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880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docx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宪

科学研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所谓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的“游戏规则”。

体育竞赛如果没有统一公正的比赛规则,就不可能公平地竞赛,也不可能出好成绩。

学术研究亦复如此,所谓学术规范就是确保学术研究科学地、严谨地、有效地和合法地展开的规则,它既有技术性层面的种种方法和规定,又涉及到科学研究创新理念和伦理道德,它需要相关的学术政策、学术评价的体制性因素来支持。

现代学术规范是现代教育体制和科研发展的产物,也是知识分化、研究专业化的结果。

较之于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建设,我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学术规范建设方面是相对滞后的。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时期,大学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接受人文学科教育的学生数倍增,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数激增,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日益拓展,人文学科在当代社会中及其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的重要性日趋凸现。

在此种情势下,建构完善而科学的人文学科研究的现代学术规范以提上了议事日程。

文学研究有古老的传统,立式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研究规范,诸如传统的治国学的方法等。

章炳麟在其《治国学的方法》一文中曾概括了这些方法,“辨书记底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变迁”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传统方法今天仍有生命力。

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随着中文学科的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科学研究要求。

于是,呼唤现代学术规范便成为必然。

当然,现代学术规范并不是与传统对立的,它理应包含传统方法中有用和有益的成分。

本文的主旨是讨论现代大学体制中的现代学术规范,旨在阐发那些对文学研究来说具有规范意义的学术研究理念、原则和做法。

关于文学研究的一般科学特性

为了弄清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规范,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文学研究科学特性。

在学科分类上,文学研究属于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它一方面具有人文学科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又有某些一般科学研究的特性。

依照科学哲学的理论,科学研究有赖于一个科学共同体,亦即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科学家学群体。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发现,共同体的运作有赖于共同体所共有的学科规范,他称之为“范式”(paradigm)或“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

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

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得许多同样的教益。

通常这种标准文献的范围标出了一个科学学科的界限,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

……在这种团体中,交流相当充分,专业判断也相当一致。

一个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库恩具体指出了范式或学科基质的四个层面:

第一是符号概括,即各种符号、公式等逻辑表达形式;第二是范式的形而上学部分,亦即共同体成员共同承诺的信念,诸如“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能”等;第三是价值,诸如定量预言比定性预言更受欢迎,理论应是简单的、前后一致的、似然的、与当时采用的其他理论相容;第四是各组范例,亦即在实验室、教科书、研究中告知应如何展开研究的范例。

前三者是“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最后一个方面则是“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文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也具有库恩所说的这些特征。

它有自己的学科同供体,这个共同体共有一些范式或学科基质。

所谓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就体现为文学研究共同体所共享的价值、形而上理念和符号概括等,这些经过复杂而又长久的发展过程积累起来的观念与价值,就构成了制约或指导文学研究如何进行的“游戏规则”。

它们不但是进入文学研究之途技术上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搞好文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行”。

从教育学或共同体人才培育的角度来说,文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恰恰又是借助于库恩所说的“各组范例”形式进行的,尤其是一些科学的、规范的、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学者的研究范例,它们往往成为文学研究的典范和样板。

它包括道与技两个层面,道的层面包括了文学研究的价值观、创新理念、批判性、科学态度等形而上的内容;技的层面则包括研究方法、写作规范、资料收集、文本分析、经验研究等具体的做法等。

从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经验来看,学科共同体在确立学术规范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民间组织的学科共同体(如学会或学术团体等),往往承担了研讨、协商、规定和颁布学术研究规范的任务。

以美国为例,几种通行的学术规范系统,如人文学科中通行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系统(MLA),社会科学中通行的美国心理学会系统(APA),编辑出版中通行的芝加哥文体手册系统(ChicagoManualofStyle),自然科学中通行的美国生物学编辑协会系统(CBE)等,都是由专业学会所颁布的,这些适合于特定学术研究领域的规范一方面具有针对性,适合于特定类型的学科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得到了学科共同体的认同,进而成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规范。

