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80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docx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习题解析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选练习

基础篇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及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灼人(zhu6)

附和(hQ)

气喘吁吁(XU)

优豫不决

B.

晕眩(XUan)

抽噎(ye)

参差不齐(Cha)

变化漠测

C.

啜泣(chuδ)

挪动(nu6)

精神恍惚(huδng)

小心翼翼

D.

呻吟(yin)

模糊(mu)

哄堂大笑(hong)

惊慌失错

【答案】C

【解析】A项“和”应读hθ,“优豫不决”应为“犹豫不决”;B项“差”应读CI,“变化漠测”应为

“变化莫测”;D项“模”应读m6,“惊慌失错”应为“惊慌失措”。

2.

训诫:

告诫,教导

灌木:

灌溉树木

啜泣:

抽抽搭搭地哭小心翼翼:

谨慎小心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悬崖:

高而陡的山崖

B.境峋:

形容人瘦削

C.□眩:

眼睛昏花

D.纳罕:

惊奇,诧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课文中的词语要理解其意思和用法,并牢固掌握,还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掌握词语的意思。

B项,“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

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

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

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一一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答案】C

【解析】A项,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第二个冒号改为逗号;B项,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项,较长的并列成分用逗号隔开,顿号改为逗号。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C.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答案】D

【解析】这道题Ll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其它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5.下列句子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A.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一一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B.“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的!

我会摔死的!

”我大哭着说。

C.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答案】D

【解析】标志性词语“我会逐渐感到”。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使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

C.春天的南京是一个姪紫嫣红的季节。

D.就H前而言,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还需要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前后不一致,在句末加上“的大小”;C项,搭配不当,将“季节”改为“地方”。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凡小事揭示了人生哲理。

B.文中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自我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C.“我”之所以去爬悬崖,一是因为怕小伙伴们嘲笑“我”是“胆小鬼”,二是因为“我”也确实想尝试一下。

D.这篇文章通过“我”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答案】B

【解析】B.文中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父亲的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8.请赏析下面一则交通规则的宣传语。

宣传语:

让争一闪念,生死一瞬间。

(1)这则交通规则宣传语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司机

(2)请你简要评价其精妙之处:

【答案】

(1)爱护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匸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作用: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赏析时要抓住对偶的特点和作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题II。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3英尺长。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

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黑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儿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

“喂,等等我。

”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

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

”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

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

"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全看你自己了。

”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

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

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一一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

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周圉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爸爸!

但是他能做什么?

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即使他爬上来了,乂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

“现在,下来。

”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

“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的!

我会摔死的!

”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

太远了,太困难了!

我做不到!

”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

“看到了吗?

”他大声问道。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口,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一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Ll标。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9.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答案】正当“我”伏在崖石上,上下两难,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刻,父亲指点“我”勇敢地迈出最初的一小步,再一步步走下来,最终脱离危险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

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半作者伏在悬崖上进退两难时,父亲指导他一步步脱离险境。

10.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敬捷地爬悬崖?

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原因有二:

一是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二是“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不能冒险的训诫。

有关原因的交代为后文只剩下“我”一直伏在崖石上下不来设下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课文在丽面有过交代,“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一一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这也为下文“我伏在悬崖上下不来做了铺垫。

11.有人说杰里不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你同意吗?

为什么?

【答案】不同意。

从文中可以看出:

①当“我”伏在崖石上下不来时,别的孩子嘲笑“我”,而杰里却没有。

②杰里虽然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毕竟“看起来很担心”。

③是杰里带着父亲来找“我”,才使“我”有机会脱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选文,可以看出杰里对“我”关心的细节。

如杰里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嘲笑“我”,还会担心被困在崖石上的“我”,并且没有彻底抛弃“我”,而是叫来了父亲解救“我”走岀困境。

12.“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

“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

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我”是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找笫二个落脚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最后一脚踩在悬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的怀抱。

黑的是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它使“我有了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选文可以看出,是父亲耐心乂充满鼓励的指导和“我”一步一步的努力让''我”最终化险为夷。

山原文内容可知成功脱险时,“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且这次的经历让“我”“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U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13.父亲为什么不上去直接把孩子抱下来?

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答案】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用处。

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

【解析】文中父亲的做法很有教育意义。

父亲不仅通过自己的耐心指导,让孩子脱离了险境,还教会了孩子应对类似困境的能力,这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1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

①要勇敢面对困难,遇到问题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②自己的亲身体验是最深刻的。

③平时要锻炼好身体。

④要交杰里这样的好朋友。

⑤大人要像文中父亲那样科学地教育孩子。

⑥不要像文中的母亲那样给孩子过多的或不必要的训诫。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

学生只要能够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自选角度,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即可。

提高篇

三、课外阅读

(-)

[2018年中考乌鲁木齐卷】

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

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

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

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笫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

“谁是李云脳?

举个手好吗?

”我睁眼,举手。

“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

”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

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

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

我不服TO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

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儿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棋至有些震撼一一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其至所有孤独?

