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440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含答案

信阳市一高2017—2018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的局限性

中古时期,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他们开辟了从东亚到印度洋和东非之间的各条航线,包括从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

15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就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但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远洋航行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也仅在印度洋海域,至多到中国而已。

首先,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政治上的动因是主要的。

这是因为在仍以自然经济立国的中国,没有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

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邻国视为番夷,对邻国主张宣化、怀柔政策,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起封建宗主国和臣属国的关系,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

其贸易交往实质上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

如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540余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明成祖按王礼接待,他们住在中国的开支不算,告别时,还赠送礼物和金银。

因此,郑和下西洋期间,主要是宣诏封王授印,调解邻国间的纠纷,立碑颂德,送迎使节等,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吸引亚非国家向中国示好。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基于政治上的考虑,降低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等政治势力的威胁,一方面对海外奉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商人出海采取封禁政策,毁灭性地打击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严重影响了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

其次,明朝命郑和下西洋,与海外互通有无,贸易目的也主要是为官府服务。

明朝的远航是由政府组织的,海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主要产品,珍宝类和动物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显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占第二位的是医药和香料,由于价格昂贵,只有统治阶级才享用得起;进口的布匹,虽属外国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然而明初中国的棉花种植也尚属大力发展阶段,棉织品使用并不普遍,进口的布匹可能因为价格不菲而未能落入普通居民手里。

用中国精美的手工业品丝绸、瓷器,交换珠宝、珍禽等自然物品,不仅对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很小,反过来巩固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贸易方式,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种方式在当时尽管赢得了邻国的拥护,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因此明成祖去世后,就有大臣劝谏停止远航。

1431年,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远航,终成绝唱。

活跃于印度洋海域的阿拉伯人,经济上比较依赖海上贸易,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性较强,但14、15世纪,阿拉伯各国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关系萌芽,阿拉伯人的商业没有国内的产业作为基础,没有建立海内外一体化贸易网络的必要,不像西欧基于国内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扩张特点。

因此,阿拉伯的海外贸易也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很大影响。

(选自解光云《世界文化史•全球海道大通和新旧大陆文化的交融》,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曾以天朝上国自居,命令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然经济立国,没有产生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

B.明朝远航通过政府组织,自然海外的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珍宝类、动物类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显服务的对象就是统治阶级。

C.明朝贸易方式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有大臣反对远航,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不同,于是成了绝唱。

D.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这是阿拉伯各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太大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方面,也就是政治动因和贸易目的来论证中国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政治动因是主要的。

B.文章第二段举明成祖按王礼接待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领的使团告别还赠送礼物、金银的例子,证明明朝贸易交往实质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

C.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指出了中国人的远航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中国和阿拉伯远航的局限性,二者平分笔墨,举例详实,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5世界中国的郑和船队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后来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虽然独立性较强,但也仅在印度洋海域。

可见,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有局限性。

B.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相互关系,因为他们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

C.如果明朝远航与海外互通有无的目的不是以服务官府为主,那么海外贸易有可能加大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动摇中国的自然经济。

D.只要明朝不采取封禁本国商人出海的政策,就不会使中国人的航海受到毁灭性打击,使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严重受损。

【答案】1.C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C项,曲解文意。

原文说“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远航,终成绝唱”,而选项说“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不同,于是成了绝唱”表述与原文不符,并不是郑和第七次远航与其他的远航不同才成了绝唱,他第七次远航与其他远航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属于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贸易方式,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点睛:

此类题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中国和阿拉伯远航的局限性,二者平分笔墨”,“举例详实”不当,明显中国的内容是重心,笔墨多,举例详实。

故D项错误。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只要……就……”推断过于绝对;明朝不采取封禁本国商人出海的政策,也只能是可能不会使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严重受损,因为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需要的因素还很多,并不是政府不禁止就能达成的。

第二,“就不会使中国人的航海受到毁灭性打击”表述错误。

原文“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商人出海采取封禁政策,毁灭性地打击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严重影响了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

”偷换概念。

文学类义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

吉普车是老朱的。

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

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

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

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

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

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

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

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

乡长气得拍桌子,说:

“他们不栽,我们栽!

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

“真去栽啊?

老朱说:

“可不是!

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

“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

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

“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

“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

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

忙了一秋天。

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

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

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

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

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

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

‘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

“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

“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

“笑什么笑?

没白吃!

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

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

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

”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

“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

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

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

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

‘你是不是庄稼人啊?

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

“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

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

“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

“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

“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5.“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4.B5.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2分)①精通农业知识。

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

②工作踏实。

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

③为农民着想。

帮助菜农,定期到村里收购。

联系蔬菜批发商④廉洁奉公。

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6.①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②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

③小说以老李头的故事结尾,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引人深思。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不当。

“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文中没有依据;“逼迫”说法不准确,乡长说的是“逼着他们富起来”,“他们”指的是老百姓;“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概括不当。

5.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从全文来看,小说重点写的是老朱当乡镇干部时的一些经历,因此小说中的“老朱”应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再筛选出小说中“老朱”的言行,就可以概括出他的形象特点了。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

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

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的选材和谋篇布局的特点。

解答时首先要概括出每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内容、主题表达等角度组织答案。

从全文来看,三个故事分别表现出“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第一个故事中老百姓不接受樱桃树苗说明他们不信任政府的扶贫工作,第二个故事中百姓抢着报名种菜则反映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第三个故事中老李头抱怨不送种子和化肥则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的扶贫形成了依赖心理,所以三个故事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深入的过程,也反映出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过程。

最后一个故事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扶贫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显然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以这一故事结尾又起到了引人深思的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

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孝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孝试,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

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

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

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

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孝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

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

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

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C8.AC

9.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

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解析】

7.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项,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E项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9.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回答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首先在文章中找到题干中的句子,进而可以确定答题区间,答题区间就在句子的周围。

抓住关键句子,对评价性的句子直接选取,对描述性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材料三“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表明高一新生首先要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

“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各省规定不同,考生要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

“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表明高一新生要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

恭谨强力,心计精敏。

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

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

“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

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

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

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

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

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

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

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

”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

会八作副使綦廷硅,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

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车,复为枢密都承旨。

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

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

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

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B.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C.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D.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

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12.下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