由专业学会来确立学术规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建构立学术规范的路径,它不但反映了学术共同体在确立范式过程中所具有的核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完善的市民社会及其成熟的公共领域的现代构型。

比如,美国心理学会的系统就是在1928年一些心理学与人类学期刊主编们商议所制定了关于期刊约稿的说明的参考意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最初拟定的是一份7页的写作指南,1929年刊登在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学报》上。

到了1944年由美国心理学会扩充成32页篇幅的指南,1952年又更名为《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1994年出版了第4版,它包括7个部分:

论文的内容与组织、观念与表达、美国心理学会的编辑体例格式、论文的准备与范例、稿件的接收与出版、美国心理学会期刊的政策与编辑对稿件的管理等。

关于文学研究的独特性

文学研究虽有科学研究的一般特性,但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有其独特性,不仅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而且不同于哲学、历史、艺术等其他人文学科研究。

因此,要分析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还必须搞清文学研究自身的学科特征。

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所由构成的学术视野,正体现了文学研究的独特性。

文学研究就是对文学的研究,而文学研究的独特性,相当程度上是其研究对象——文学现象——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第一,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也就是语言艺术品。

虽然哲学、历史等研究也都涉及到语言文本,但是文学文本与哲学文本和历史文本有诸多差异。

差异之一在于文学是想象和虚构的语言艺术,它既不同于真实记录的历史档案,也迥异于逻辑思辨的哲学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成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

”显然,文学研究必须注意到文学文本的想象性和虚构性,不能混同于历史等非文学文本。

面对虚构的文本和真实记录的历史档案,研究者的反应和所需的研究方式自然有所不同。

英国批评家理查兹认为,文学作品所作的陈述乃是一种“拟陈述”,而科学中的语言用法则是一种“真陈述”。

前者与后者的不同体现在它不是为了依据而运用陈述,而是一种语言的感情用法。

“在这种情况下,依据的真伪,是无关紧要的。

它惟一的功用是引起和支持作为进一步反应的态度。

用怀疑、验证的办法去处理这些依据是不恰当的。

”这么来看,文学研究显然有赖于研究者对文本更多的想象、体验和悟解,而不是历史研究所要求的客观性、不动情和实证性。

第二,从以上特征必然引出文学活动富有情感的结论。

文学文本中通过各种文学手段所描绘的场景和情境,人物的命运、行为和心理过程等,常常是感性的、形象的和富于情感的。

这就造成了文学研究显然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特征——体验性。

文学的情感特性,也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的另一种表述。

托尔斯泰坚信,文学创作就是作家把体验的情感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过程。

“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中国古典文论也有深厚的“传情说”传统,《毛诗序》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学研究就是把研究者对文学世界的独特体验诉诸文字,还原并深化作家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学情感。

所以孟子强调“以意逆志”的方法;美国当代批评家桑塔格则认为:

“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

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

”倘使说哲学和历史研究主要依赖于研究者的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话,那么,文学研究则显然更加侧重于对情感体验。

第三,文学创造是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因此,文学文本往往带有作家独特的个性标记与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有所谓“文如其人”的说法,西方文论也有“风格即其人”的格言。

其实,不但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的文学文本具有个性风格,就是文学研究本身也具有个性特点。

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个人的理解、发现和体验,强调具有个性风格的表述和研究。

库恩发现,科学家要追求的是惟一的或最好的对问题的解答。

一旦找到这个解答,其他解答便是多余的了;艺术则相反,不同的艺术品对生活的不同解答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意味着,科学发现有其惟一性和替代性,新理论必然取代旧的过时理论。

文学及其研究就不是这样,新的作家作品不会取代老的作家作品,对特定文本新的阐释和研究也不会取消以前的阐释和研究。

比如对《庄子》的研究,历史上种种说法到今天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这表明,不但文学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文学研究本身也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

第四,文学是语言艺术,歧义、含混、朦胧、多义乃是文学语言的特征。

法国哲学家利科指出,科学语言是一种要系统地消除歧义的话语策略,它通过定义、可测量的实体词汇、数理符号、公理来消除歧义;而诗的语言正相反,“诗是这样一种话语策略,其目的在于保护我们的语词的一词多义,而不在于筛去或者消除它,在于保留歧义,而不在于排斥或禁止它。