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一一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

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

她沉默了很久,说:

“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那天答辩是我笫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

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

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那张纸片我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能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

我清晰地记得,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儿个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

“李云畅,你出名了。

好儿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

”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耗费的心血比我多,尤其是结论一一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地方。

那里她研究了很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棋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

本来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话,她打断我:

“你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

”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

她微笑:

“开心就好,你很棒!

说完,她依然微笑着。

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

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我很棒。

告诉我大学是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觉,一定要去经历大学。

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一本院校。

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

(文章有删改)

15.文中“我”回忆了上高中时的什么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

请简要分析。

17.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赏析。

18.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9.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

为什么?

请说说你

的理由。

【答案】

15.“我”恶作剧式的选题却得到地理老师的支持,虽然答辩时“我”举动出格,但她仍激励、引导“我”,使“我”迷途知返,通过努力最终考取理想院校。

16.①关爱、包容,和蔼可亲;②细心、智慧,洞察一切;③认真、用心,善于引导。

17.“微笑”一词①描写人物神态,且反复出现,刻画并突出了地理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虽平实朴素,但细小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18.感谢地理老师用激发和鼓励,让“我”找到自信、不再叛逆自负,并做出开始拼搏努力的决定。

19.赞同。

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有勇气。

在大庭广众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评判,还有可能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

②有思想。

“我”虽然有些偏激武断,叛逆孤傲,但对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

不赞同。

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做事有些莽撞。

冲动随性,不讣后果,忽略了老师为课题论文付出的心血,显出“我”的幼稚不成熟。

②思想有些偏激。

“我”对教育制度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比较偏激武断,有些以偏概全。

【解析】

15.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16•考査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总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如果还要求摆出理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本题作答时要依据文中的“的言行举止和对“我帮助和影响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爱学生、和蔼可亲、善于思考、有极强的洞察力、做事认真、充满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拯此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科网

17.考查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悄。

本题中,用“微笑”一词反复来描写地理老师的神态,既突出表现了她的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乂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激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18.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

思即可得分。

本题主要从老师对“我”的影响和“我”对老师的感激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1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山”的格式,采用1+2或1+3的语言表达形式。

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依据题L」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来谈理山,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

只要切合文题要求,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爬出陷阱

郑成南

1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

突如其来的黑暗,使他无比惊慌。

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有康复。

他声嘶力竭的呼喊,父亲可能都听不到。

2突然,他看到父亲在陷阱口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呼喊,但父亲还是没听见。

也许是陷阱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

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3陷阱昏暗潮湿,他坐在那里,感到了阵阵寒意。

他想,父亲找不到他就会回村里喊救兵了。

可是,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他能坚持两天吗?

4很快,夜幕开始降临了。

忽然,他听到声音,好像是上面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幕近了。

他提高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对手拼命的准备。

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乂消失掉了。

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去了。

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

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

他意识到,在陷阱里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没有退路,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但是坚持没多久,他乂松懈了,只有听到上面的声音,他才乂清醒过来。

5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来救他。

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陷阱里。

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

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寻找出路。

他发现,陷阱里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

他终于成功了!

6当他爬到陷阱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

他儿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7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一一他发现了父亲!

那一刻,他儿乎气晕了一一父亲竟然一直守在陷阱口,任IlI他在陷阱内痛苦地挣扎。

8父亲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

“我没见过像你这样见死不救的父亲!

9父亲说:

“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里面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

整个晚上,我守在陷阱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

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

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

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10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有删改)

20.请概述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答案】开端:

“他”不慎掉进陷阱。

发展:

“他”等待救援无果后自己努力爬出了陷阱。

高潮:

父亲告诉“他”没去救“他”的原委。

结局:

“他”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

通读全文,不难总结出文章一共讲了“他”不慎掉进陷阱、“他”等待救援无果后自己努力爬出了陷阱、父亲告诉“他”没去救“他”的原委、“他”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四个主要情节。

21.第④段反复写“他”提高警觉一一松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这样写,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②与第⑨段写父亲守在陷阱口而未去救“他”的内容相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他”反复地提高警觉乂松懈下来,既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矛盾而乂恐惧的心理状态,乂暗示了父亲后面陈述的自己的行为,与后文照应。

22.如何理解他“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这句话?

【答案】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父亲的教诲,“他”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

懂得了要学会自救、要自强的道理,所以说“他”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解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险境,得到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历练,而且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自救的重要性,所以说“他”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23.从文中主人公“他”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成长启示?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①危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危险。

②遇到危险,要发挥自己的才智,学会自救,脱离危险。

③成长需自立,人生当自强。

【解析】只要能够用绕文章的主题求人不如求己,凡事要幕自己,遇事不慌张、自己积极想办法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24.本文在内容上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

都写了一次“脱险”的经历,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脱险”。

不同:

《爬出陷阱》写的是黑自己的努力“脱险”,父亲在暗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脱险”,父亲在明处。

《爬出陷阱》中的困难是父亲为了考验和锻炼孩子而设汁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困难是意外发生的。

【解析】对比课文和此文,不难对比出,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父亲帮助孩子脱险的故事。

但乂有所不同。

本文中的父亲有意锻炼孩子自己脱险,且故童设讣了陷阱一事;而课文中的父亲耐心指导孩子脱险,且危险是意外发生的。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习题。

最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