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660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docx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

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

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

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社会生活上: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4.思想上: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第5讲 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

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3.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

伴随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在社会习俗和服饰等方面出现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西式婚礼的出现和中山装的流行。

第6讲 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上: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了摧残。

3.思想上: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上: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第7讲 中国现代文明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

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

与军事、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第8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

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第9讲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1.政治上:

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2.经济上: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3.法律上:

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思想上:

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

 

第10讲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1.政治上: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经济上: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3.思想上: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科学上:

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形成;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第11讲 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纵深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1917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科学文化领域上: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第12讲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

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1.政治上: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经济上: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思想上:

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4.文学艺术上: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5.科学上:

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

第13讲 二战后整体世界的拓展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1945~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1.政治上: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经济上: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科学文化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