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781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一课一研

时间:

2016年4月13日

地点:

五年级教室

参加人员:

张莉莉袁晓敏韩小丽王晓娟

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

一、张莉莉教师授课、其他教师听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

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即将到达陕北,胜利在望时,回首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觉得一切困难都在掌控之中,都可以等闲视之,于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格律诗,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备课内容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五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诗句的意思,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结合资料,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其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毛泽东的英雄气度与博大胸怀。

(3)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方法

1、为了突破难点,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学情分析

本课相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在上课前,通过阅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相关故事,老师在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奠定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播放吕薇的《十送红军》MV视频,学生边听边看后,说说有着怎样的感受

生:

“是歌颂红军的”、“很优美”、“感动”、“对红军依依不舍”……

(出示长征路线图介绍,介绍时代背景)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送别红军的情景,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

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

七律·长征)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1、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2、简介长征,讲解红军长征线路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2、简介毛泽东。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着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3、板书诗题,简介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意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

逶迤 磅礴  岷

2、听视频朗读,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指名读,比赛读。

3、利用工具书理解“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云崖、尽开颜”的意思,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首联。

(图片出示问题)再读诗歌,想一想:

诗歌当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试着读出红军长征的遥远与艰难。

③哪个词又写红军的不怕难(只等闲)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

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学习颔联。

采用首联方法学习颔联、颈联、尾联。

师:

诗歌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出示图片)比较“五岭”和“乌蒙”山的区别。

②找生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连绵和乌蒙的高大雄伟。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

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⑤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不仅仅是这两座山,.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

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学习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

如果说三四句是千山的写照,那么五六句就是万水的说明。

默读五六句,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云崖B、铁索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

④看视频《飞夺泸定桥》,谈感受。

补充《飞夺泸定桥》资料。

泸定桥全长1000余米,宽米,有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

敌军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悬空的铁索。

⑤读出感受。

⑥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暖)

⑦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⑧补充《巧渡金沙江》,谈感受(机智勇敢)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位于深山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

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

正是:

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卫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渡完2万人。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感到南岸。

可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⑨有感情地读。

师引导: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

这一暖一寒,体会到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渡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师:

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那么多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行,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

使我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

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

大家试着读。

?

?

清平乐·六盘山?

?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

?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五、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难只等闲

无畏乐观

六、学习效果及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及评价。

2、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

?

?

?

?

?

?

?

?

这首诗描写的是?

?

?

?

?

?

?

?

?

?

?

?

?

?

?

?

?

?

?

的精神,这首诗是围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展开叙事抒情的。

(2)本诗中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一个是巧渡?

?

?

?

?

?

?

?

?

?

,一个是飞夺?

?

?

?

?

?

?

?

?

?

?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诗歌的学习,学生又知道了诗歌的另一个体裁,培养了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讴歌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诗歌,

(一)利用音乐导入,介绍长征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图片及视频的观看,资料的补充,均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读诗句,悟诗情。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诵读诗歌的能力。

二、张莉莉教师说课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

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即将到达陕北,胜利在望时,回首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觉得一切困难都在掌控之中,都可以等闲视之,于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格律诗,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说学情分析。

本课相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在上课前,通过阅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相关故事,老师在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奠定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

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五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诗句的意思,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结合资料,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其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毛泽东的英雄气度与博大胸怀。

(3)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4、说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说教法。

(1)为了突破难点,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了四个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首先由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把学生带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长征的故事,更激发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兴趣。

(二)自学导读,感悟诗意

(1)播放朗读视频,听读。

(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

?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岷”。

?

?

?

(2)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三)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在研读诗歌这一重要环节,我从概括全诗的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入手,通过学习全诗概括中心的句子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来学习诗歌,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补充资料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出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和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也是对本文的一个补充。

三、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设计,加深学生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概。

 

七律·长征

难只等闲

乐观英勇无畏

 

“一课一研”活动记录

2016年4月13日

年级

五年级

科目

语文

活动地点

会议室

参加人员:

张莉莉袁晓敏韩小丽王晓娟

活动主题:

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一、张莉莉老师进行说课

二、听课人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袁晓敏老师: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

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

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韩小丽老师:

授课中,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学生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张老师请学生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王晓娟老师:

教学中,张老师还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

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多媒体的巧妙使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更深入地领悟了毛泽东诗词的内涵。

三、达成共识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记录人:

袁晓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