在出口处游客留言簿上留言表达由衷的赞叹。

其中有位游客为浙江馆拟写了下面这副对联,但是结构、语序已被打乱。

请运用相关知识,重新整合对联。

(4分)

青瓷碗上    细雨裁枝     画活西湖柳

春风舞墨    世博园争芳   竹立方间

6.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3分)

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旨在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5月7日,北京楼市调控新政出台后首次招标出让土地。

北京大兴区和延庆区的两宗土地以底价成交。

而另一重头地块北京顺义区的地块却由于5家开发商的报价均低于政府底价而导致流拍。

现场有开发商表示,底价过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开发商已放低了地价的预期。

对此,地产大腕潘石屹感叹“这下没人抢地王了”。

同日,上海也进行了楼市新政后的首次土地竞拍,5幅住宅用地开拍。

其中商住性质的新江湾城C4地块出让爆冷,仅有2家参与竞买,最终由新江湾城的土地一级开发商上海城投以11.08亿元的底价获得。

新江湾城地块曾多次拍出“地王”,C4地块仅以拍卖底价成交,相对周边地块的楼板价,跌去了三分之一。

业内人士分析,这显示出严厉政策调控的楼市新环境,让开发商的拿地行为回归理性。

7.4·14玉树地震,灾情严重。

由于当地学校倒塌,教学全面瘫痪,所有高三学生都被转移到邻近县市学校就读。

假设有几位学生将来我校学习,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段热情真诚,简洁得体的欢迎词,不超过70字。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①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转型,一步步走向复兴之路。

中国的文学随着时代在颠簸,几代人在适应,在试验,直至今天。

今天的中国文学有着它的热闹和华丽,我们欣然着它的成就。

但环顾四周,回头望去,我们的文学还存在相当大的缺憾,不仅未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就是在国内,社会和广大的读者仍不满意。

我们需要反省,这种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这种反省也只有在这个时候。

历史把这一任务扔给了我们,是我们当代作家的使命。

     ②我们的文学到了要求展示国家形象的时候。

③如何才能展示国家形象?

我谈不出更深的道理,我只是感觉,在面对着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时,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一定有了问题。

④我们一直在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无疑是真理,但一直是像标语一样只是写在墙上没有刻在心上。

好像如我们的许多事情一样,说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说。

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心中并没有以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去从事写作。

如果去问:

我们“民族的”这三个字是什么内容?

再问:

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有多少人在研究甚至读过?

我们常在抱怨外国对我们的文学了解不如我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而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我们传统的东西?

我们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我们的血液里没有了中国的哲学、美学,虽然使用的是汉语,但中国的味道不足,这是必然的。

     ⑤我们的文学到了不应只面对中国人,也要面对全部人类去写作的时候。

当面对着全部人类的时候,以什么样的面目去面对?

我们之所以久久没有我们的文化立场,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太多,经历了外来的和内部的种种磨难,我们是不如人又极力要改变处境,当我们觉醒了,需要站起来的时候,必然就得倾诉。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倾诉,我们诉说自己的丑陋,这样,我们习惯了这种倾诉,也养成了外面世界寻找我们就要听我们倾诉的习惯。

我们需要倾诉我们苦难和种种丑陋去唤醒民众,但这如出售能源换取富裕一样,它不能保障长久的富裕和尊严。

现在,当我们要面对全部人类,我们要有我们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这个制造不再只符合中国的需要,而要符合全部人类的需要,也就是说为全部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想法。

即便这种制造还不大,哪怕是一个手电筒,但这手电筒是中国的,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而不是别人用打火机了,我们还津津乐道着松节油,或者只是在说我们多么可怜呀还用着松节油,或者只去组装别人的打火机。

     ⑥我没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我只是感觉我们得调整我们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应该面对全部人类,而不仅仅只是中国。

在面对全部人类时,我们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去提供我们生存状况下的生存经验,以此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国家形象。

可能这样的工作将很艰难,但如果从现在起,经过一代两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才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所以,                                                 。

(选自2009-11-13《中华读书报》)

8、对“我们需要反省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中国文学相比,今天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

B.今天的中国文学虽然成就斐然,但至今未能坚挺于世界文学之林。

C.尽管今天的中国文学热闹而华丽,但社会和广大读者仍不满意。

D.反省是具备了一定实力后的意识,而走向复兴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A.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适应着社会的转型,虽然涌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都缺乏中国文化的立场。

