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737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docx

学校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本套资料包括:

(6篇范文)

1、做好幼小衔接的六大要点

2、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教育之浅见

3、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应从四方面入手

4、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5、从幼儿园角度出发浅析做好幼小衔接的若干问题

6、学校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实施方案

 

做好幼小衔接的六大要点

(优质范文)

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理论研究认为幼小衔接面临六个断层,这六个断层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表现形形色色,需要家长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孩子面临的实际问题。

理论预热:

幼小衔接面临6个断层德国哈克教授告诉我们,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面临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①师生关系的断层。

幼儿园教师像妈妈一样既关心孩子的学习,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而小学教师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主,这种变化使孩子感到有些紧张和压力。

②学习方式的断层。

幼儿园的学习以游戏为主,比较直观、具体、形象,学与玩交叉进行,孩子比较感兴趣。

小学则实行课堂集体教学,开始训练抽象思维,比幼儿园单调、枯燥,学习时间也变长了。

③行为规范的断层。

幼儿园一日三餐两点,有午睡,随时可以喝水、上厕所,来离园早点晚点都没关系,行为规范比较自由和生活化。

但是小学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没有午睡,上课不能随便说话或上厕所,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

④社会结构的断层。

幼儿园小朋友大多数都是附近社区的,彼此比较熟悉,交往方便。

小学的新同学则来源要广泛和有些复杂,最初大家比较陌生。

⑤期望水平的断层。

家长和老师对幼儿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和作业。

对小学生则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看电视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少了,孩子感觉期望压力高了。

⑥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在活泼、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自发学习,小学生则在教师支配和家长监督的环境下学习,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弥补幼小衔接的六个断层,幼儿园、学校和家庭三者要形成合作共育力量,让孩子走好漫漫求学路的第一步。

★对幼儿园的建议

幼儿园作为正规教育机构,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角色很重要。

大班的下学期,教师就要设计相应的系列教学活动方案,例如参观小学校,让孩子谈谈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请小学生到班级说说自己的生活,让小朋友尝试做一点家庭作业,培养孩子至少在半个小时的集体活动中不上厕所,有问题可以先举手后发言,这些集体环境中的相互学习和真实演练,是幼小衔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对家长的建议

家长要针对孩子在六个断层上具体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对上学的向往和自信,带着他一起挑选书包和文具,让他参与上学的物质准备过程,有利于培养他的学生意识。

其次,跟孩子一起探讨课间十分钟应该做哪些事情,然后上课专心听讲,学会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睡觉前耐心指导孩子带全学习用品,开学后请个别新同学来自己家里玩,帮助孩子融入新班级中。

再次,在学习要求上不能一味地让孩子争先考第一,遇到挫折不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和兴趣。

实践举例:

解决4个具体问题

问题1:

孩子入学半年了,老师不断反映他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和老师争吵,在老师面前摔东西,家长该如何教育?

问题诊断:

师生关系的断层

教育建议:

这个孩子属于新生入学不适应表现。

当小学生了,接受的是义务教育,学习成为他的主要任务,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老师和家长都要对他有一定的要求。

可是原先上幼儿园就不一样了,幼儿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只要快快乐乐的,没有硬性的学习任务要完成,老师和家长也不会做出太决定的学习要求。

如果孩子不适应这个变化,就会在作息时间上、家庭作业上或者老师和同学关系上“找茬子”、闹别扭。

因此,家长一方面需要教育孩子与同学、老师正确交往,另一方面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调查一下“冲突”、“争吵”、“摔东西”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引导他适应自己的学生身份,渐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

问题2:

孩子在上课及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非常容易被外界干扰,但是小孩非常喜欢看书或报刊,能看一下午不动窝,也不受外界干扰,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

问题诊断:

学习方式的断层。

教育建议:

这种现象说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注意力集中的兴奋点,孩子也不例外。

上课和写作业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时候思想不集中会影响他学习的效率,怎么办呢?