语言……同时建立好几种意义系统。

从这里就导出了一首诗的几种释读的可能性。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与其他形态的文字著述不同,其审美特征必然凸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

假如说日常语言是“词达而已矣”的话,那么,文学作品必然彰显出语言自身的艺术特性。

穆卡洛夫斯基指出,诗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把语言自身作为“前景”凸现出来,使人们流连玩味于词语的韵味之中;而日常语言关注的只是所传达的信息,语言必然成为人所忽略的“背景”。

因此,文学研究不只是语言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更关注是如何传达的。

这也使得文学研究迥异于哲学和历史研究。

文学研究的以上诸多特征都趋向于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文学研究带有主观性、个体性和解释的多样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规范显得尤为必要。

学术规范保证了文学研究合乎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兼顾到文学研究自身的特性。

文学研究要在其学科共同体内部具有可交流性和可理解性,另外也要越出学科共同体的边界进入普通公众生活世界。

于是,学术规范就是共同体内关于研究范式所达成的共识,是任何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以上我们分析的文学研究的诸多特征如果说是倾向于自由不拘的一极的话,那么学术规范恰好指向研究的规定性、限制性和一致性一极。

就是说,文学研究必须在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文学研究的独特性,又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法则。

关于研究的选题

近年来学界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缺乏新意,低水平重复严重,有一种“炒冷饭”的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就在研究选题。

任何研究总是围绕着特定问题展开的。

所谓研究不过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因此,科学的、规范的学术研究总是带有鲜明的问题特性。

因此,选题本身也就成为学术规范的一个重要部分。

强调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不只是对研究的技术性做法和规则的强调,更重要的是如何强化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现有价值的学术问题的敏锐眼光和判断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发现问题是关键,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深入解读,来源于解读过程中创造性的思考和体验,来源于研究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理解,来源于研究者批判性的思维。

好的问题不是凭空杜撰的,一方面源于文学实践,另一方面又有其坚实的学理依据。

研究选题从研究主体方面看,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知识结构、学术眼光、创新能力和学术判断力;从研究对象方面看,又体现为问题本身的不同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创新程度等。

所谓学术价值,是指问题本身在特定学术问题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所谓现实意义,乃是指问题本身是否敏锐地回应了文学实践所提出的挑战;所谓创新程度,则是指问题本身是否已经被提出或被解决,或是问题的解答是否超越了前人而推进了一步。

文学研究中的“炒冷饭”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研究选题上缺乏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创新性所造成的。

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其一,选题重复、缺乏新意和特色。

选题的新意是一个相对的、比较的概念,新问题也就是前人尚未发现或研究的问题。

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就体现在不断地提出和解答新问题。

我以为,解决选题重复而缺乏新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运用的“查新”程序。

就是在研究之初,一旦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应该通过各种数据库和信息的检索来查对本课题是否已有研究,别人研究到什么水平,进而确定本课题是否值得进一步去做和超什么方向努力。

“查新”无疑可以防止选题重复。

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界应尽快建立完备的“查新”系统,建立相关学科的完备数据库,并在研究中大力提倡“查新”的必要性,把“查新”作为一个程序性的环节。

这样不但可以为选题的新颖程度提供参照,也可以为老问题研究提供新路径,并促使研究者确立更高的研究目标,以避免研究原地踏步不前甚至退步,杜绝重复或改头换面他人已有的成果。

其二,选题空泛,大而无当。

在目前高校系统内的文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本科生的学年或毕业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选题空泛大而无当的现象比较常见。

从技术的角度说,空泛的选题往往省力,泛泛而论。

既不需要查询较多文献资料,写作起来也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比如,“文艺美学的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等,这样的题目显然没有具体的限定,也缺乏有针对性的问题焦点。

