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204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docx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四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六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密切相关。

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

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⑵理解: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基本分析方法

⑵运用调查访问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⑵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四、学情分析

本堂课知识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

(内容是: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同时,在上一个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学生虽然现实中对这方面也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相关的问题,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还远不成熟。

尽管该课线索清晰,现实性强,但因其内容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且知识点也多,要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不容易。

学生经过了衔接教育和一个半月的新课学习,学习方式和习惯基本适应。

大家参与热情也很高,比较爱好历史课,为教学提供了保证。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

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2.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播放或朗读《开国大典》片段给学生。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隆重与庄严。

教师展示: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1950年10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教师讲解:

旧中国的屈辱与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天喜地,强调: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

教师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线: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历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共同纲领》为什么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周总理曾满怀深情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学生疑惑,教师接着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

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

它里面有些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答案:

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认为全国共有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及在1954年和1956年的发展什么?

探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

请结合材料思考,与西方议会制相比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优点?

参考答案:

议行合一,代表并保证全体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效率高。

适合中国国情。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优点。

探究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

(1)中国为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下面材料,总结中国为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日益巩固,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各民族普遍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相互结成的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资源条件的差异性、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2)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有何意义?

探究延伸、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参考: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始,主张君主立宪制,最后失败,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辛亥革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三大制度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现实意义凸现,如何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等现实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学亟待突破的瓶颈。

如何将这段历史学习与学生有限的人生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客观正确的理论认识?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把这节课与整个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联系起来,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进行比较。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掌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

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②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3)内容:

①通过了

A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B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具有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采用公元纪年。

(4)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5)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继续存在。

主要职能:

(6)新发展:

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方针,组成最广泛的。

标志中共领导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②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③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①通过了.

内容: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影响:

这就以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则:

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

性质:

是的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

(2)建立:

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②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过程:

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⑴识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⑵理解: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共同纲领》为什么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周总理曾满怀深情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学生疑惑,教师接着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

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

它里面有些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及在1954年和1956年的发展什么?

探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

请结合材料思考,与西方议会制相比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优点?

 

探究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

(2)中国为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下面材料,总结中国为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日益巩固,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各民族普遍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相互结成的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资源条件的差异性、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2)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有何意义?

探究延伸、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3、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新三民主义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5、(2007·广东单科)《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6、(2007·海南单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

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7、(2008江苏)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8、(2007·山东文综)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民族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10、(2008惠州综合测试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材料一所确立的我国各党派在政治生活中采取什么制度?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1954年以前它的职权是什么?

③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新题追踪】(2009年普宁质检)阅读材料: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

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

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

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2)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

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3)概据材料三、四,概括毛泽东与孙中山对民主政治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附导学案答案

课内导学案部分

探究一

(2)答案:

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认为全国共有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探究二参考答案:

议行合一,代表并保证全体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效率高。

适合中国国情。

探究延伸,参考: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始,主张君主立宪制,最后失败,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辛亥革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三大制度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C2、D3、D4、C5、A6、C7、C8、D9、B10、B

二、材料解析题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完成。

【答案】

①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②统一战线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

课后练习与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