现在特别提倡“扬长促短”,即以孩子的优势发展领域带动和促进劣势发展领域。

孩子喜欢阅读,把这作为家长手中的“筹码”,如果他在家好好写作业,家长就在阅读上给予奖励,比如买新书或者延长读书时间;如果写作业三心二意,就限制读书时间,或者剥夺读某本书的权利,用这种“激励机制”刺激孩子写作业要专心。

当然,请家长把握好不要挫伤了孩子读书的积极性,要把握好运用“筹码”的分寸和策略。

问题3:

儿子胆子特别小,上了小学经常被同学欺负,不知道碰到这种情况该怎样教育孩子,是让他反抗还是不反抗?

问题诊断:

社会结构的断层。

教育建议:

孩子受了同学欺侮怎么办,关键是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首先,不要责怪孩子无能,让他放松心情倾诉,家长则认真仔细地听,看孩子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了,然后给予具体的指导。

第二,辨别自己的孩子是否先“招惹”了别人。

有的孩子想跟别人玩,但是把握不好交流的方式,于是有可能无意中冒犯了别人,这种情况需要具体传授礼貌交往技巧。

第三,如果对方的“手脚”挥过来了,学会躲闪。

家长平时可与孩子玩类似的游戏,与他演练规避危险的意识和技能。

最后,请家长注意在一场孩子之间的争斗中,不要非得分出是非和输赢不可,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往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而且他们一会儿“怒目相争”,一会儿“握手言和”,因此,出现冲突后家长的主要导向是让他们学习“和平共处”。

问题4:

离家近的学校不太好,离家远的学校只能寄宿。

现在孩子在上寄宿幼儿园,应该让孩子上寄宿还是不寄宿的学校?

问题诊断:

学习环境的断层。

教育建议:

孩子已经上过寄宿幼儿园,适应寄宿小学问题不大。

关键是考察这个学校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素质教育,确保孩子能够全面打好基础。

一方面看看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看看软件管理是否保证孩子的寄宿生活既愉快又充实。

因为只讲轻松快乐而不加强学习的管理,会让孩子错过很多发展的关键期;只讲学习而不轻松快乐的管教,则会挫伤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然,孩子的班主任很关键,他是孩子的直接管教者,他是否有爱心,教育方法是否科学而艺术,是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因素。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教育之浅见

教育是从习惯开始的。

要让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的小朋友在最短的时间内纳入规范、有序的小学生活,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让孩子平稳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笔者反思多年来带一年级学生的经历,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好的习惯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好的听课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等)、作业习惯(包括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不拖欠作业,有正确的写字、握笔姿势等)、卫生习惯、纪律习惯等。

可以说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刚进入义务教育的一年级新生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多年观察,发现许多孩子从智力上说都相当不错,但却由于在刚入学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导致后来成绩平平,有的甚至成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东张西望,咬手指,咬笔头;有的孩子做事拖拖拉拉,边做作业边玩,或者不完成作业等。

而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要想纠正决非易事。

所以说当孩子进入了学校,我们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还要从教育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班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要教育孩子热爱它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赖性强、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缺点。

班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都要依赖于班集体而形成。

我们要教育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在集体中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为孩子以后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顺利完成幼小无缝对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

笔者发现,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①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②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里正规的课堂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③行为规范的断层。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

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④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⑤期望水平的断层。

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孩子学业而减少他们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⑥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注意力难集中状态或者产生学习障碍。

以上断层常使刚结束幼儿园生活的小学生产生程度不一的不适应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

因此,解决好这些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我们首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在课堂上多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组织、引领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安排课中休息,带孩子们做做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小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慢慢适应小学有序而快乐的学习生活。

其次,教师的亲和力也很重要。

老师的一份信任,一句充满希望、鼓励、表扬的话,一抹赞赏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眼神等,都可以给他们的心理极大的安慰,对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般经过两周左右时间的过渡,绝大部分孩子们能渐渐适应小学生活。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应从四方面入手

要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又由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往往会使刚入学的儿童难以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即产生学习“滑坡”。

