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对韵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0753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5 对韵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 对韵歌教案.docx

《5 对韵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对韵歌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 对韵歌教案.docx

5对韵歌教案

5对韵歌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种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准“风、虫”的字音。

1.识字。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来正音。

由于对韵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朗读的氛围,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通过听读、跟读、找对子读、齐读,拍手读等形式,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准字音。

再借助图片认识生字记住字形。

用口头组词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了解字义。

2.写字。

写字时,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了解每一个汉字的特点,每一笔的占位。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落笔有致,减少出错的概率。

3.朗读。

这是一篇节奏明快的对韵歌,学生要读出节奏韵味是本课朗读的特点。

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4.理解运用。

借助图画,感受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会写“虫、云”两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游戏:

复习前面学过的相对词语(上—下,天—地,今—古),可以师生互动,也可同桌互动。

2.导入: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对韵歌》。

通过复习曾经学过的相对的词语,学生体会相对的意思。

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领读课文,学生听读、跟读课文,初步读准生字的音。

3.教师课件出示图片。

对云雨风花鸟虫

 

学生借助图片认识生字“对、云、雨、风、花、鸟、虫”,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读生字。

4.学生对照图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教认、指认、图片和汉字连线等)。

5.在认读熟悉的情况下,学生口头组词,加深理解字义。

6.课件出示课文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

花对树,鸟对虫。

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学生练习读《对韵歌》,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共同纠错)

学生借助图片认识生字,识记字形。

通过口头组词理解字义。

三、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云、虫”。

(一)学习第一句。

1.过渡:

大家能读准字音,很好,如果能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出节奏就更好了。

大家有没有信心?

2.教师课件出示第一句。

云对雨,雪对风。

 

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

晴天白云飘、雨天乌云密布、细雨绵绵、大雨瓢泼、鹅毛大雪、清风徐徐、狂风大作等等。

教师提示: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

大家摇头晃脑读着试试!

3.课件出示:

“云”字。

 

“云”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大家看看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点拨:

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上横短,下横长,横折从下横的中心点起笔,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

4.认识“撇折”,学写“撇折”。

师示范写,边写边讲解:

写“撇折”下笔从重到轻,撇折交接时,转换方向从重到轻,稍稍往上斜。

5.指导书写“云”字。

先读帖,再描红,临摹,最后评价指导展示优秀作品。

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通过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二)学习第二句。

花对树,鸟对虫。

 

1.借助花和树的图片,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鲜花盛开、百花齐放、绿树成荫、大树参天、百鸟争鸣等。

教师提示:

这一句是写的“动物”和“植物”。

试着读出节奏。

变换形式反复读,想想还可以对什么。

(这里教师不给答案,后面有专门的讲解)

2.课件出示“虫”字。

 

(1)引导学生观察“虫”字。

(竖写在竖中线上,虫的“口”要写得扁一些。

(2)认识笔画“提”。

(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今天又认识一种新笔画“提”。

3.教师示范“提”:

(边写边讲解)下笔从左下到右上,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学生书空练习。

4.指导书写“虫”字。

先读帖,再描红,临摹,最后评价指导展示优秀作品。

四、课堂小结。

1.多种形式读第一、二句,试着背下来。

2.学生谈收获。

3.小结:

文中第一、二句都是单字对。

我们发现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植物对植物,动物对动物。

挺有意思的,单字对有意思,多字对是不是更有意思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学生借助图片和想象情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描写的美景。

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

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第2课时

1.会写生字“山”和“竖折”这个基本笔画。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检查课文第一、二句背诵情况。

2.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强学生的熟练程度达到背诵的程度。

通过复习生字,学生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第三句。

1.课件出示第三句:

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借助山清水秀以及柳树和桃花的图片,想象美丽的自然风光。

与同学交流,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看图找对子。

预设:

山对水、柳对桃、红对绿、清对秀。

3.引导学生发现柳对桃是植物对植物,红对绿是颜色对颜色,山对水是事物对事物。

教师小结:

同一类的字才可以对对子。

4.师生、生生合作,对对子。

示例:

山对水清对秀山清对水秀

柳对桃绿对红柳绿对桃红

5.积累四字词语。

(1)感受成语的画面美。

春天,桃花红了,同时,旁边的柳树绿了,红绿相配,很漂亮。

所以,人们干脆把这两种景物连起来组成“桃红柳绿”。

(第三句去掉“对”字后组成四字词语:

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桃红柳绿,搭配起来就是一幅画啊。

(2)课件出示两幅山水图:

 

听教师念“山清水秀”两次,请小朋友选择,哪一幅图片是山清水秀。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用游戏的形式找对子,迁移运用。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通过景物对比、选择,领略“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四字成语的丰富意蕴,提升对学习词语的喜爱程度。

 

三、指导“山”字书写,认识竖折这个基本笔画。

1.课件出示“山”字。

 

 

学生观察“山”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教师点拨:

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

竖与竖之间等距。

2.认识笔画“竖折”。

教师示范写并随机讲解:

下笔先写竖段,稍稍停顿改变方向写横段。

3.学生书空练习。

4.指导书写“山”字。

先读帖,再描红,临摹,最后评价指导展示优秀作品。

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通过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四、回归整体,背诵课文。

1.男女生对读、生生、师生对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背诵课文。

3.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对韵歌

云——雨雪——风

花——树鸟——虫

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本节课我先用以前学过的相对的词,引出新课,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诵读对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种形式、扎实有效地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三、恰当地创新。

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

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从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