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600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docx

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复习资料1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复习资料

(第一章到第九章)

(孙彤主编)

课程代码:

0152[2000年版]

一语入意编辑整理

2013年2月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

(P3)

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因此,组织也可以说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动词的组织)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名词的组织)的统一。

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

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二、行为。

(P4)(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行为的概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因此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的特点:

1、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

2、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作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3、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4、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行为学(P5)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更具体地讲:

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等一些学科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1、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2、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这一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军队等所有的各类组织。

这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单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班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性。

3、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性,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4、研究目的: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P6)

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对于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作风、掌握领导艺术;对于改善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力;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

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

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

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

作绩效。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P9)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特点:

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

边缘性的主要表现:

边缘性的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这两个方面。

多学科相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上所组合而成的新学科。

多层次相交切性。

这种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

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他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

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认的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这种两重性主要是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

应用性的主要表现: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它在应用理论性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

它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分析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主要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

首先是多学科性决定的,组织行为学既应用生物学和生理学等没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原理,又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原理。

其次是由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本身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组织中的人即是生物性自然的人,但主要又是社会性的人;再次是由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组织行为学也是管理学的新发展,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得管理学,而管理既有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监督劳动者劳动、。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这种社会属性和阶级性。

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P15)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组织行为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课本16页,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图)

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P16)

影响行为的因素:

仅就组织的个体层次来说,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就是多方面的。

从主客观角度看,有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在主观内在因素中,又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

在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中,又有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我们把这些影响行为的变量,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

行为=ƒ(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ƒ(、b、c…•、n、o…)

公式中:

B表示人的行为();ƒ表示函数关系();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

行为规律理论模式中每个因素表述的内容:

同上。

八、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P18)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组织行为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它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化的主要功能:

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

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个部分。

一般意义上说,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

所以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要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分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广义上说,社会是人类关系的体系,包括人类所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所谓社会就是某种特殊的和比较具体的人类结合体。

任何或群体都是有组织的,而社会的组织又是各种制度维系的。

所以一般地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的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想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和阶级等。

研究组织行为就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是由很多群体组合而成的,所以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着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

组织、群体和个体之间是彼此互相依存的关系,他们于环境构成互动的复杂的社会体系。

组织中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中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

人类学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制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

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知识点:

一、研究方法及其主要特征。

(P24)

研究方法的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方法。

它是正确全面揭示研究对象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科学的研究过程。

(P26)

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1、观察和实验(设臵可控的实验条件,进行实地观察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2、分析和评价(说明产生行为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并对之作出评价);3、预测与推断(作出关于个体、群体、组织未来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预测推断);4、检查与验证(在实践中检查验证预测推断的准确性)。

六个步骤的循环:

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包括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结果这样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

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P28)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

实验法。

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案例研究法优缺点:

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的方法。

优点:

1、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2、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了许多准备。

缺点:

1、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

因此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

2、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

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就叫观察法。

观察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有以下两种分类。

1、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两类。

2、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两类。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参与观察法的好处是研究人员以组织成员的的身份去观察,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

缺点:

1、参与观察法由于亲自投入现场作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

2、在观察别人时,会使别人感到不自然。

3、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均受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个性等的影响较大。

因此,信度和效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的优缺点:

自然观察法的优点是所观察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典型性,更易于应用于实际。

其缺点就是自然观察法有时不能肯定被观察者的行为变化是由何种自变量所引起的。

这方面控制观察法就优于自然观察法。

说明调查法的分类:

调查法是系统观察法密切相联系的方法。

它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一般有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1、面谈法;2、电话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

面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

1、信息的回收率高达80%~95%之间,而且由于面对面地谈话,调查者可以作解释,因而所得的反应也较丰富、确切。

缺点:

1、因面对面的谈话往往会给人增加心理负荷,使人容易产生防御心理,所以要求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谈话技巧。

2、面谈较费人力和时间。

电话调查法的优缺点:

优点:

1、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

缺点:

1、不像面谈法那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详细询问和解释问题,使被调查者对问题不发

生误解。

2、对于电话已普及的地区较为适用,而对于电话还不够普及的地方就不很适用。

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问卷调查法是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

优点:

1、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而且花钱费时不多;2、回答问题的人可以不写明姓名,这样被调查者就能敢于如实回答一些敏感的或关于本人的问题;3、被调查者有较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卷中提出的问题。

缺点:

这种问卷调查法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一种是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

前者的缺点是回收率较低,尽管信中附上邮票,而真正回复的一般只有45%左右。

而后者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回收率较高,但花的人力和时间又会较多。

说明实验法的分类,分析准实验的特点:

实验法必须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然后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法分为三种:

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实验法;3、准实验法。

准实验的特点:

准实验方法虽然不如实验室那么准确,但是它的好处是自然而不做作,减少由于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所带来的特殊心理反应。

另外由于没有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也可消除研究者受到管理当局对实验的抵制,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可行。

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考核知识点:

一、知觉的感念。

(P40)

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它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社会知觉的内容:

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也就是对他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等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这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判断。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可见二者是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P42)

知觉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客观因素。

作为知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首先决定着人的知觉选择。

这种客观事物的特点包括:

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等等。

2、主观因素。

所谓主观因素就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它包括:

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

2、知觉归类。

知觉归类是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也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才更容易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反映的知觉。

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由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思想方法诸方面的差异,常常造成人们的知觉与客观事物不一致,知觉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

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

1、知觉防御。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它比较容易注意观察

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首因效应(成见)。

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要正确地观察事

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3、晕轮效应。

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

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投射。

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将自身想法用于推测别人的态度。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P45)

X理论与Y理论对管理者采用哪种管理方式的关系:

X、Y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也就是按照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不同看法而采用的不同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理论。

X理论:

X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对古典的传统管理理论的概括。

这种理论实际是表明领导者是如何看待别领导者,以及以此为依据所采用的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1)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

作;

(2)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人,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3)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4)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5)人习惯于守旧,反对革命;(6)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1)由于上述观点是把职工看着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

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3)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Y理论:

麦克里格在进行X理论的概括后,他表示不赞成那种观点和做法。

他提出了一种Y理论来取代X理论。

Y理论的要点是: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1)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要求工作时人的本能,人们

从事工作如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

(2)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3)人的个人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相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4)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核对组织的目标;(5)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种最大的吧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6)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地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2、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

(1)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和富有意义

的工作,把每个人的智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4)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5)总之是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用“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说明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此归因论又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

一般人可做出四种归因:

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

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2、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

合理的推论。

3、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行为。

归因理论的应用:

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几种看法: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

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更加倍

努力去学习的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

够坚持努力行为。

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太重、太难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就很可能会降低学习者的自

信心、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总之,运用归因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希望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某方面活动的成功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方面,尽可能地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四、价值观与管理。

(P49)

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目中的主次。

轻重的排

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的分类:

第一种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划分,可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第二种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下列六类:

1、理想价值观,它以知识真理作为中心;2、经济性价值观,它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