合理调整这一坡度,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从幼儿切身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契机,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减少困难和问题,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幼儿从心理、生理上都做好向小学生过渡的充分准备,使其在由幼儿向小学生角色转换中尽快较好地适应。

一、大班教师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一)帮助幼儿完成教学中的知识性教育任务。

语言教学中的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数学教育;常识、自然、社会中的粗浅知识、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等全方位培养,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

大班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以适应小学学习方式。

(三)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素质和独立性。

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并培养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有意识地锻炼其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四)对幼儿进行综合性生理训练。

在作息时间上,课间适当增加,每节课时间相应延长到35~40分钟。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境布置与情景的创设,桌椅的摆放像小学一样排列,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适当留作业等。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幼儿将要离园阶段,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启发,让他们认识到上小学证明已长大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小学。

使幼儿从情感上接受从而减少对小学生活的恐慌感。

三、幼小衔接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幼儿在幼儿园这一阶段的教育,家长们的积极配合程度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因此在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家长要帮助自己的孩子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睡眠、洗漱等卫生习惯;能自己穿衣、整理鞋帽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的干净、整洁;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

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家长应为幼儿在家里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四、小学教师应树立“幼小衔接”的意识

(一)了解儿童,熟悉幼儿园工作。

小学教师应学习一些有关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即将跨入小学的儿童生活习惯、能力、品德行为、兴趣爱好及教育的环境等。

如:

到附近的幼儿园了解大班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教育进度,与幼儿园教师一块讨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等。

应创造条件,让儿童熟悉校园,教师也可对即将入学的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儿童在家的表现,父母的教育态度以及家教环境等,并向家长介绍一些小学的教育情况与特点,指导家长为儿童入小学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二)科学制定儿童入小学初期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安排好儿童的一日生活。

小学教师应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大班后期课程设计的特点,适当地减少语文、数学等知识性课程的学时。

应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减负要求,尽量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特别是书面作业,减少儿童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知识量地增加,不人为地提高标准、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在教学进度上应适当地放慢,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地培养,强调打好儿童学习的基础。

(三)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应改变一年级的教室环境,如把“高高在上”的讲台改为平面低矮的半圆形,在教室里设置“自然角”“图书角”等。

实践证明,改变环境,可增加一年级儿童与教师的亲近感,促进“幼小衔接”。

小学教师应根据儿童感知、思维、注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准备并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应注意教具的研制、学具的开发,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的作用,使儿童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运动器官都活动起来,手脑并用,学用结合。

小学教师还应把游戏引进课堂,注意动静结合,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尽量减少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方法在衔接过程中的困难,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从幼儿切身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契机,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减少困难和问题,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对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来概括。

但幼儿总是要长大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去上小学。

幼教工作者应该怎样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做准备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我们知道,注意!

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没有注意伴随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这种注意主要靠环境中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

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们学习时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

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

如果幼儿注意的水平比较低,他上学后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我在***区一所小学一年级看到,开学才两个星期,就有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

我观察后发现,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个学生上课时注意不集中,总是玩东西,基本不看老师,也不注意听老师在说什么。

我想,这个学生的表现是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做好入学准备所致。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做好注意方面的准备呢?

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同时逐步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也就是说,从小班开始就要安排活动来训练幼儿的专注,这种专注不能靠教师的不断提醒或表扬去维持,而要靠幼儿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胜任感来维持。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尽可能适合幼儿。

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大脑额叶的成熟和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完成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教师要慢慢地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

这可以通过教师的要求、幼儿制定的规则、幼儿之间的竞赛、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等来实现。

2.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

前面谈到到了大班要逐渐减少活动的游戏成分,也就是说,教师要适当增加集体活动的时间。

除了组织集体游戏等活动以外,还要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上课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逐渐习惯于全班共同学习某一内容。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要真正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要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

3.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

我们为幼儿入学做准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从幼儿初期主要通过感知、记忆进行学习转变为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过程,而且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

要做到这一点,大班教师就要仔细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真正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许多大班教师组织的活动与中班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大班幼儿的了解不够以及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方向不明确。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萌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特别强,非常喜欢有适度挑战性的活动内容。

但是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组织的是什么活动呢?

