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0776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docx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当代女作家马丽华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中的一部分。

这篇散文描写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虽然气候变幻无常,但是它辽阔、壮美,如同琼瑶仙境,是大自然千万年来创造的最美的作品。

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踪,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自己眼中的雪峰之境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作者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先远看,后近看,再细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冰塔林的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在写景中饱含丰富细腻的感情,赞美雪域高原之美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史最深处,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体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感慨人类之渺小,深化了主题。

作者为了突出雪域高原之美,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采用细致刻画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为了突出景色的特点,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则通过描写人们克服病痛、高原反应等困难坚持工作和游览的内容,反衬高原景色之美,同时也表现了人们不怕困难、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3.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难点:

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

2.情境教学法:

设置情境,赋予学生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文本中的某些语句或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让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对于图片的欣赏则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解决教学重难点,采取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图片、《话说长江》的视频、文字资料、CAI课件。

学生: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精妙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导入设计一:

师:

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生齐答)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全长6千多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这幅图片的印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各拉丹冬,感受雪域高原之美。

(板书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入设计二:

师板书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师引导:

题目告诉我们,长江的源头是各拉丹冬,而本文要描写的正是这里的壮美景色。

请同学们欣赏视频《话说长江》,欣赏后谈一谈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后,学生畅所欲言。

师: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近长江之源——雪山群各拉丹冬。

[设计意图]两种导入方式以直观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长江、对各拉丹冬的初步认识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两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2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本文即选自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

3.写作背景。

1987年3月上旬,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克服了寒冷、高原反应、摔伤骨折等各种困难,坚持随大部队游览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散文。

这篇散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沉的思考。

4.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扛(káng)棱角(léng)虔诚(qián)恭顺(gōng)蠕动(rú)豁然(huò)

演绎(yì)安营扎寨(zhā)凄凉(qī)懈怠(dài)敦实(dūn)蜿蜒(yán)

接踵而至(zhǒng)川流不息(chu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安营扎寨:

指部队驻扎下来。

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随便。

历历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读懂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回答: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请你在文中圈点勾画,按照下面的提示理清文章的脉络。

总说(第____段),介绍各拉丹冬的____、_____,以及海拔高引起的身体不适。

第一层(第__段),______________

1.(第____段)远看冰塔林一派第二层(第____段)2.(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

具体描述(第____段)3.(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____段)写第二天金冰塔林寻找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古人类生活的痕迹,以及在砾石堆上的感想。

讨论、明确:

(幻灯片出示)

总说(第1~3段),介绍各拉丹冬的地貌、天气(气候),以及海拔高引起的身体不适。

 

第一层(第4段),写各拉丹冬的环境和天气

1.(第5段)远看冰塔林,一派奇美。

具体描述(第4~15段)第二层(第5~11段)2.(第6~9段)近看冰塔林,自成天地。

3.(第10、11段)置身冰窟细看塔林,琼瑶仙境。

第三层(第12—18段),写第二天进冰塔林寻找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以及在砾石堆上的感想。

2.浏览课文,勾画表现作者游踪的语句,说一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写的。

3.全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

找出描写冰塔林景色的语段,仔细品读,圈点勾画景物的特点,并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讨论后,明确:

从第5段一直到文章结束都在描写冰塔林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

其中第5、6、IO、11段集中描写了冰塔林。

远看冰塔林,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天地间浩浩苍苍,一派奇美。

近看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置身于冰窟细看,塔林如琼瑶仙境,冰体形状千奇百怪,漂亮巨大,光彩夺目;冰山上裂纹纵横。

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冰塔林的,又分别是从平视、仰视、俯视的角度来观察、描写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整体感知、定点探究等,使学生了解了文意,梳理了写作思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本文除了描写各拉丹冬雪域高原之美,还描述了了人们的活动以及“我”的伤痛,这样写是否离题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人们的活动以及“我”的伤痛的语段,仔细品读,然后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

描写人们的活动,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之恶劣。

这样的环境造成人的诸多不适应,甚至受伤;但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即使拖着病体也要摄影、游览,更加反衬出各拉丹冬之美,而这种美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表现了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2.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一处风景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检测小结答案

