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90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师说》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4)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

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

吾从而师之(古:

    今:

    )

古:

是两个词,从,跟随;

而,而且。

今:

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5.固定格式

庸……乎:

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重点实词归纳

师道无爱习遗贻

一词多义

1、 

惑:

传道、授业、解惑       名词 疑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名词 疑惑

惑之不解           名词 疑惑

孰能无惑            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 糊涂

2、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

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意动用法

3、 

无:

圣人无常师           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无论

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

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到……去、往(动词)

【假借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成语例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经典文言】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

你)(《与妻书》)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未之有也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例释】操之过急:

操:

做,从事。

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经典文言】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经典文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我)

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举例】不经之谈——不惑之年——伯仲之间——布衣之交——城下之盟——乘人之危——出头之日——侧隐之心

【成语例释】不刊之论:

刊:

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虞之誉:

虞:

料想;

誉:

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经典文言】作定语: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特别注意:

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式:

1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定语

【经典文言】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____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凌万顷之茫然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经典文言】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⑥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⑦愿夫子之幸存寡人⑧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⑨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⑩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⑾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曾不知老之将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应侯之用於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6.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句式。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经典文言】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③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④何功之有哉?

7.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经典文言】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④三寸之舌

8.助词,用在方位名词(如“前”“后”等)和它们的修饰语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经典文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列子·

汤问·

愚公移山》)

9.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经典文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你为什么这样不愉快呢)

【固定词组】

[唯……之、唯……是]表示宾语前置的格式,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文言例句有: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

为政》)

[此之谓、斯之谓、是之谓]可译为“这就叫做”,文言例句有:

语日“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梁传·

僖公二年》)

5.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知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

八、文言虚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顺承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

5.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7.吾未见其明也。

         人称代词,他的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竟

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 却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 就 便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                  

1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 吧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圣人之所以为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

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

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

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1)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十、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十二、课外拓展

(一)(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B。

“示”是“给……看”的意思。

2.B。

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

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

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

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

第二个表转折,“可是”。

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3.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4.

(1)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附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

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

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

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

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

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

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

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

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

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

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

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文本拓展训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未闻有师。

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南来)。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犯笑侮   

犯:

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

指态度严正不屈。

C、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

诬加。

D、余以为过言   

过:

责备,批评。

2.与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吾得兄事之

C、①必复之全之②沛公军霸上 

D、①不耻相师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3.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辱书云,欲相师。

B、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就;

所以:

……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

惑:

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课内阅读。

1、D.(出人:

超出一般的人)

2、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

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

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

D,指示代词,那些)3、C.(师道:

从师的风尚;

则:

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4、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

4、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5、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

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不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

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

“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

”我过去听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

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

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

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

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

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