规范的文学研究应提倡小题大作,题目的切口小,很具体,但进入特定题目后又有游刃有余的拓展空间。

“将‘小题大作’解释为缩小题目以便于集中精力作精深研究,似乎未尽其意。

之所以称‘大作’,主要还不在于例证多且论证严密,更在于题目虽小而内涵丰富,经深入研究开掘能有重大发现,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有更深远的意义。

”就是说,有价值的选题往往很小,但是又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拓展性,它可以随着研究的开展而延伸发展。

因此,“小题”并不一定是“好题”,但“好题”一定是“小题”。

要强调选定了某个题目后对它的限定和调整,强调对准特定研究的问题焦点。

比如,“当代文学思潮研究”这个题目首先要确定一个范围,限定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接下来,再限定为“中国90年代文学思潮研究”;进一步,题目缩小为“中国90年代生态文学思潮研究”,或“中国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至此,题目还又可以再作限定,比如“中国90年代生态文学思潮中的传统智慧研究”,或“中国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身体问题研究”,等等。

显然,题目还可以再进一步限定,一直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焦点变得明晰起来。

当然,题目的选定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参考文献的收集整理,逐步明确起来的。

最近一些年来,文学研究方面的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选题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难以发现问题,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有价值的选题,或者说所选的题目比较一般而缺乏创造性。

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提高选题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有一些成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做法值得参考。

比如:

指导教师有时会限定一个宽泛的研究领域。

指导教师也可以制定一个特定的题目,提供一个可能的题目清单,或是给写作者在一个广阔范围内对若干题目的自由选择。

……学者们有时会提出他们自己研究领域内尚未讨论或尚未解决的争论。

这种信息常常就在笔记中。

还有,某个领域中一些公认的却有尚未解决的结论,或检验基本假设的新方法,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的课题。

你所学习的学科中对某个术语的考察也可以激发阐述它的新路径,甚至是新的界定。

关于某个主题的许多著述中的矛盾或抵牾也暗示了一些可能的选题。

新近出版的著作或晚近学术事件方面的发展也可以提供对现有理论的新见解,因而点出了一些研究的新契机。

这段话点出了种种发现选题的方法,特别指出要注意那些尚未定论或有争议的领域或问题,因为那里充满了新发现的可能性。

关于研究的参考文献

毫无疑问,参考文献多寡优劣对对研究影响很大。

目前国内文学研究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

诸如一些研究大多依赖于二手资料,缺乏对一手资料的艰苦的、创造性的使用;引用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真确性;参考文献相对贫乏,甚至有些外国文学或文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外文文献的掌握和利用等等。

所以说,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自然包含了参考文献的检索、整理和运用。

那么,如何合乎规范地使用参考文献呢?

首先,有必要对所研究的课题相关文献进行查找,这个工作可以结合“查新”来做。

通过图书馆文献系统、因特网或其他电子版图书或杂志等途径查找文献,或通过对有关专著所列的详细参考资料进行研究来查找,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书或参考书来查询。

查找文献往往是以特定主题词的形式展开,这些主题词通常就是所确定的研究选题主包含的要点内容。

其实文献查询有很多门道,不同的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往往导致对文献查询的不同结果。

文献查询包括文献目录、摘要、论著、论文等多种形式。

晚近国内已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也是查询参考文献的重要途径。

至于国外的一些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系统内也可以查询。

其次,需要对所查询的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类,依据所研究的相关问题,将所查询的文献根据内容或关键词分门别类地归并。

第二,对所查询的文献的有用性、相关性和研究深度等进行评估。

并不是所有查询到的文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和有用性,因此,这样的分析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有用性是某个文献对研究者正在研究的问题是否帮助和有启发,或是提供了背景知识和发展线索,或是启发了不同的研究思路,或是提供了新的发现和材料等。

相关性则是指这些文献与特定研究选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些文献关系更加密切,有些文献则显得比较游离。

研究深度是指参考文献本身的研究水准,不同的文献本身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一般性的介绍性的著述,有的甚至是写给本科生看的教科书,也有的是专题性深度研究著作。

不同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自己所需要的参考文献的研究深度,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博士生也有别于硕士生。

