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954459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

  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能通过朗读,形成自己的诵读观,从而去评价别人朗读的节奏、重音,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感情。

  4、能通过书写对联、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怀。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1五图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巧渡金沙江视频飞夺泸定桥视频朗读声音文件歌曲声音文件

  4词语卡片:

逶迤磅礴岷山等闲泥丸云崖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71年前,有一个词开始在华夏5千年的历史中绽放璀璨的光芒;71年前,有一个词,它记录了我们无数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71年前,这个词成就了一代伟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它就是----齐读《长征》

  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着名的七律《长征》。

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

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一读:

读出问题,理解诗意

  1首先我们认识诗里面的几个生词。

出示卡片逐一朗读。

逶迤磅礴岷山等闲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

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3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将字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先查阅资料,同桌或临近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1)学生质疑问难(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交流:

逶迤磅礴岷山三军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二读:

读懂内容

  一读,我们解决了诗的字词句的意思。

但我们还需要理解诗的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再读。

理解诗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律。

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七律:

(齐读)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c.它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首联高屋建瓴,总领全诗。

它是全诗的中心。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理解远征:

课前我们交流了关于长征的大量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倔强的小红军》那个故事里,12岁的小红军为什么会牺牲?

在大雪弥漫的冬天,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

除此外,红军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自然方面的风雨雪人为的:

敌人的围追堵截生活条件的艰苦)

  2)这些困难红军怕不怕?

不怕。

再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3)红军25000里长征,翻了多少座山?

趟了多少条河?

指名读资料袋。

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看来:

只等闲。

  4)再次齐读第一句。

  万水千山,一代伟人毛泽东大笔一挥,将它浓缩成5幅图。

请同学们默读颔联颈联尾联,看看能否给老师出示的画面配诗?

  出示5幅图在一起的灯片。

学生逐一配诗。

  打出:

五岭/逶迤/幻灯片五岭在课本上是指?

它们都是着名的天险。

这些天险即便在平时翻越也是相当的困难的,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翻越的?

  5)教师问学生回答:

红军翻过----翻过----翻过----翻过----五岭/逶迤,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动的细小波浪。

谁来读这句话: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打出灯片乌蒙山:

乌蒙山怎么样?

可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小小泥丸。

分组读这两句。

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体会?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还有?

夸张的修辞手法,毛主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五岭,乌蒙山极度缩小,将他们想象成浪花,泥丸。

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毛泽东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两句是写山,接下来写水。

  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又来到金沙江畔,大渡河边。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两次着名战役。

请大家看大屏幕。

打出视频。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金沙江突围,红军凭借的是智慧。

飞夺泸定桥,红军凭借的是什么?

指名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传递的是什么?

从寒又能体会到什么?

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通过一暖一寒的对比,你有什么体会?

或者说,你觉得我们的红军队伍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小学教学设计网-xxJxsJ.cn

  而我想到了赞美毛主席的一句诗词:

挥豪且用兵,古今无人敌。

  千里岷山,白雪皑皑。

困难比前面更大。

但长征即将结束,革命胜利在望。

战士们无限喜悦。

请同学们齐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三军。

这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始说不怕,这里是更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意旨。

这句要读出欣喜的语气。

读。

  将25000里行程浓缩成8句话,5幅图,这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特色之二:

高度的艺术概括

  而25000里行程,对张牙舞爪,穷凶恶极的敌人不置一词,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傲视山川!

  三读,读出感情。

  我们除了读懂诗的内容,还要读出感情。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在诗歌史上永远璀璨。

有人将它谱作了一首歌。

请听歌曲。

  听完后再谈感受。

歌气度恢弘,气势磅礴。

诗也如此。

试着读一读。

  要将这首诗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出示范文,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

  老师朗诵,学生评价。

出示原版录音。

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展示读。

毛泽东以长征为题材写过四首着名的诗。

齐读。

  四读:

读出内涵

  读了这些诗,你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

你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middot;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

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

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

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

当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

送大家两句话:

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