如某幼儿园大班活动内容是,教幼儿如何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在40分钟的时间里,幼儿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不到5分钟,其余时间幼儿都在开心地玩电动玩具。

其实,大班只有极个别幼儿不知道如何安装电池,根本不用教师花过多的时间去教。

又如在另一所幼儿园,大班教师在春季给幼儿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

第一组幼儿随意用排笔和广告色给教师剪好的衣服纸型涂色;第二组幼儿负责用彩色纸剪小花,贴在教师用塑料袋做好的衣服上,起装饰作用;第三组幼儿用报纸或白纸做自己想像中的衣服。

在三组活动中,只有第三组的内容对幼儿有一些挑战性,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活动连中班幼儿也完全能够胜任,第一组活动甚至连小班幼儿都没有问题。

这样的活动对大班幼儿有什么发展的价值?

4.知识点的衔接

长期以来,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

一方面,家长有强烈要求,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教得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幼儿园认为不要教小学的知识,理由是:

教育纲要中没有让教师教小学的知识,幼儿如果在幼儿园学了小学的知识,入小学后由于已经掌握所学内容,上课时会不专心,况且幼儿园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

我认为,家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理由各有道理,问题是教师怎么协调好关系,并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

如:

我们不能教幼儿认读拼音字母,但能不能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或拆音、拼音游戏?

我们不把教幼儿认字当任务,但能不能结合环境布置、生活和游戏活动等,以幼儿自愿为原则引导幼儿认读一些简单的常用字?

我们不教幼儿写字,但能不能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一些前书写练习?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如何在知识方面与小学衔接。

以语文学习为例,**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

幼儿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如从左向右、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

用混合的信息写购物单,为(自己或同伴的)积木、沙池作品做标记,或表明该区是动物园还是宇宙空间站;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短词;会在教师画好的图表中写句子等。

英国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中要求幼儿:

能有效地运用钢笔写出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开始造简单的句子,有时能用标点符号。

这些都说明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入学准备意识比较强,他们非常关注幼儿在园学习和小学学习的衔接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知识点的衔接,并不是要求幼儿园教大班幼儿学习多少小学的知识,使他们占有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先起跑,而是希望幼儿园通过给幼儿一些零星的知识点,引起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强烈的上学愿望,在他们真正上学时能与小学教师产生更好的认知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小学知识教得过多,幼儿一方面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上小学后也确实容易产生我都会的错觉,反而形成不专注等不良学习习惯,况且在幼儿园学的知识优势会很快消失。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衔接以外,还有许多习惯、能力、意识、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与衔接,教师要把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当作重要任务,切实完成好。

 

从幼儿园角度出发浅析做好幼小衔接的若干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接问题,其牵涉到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以及孩子、老师、家长等主体,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巨大,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当前幼小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盲目性、单向性、片面超前性等问题,本文从幼儿园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在实践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一些问题。

一、做好幼儿心理上的辅导工作

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将面临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完成从游戏式为主的教学到授课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如果不从幼儿园阶段尤其是大班阶段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将很难适应小学较为繁重、节奏较快的生活学习模式。

为此,必须至迟在大班阶段开始逐步培养幼儿的适应小学教学的能力,如定期改变集中围坐式的环境,采用为分隔式的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使幼儿易于接受小学的教学模式。

大班的各种活动可以探索为主,老师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诱导性的抛给幼儿,发展其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学教学的要求乃至幼儿今后的成长要求其必须具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冲动,教师应从日常教学和游戏中着手,如上课不做小动作、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培养幼儿的协作性、坚持性,逐步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乃至一定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较为完备的心理素质顺利升入小学,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儿童基金会于1990至1994年合作发表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提出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

除心理辅导外,更为关键的是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小学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