比如,对于博士学位论文来说,检索具有专精研究的文献是很重要的,如果把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建筑在一些介绍性、导论性、工具性的文献基础之上,那么可以断定,这样的研究必定是缺乏深度的。

除此之外,对参考文献的时效性也应加以注意。

虽然人文学科研究不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追踪最新研究成果,但也要了解特定课题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观点。

有些文献虽很合题,但由于观点陈旧,便没有多达参考价值。

应对所查询到的文献加以区分,哪些是必须细心研读的文献,那些是最有价值的文献,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对查询的文献的真确性和权威性也需要进行甄别。

这一点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尤其重要,恰如章炳鳞所言:

“对于古书没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伪,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国学第一步要辨书籍底真伪。

”在以上几项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专题研究的参考文献详细目录。

根据具体情况,列出核心参考文献和一般参考文献。

如果可能,还应该写出所查询的文献综述和评价报告。

再次,通过文献查询、整理和解读,可以看到所确立的研究课题在学术史中的重要性和进一步研究的发展空间。

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仍需要探索,哪些方面还存在争议和解释差异,哪些层面可以引申或拓展到新的领域,哪些相关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可以用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等等,便一目了然。

如果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清理,发现哪些相关的研究与本课题关系密切和值得关注。

最后,需要对所检索和搜集整理的文献的性质进行分析。

从文献角度说,一般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的文献,那就是原始文献或第一手文献(primarysources),二手文献(secondarysources),甚至三手文献(tertiarysources)。

“原始文献是那些直接了解所讨论的事件或问题的人所写的材料。

比如信件、日记、自传、口述或历史文献等。

二手文献的作者只有间接的了解,他们所获取的信息依赖于原始的或其他二手文献,比如传记、教科书、历史调查和文学批评。

”就文学研究来说,原始文献首先是文学作品以及诗人作家的自传材料,它是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二手文献则是那些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性文本。

后者是对前者的分析与解释。

当然,这样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如果研究的课题就是文学理论本身,或文学史论本身,那么,这些二手文本也就转变成为了一手原始文献。

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一手文献或原始文献。

文学研究应强调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如果不去直接阅读原作,而是依据其他二手资料来分析作品,就会切断文学研究与鲜活的文学现象的紧密联系。

文学研究应提倡对原始文献的解读和分析,通过这种艰苦而又扎实的直接面对原始文献的劳动,来展开具体的研究。

近些年来,有些学风浮躁的人想走捷径、图省事,借助别人的概括、转述和引文来了解和分析所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直接进入原始文献。

这是一种不好的学风,它不但阻断了文学研究与文学实践的直接关联,甚至导致以讹传讹。

这无疑是文学研究不规范的表现,也是一种值得警醒的现象。

唐圭璋曾发现,有人论岳飞《满江红》文,引《直斋书录解题》,说是转引自《爱国词选》。

经查《爱国词选》却并未发现《直斋书录解题》的引语。

更有研究贺铸的论文,不直接引用《宋史》,而是从近人词选中转引。

他语重心长地说:

“希望科学研究工作者本着实事求是之精神,查对古籍,寻出来历,不应图省事便利,随手引近人为证。

”他还指出:

“明清人引宋人轶事往往有误,盖因明清人自由剪裁宋人载记,字句俱不符原文,故引用宋人说词之书,必须引用宋人第一手资料。

明人误引宋人之书,清人又误引明人书,辗转沿讹,贻害不浅。

关于研究的对话性

规范的文学研究具有“对话”性质,就是说,在一个特定课题的研究中,充满了被研究对象、其他研究者和研究者本人之间的多种声音的“对话”。

换言之,真正的科学研究不会是研究者自说自话的“独白”,而是多种声音交汇而形成的“复调”。

巴赫金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思想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如果这样思想便会退化以致死亡。

“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

”这就是说,思考本身需要思考者与他人构成某种对话关系,对话中才会诞生真正的思想。

所以巴赫金强调:

思想……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交际。

思想是在两个或几个意识相遇的对话点上演出的生动事件。

思想在这方面同言论相似,思想同言论构成辩证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