B.作者认为,从社会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等方面,都要求今天的中国文学能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展示国家形象。

C.作者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钻研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从而获得面向世界写作的能力。

D.也许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我们的文学就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为全人类提供我们生存状态下的生存经验。

10、请概括说明“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出现了哪些问题。

(4分)

11、请为文章拟写一个结尾。

不超过20字(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汉家寨

张承志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

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铁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恐怖的暗示。

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匹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

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

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 

望。

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

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再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

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

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

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

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

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

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本文有删节)

12.作者把汉家寨比作“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铁丸”,写出了汉家寨的什么特点?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3.作者突出描写了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什么用意?

(4分)

14.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①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②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15、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内涵。

(5分)

16、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你认为有必要吗?

请结合原文举一例加以说明。

(3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

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

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

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

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

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

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

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

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

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

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

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

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

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

即韩琦,谥忠献。

②伊周:

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

表露      B.文致太平           致:

传达

C.而皆有侈心焉         侈:

夸大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

寄托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泣而书之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岂其所欲哉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忠彦以告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2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21.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

(6分)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

一种茶具。

 ②香篆:

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22.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            的对比,抒发了        

                          的感慨。

(2分)

23.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

试分析其妙处。

(4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①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4.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1分)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做3小题)

(1)渔舟唱晚,          ;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杜甫《登高》)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4)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5)曾子曰:

“     ,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论语》)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

         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

 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

         失恋时,我流泪了/ 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

         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

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 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

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

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学军中学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C【A.qī;bèi;zhóu/zhòu;wǜ      B.cī∕zī;mái∕mán;wàn∕mán;zēng∕zèng 

 C.xiù;xiá;pì;shào        D.suí∕suǐ;qián;chái∕chán;fěi  】       

2.D.【A.搔—瘙  B.事—世  据---踞   C.树——竖】

3.B【 A.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

是形容词性短

语,不能跟宾语。

C.具体而微—事物内容已大体具备,只是规模或形状小些。

这里应用“细致入微”。

D.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的商讨和争论。

语境不合。

4.C.【A.成分残缺“以……为主”;B.累赘,“全部”“售罄”重复;D.“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产生歧义】

5.上联:

春风舞墨青瓷碗上画活西湖柳   下联:

细雨裁枝竹立方间争芳世博园(4分)

6.楼市新政促使京沪开发商理性拿地。

(3分)【“楼市新政”1分;“开发商”1分;“理性拿地”1分】

7.各位来自玉树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我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我们是情同手足的同胞,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我校拥有力量雄厚的教师团队,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请各位在我校安心学习。

祝各位学习愉快!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8、D.【错在前半句“一定实力”和后半句“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内涵不一致】

9、B.【A.作者只是认为“我们的文学里中国文化的立场一定有了问题”并不是认为“这些作品都缺乏”中国文化的立场。

C“钻研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与“获得面向世界写作的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

D.错在“我们的文学就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

10、①缺乏民族性,没有坚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立场,民族文化的味道。

(2分,观点1分,阐述1分)

②缺乏独创性,没有建立在中国文化立场上的独特的制造。

(2分,观点1分,阐述1分)

11、我们要保护有着中国文学立场的文学原创。

12.特点:

年代久远、环境恶劣(2分)

情绪:

恐怖、无助、乃至绝望的情绪。

(2分)

13.用意:

一老一小很具典型性,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突出了他们坚守的品质;引出“我”对他们生存问题的思考,为下文赞叹人的“坚守”提供依据;一老一小象征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

(4分,每点1分)

14.①汉家寨真正体现了另一种残酷,即:

人的生存环境的险恶。

(2分)

②无论置身于何等残酷的境地、忍受多少辛苦,为着生命的存活,人都能做出坚韧的坚持和努力。

(2分)

15、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

①坚守祖先留下的家园,②坚守汉族的传统生活,汉族的传统文化,③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3分)

作者拜访汉家寨后,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2分)

16、有必要。

(1分)①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②作者寓情于景,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③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富有象征意义和哲理意味。

(三点中任取一点加以解说,言之成理即给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7.B.【致:

取得】

18.A.【A均表修饰B.代词,他/表反问语气C.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提前的标志D.把/凭借】

19.C.【错在“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