1.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写的。

2.本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是从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的。

3.本文通过描写雪域高原壮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2.体会作者描写雪域高原的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的线索是什么全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师:

本文按照作者的行踪,由远及近地描写出雪域高原之美,并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象。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展现大自然之美,表达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畏。

下面我们来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雪域高原的。

1.第1、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第1、2段,讨论、思考并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第1、2段介绍了各拉丹冬的地貌和天气状况,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势陡峭、气候变幻莫测的特点,为后文的写景和描述人们的活动作铺垫。

2.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解答。

师生共同归纳:

第3段主要描述人们在高原的活动和人们不适的感觉。

“气喘吁吁”写出人们在高原工作的艰难:

“我”手背生疮、肩背脖颈疼痛、高烧、不思饮食……但他们并没有退缩。

通过人们的反应和“我”身体的痛苦衬托出各拉丹冬环境之恶劣,突出了作者及摄制组人员的坚强。

3.各拉丹冬让人们受尽了寒冷和病痛,那么人们对它的态度如何呢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

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态度是什么态度

讨论、发言,明确:

“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这两个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即使历尽艰辛也要来到各拉丹冬,可见作者对其的热爱、神往之情;“行跪拜大礼”则体现了作者对雪峰的虔诚之心。

师:

第4段除了表达以上情感之外,还交代了哪些内容

指名回答:

还交代了人们的活动——在砾石堆上竖起三角架,准备工作;介绍各拉丹冬的传说,增加神秘色彩;交代变幻莫测的天气情况。

4.第5、6段详细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象。

(1)回顾:

这两段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生齐答:

先远看,后近看。

(2)问:

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语句,然后齐读。

第5段远看: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第6段近看: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自成一天地。

(3)问:

仔细品味这两个段落思考:

作者是如何描写冰塔林的风景的

学生品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

第5段主要从整体上描写冰塔林的高大、壮美。

先直接描写冰峰、冰河,然后用人们的渺小从侧面衬托冰塔林之高大、雪域高原之辽阔。

最后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赞美、敬仰之情: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6段近看冰塔林,也是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直接描写:

把冰山比喻为屏风,写其高大;细致描写冰山上的各种图案;描写整座冰塔林自成一番天地的奇景。

生动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侧面描写:

写自己的活动是对冰塔林的侧面描写,因作者太陶醉于美景了,在拍照过程中摔伤,以致摔断了尾椎骨。

(4)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分别朗读第5、6段,感受雪域高原壮美奇丽的风光。

5.引导学生略读课文第7、8、9段,思考:

这三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描写“我”的高原反应和新伤剧痛,以及兴致极高的伙伴们的表现。

一方面是受病痛折磨无法行动,一方面是兴致勃勃跑来跑去,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当时境况的凄凉和不能尽情赏景的遗憾之情,也衬托出人们对雪域高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6.第10、11段描写了作者细看冰山的所见所感。

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段落,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特点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归纳:

直接描写:

第10段细致描写风中的冰河,“呼啸”“扫荡”“洒落”等动词,准确描写出狂风力量之大;“纷纷扬扬”写出雪粒之多、风之大。

第11段细致刻画冰山之美。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

把冰山喻为“琼瑶仙境”,写其静穆、晶莹、洁白之美。

把阳光和风比喻为“刻刀”,写其力度之大、之锋利;用“长发披肩”比喻垂在冰体上的似流苏一样的冰挂,突出其奇美;把冰山比喻为“巨人”,突出人的渺小。

“漫不经心”“缓慢而从不懈怠”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阳光和风以人的动作、情感,亲切动人。

侧面描写:

第10段写摄影师大吴的活动——“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写出了人们行动之艰难及对工作之负责,衬托出冰河“光滑难行”。

第11段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冰山的特点。

(2)哪些语句描写了作者的感受是一种什么感受

浏览这两个段落,勾画出描写感受的句子之后齐读: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

在漫长的时光里,大自然不断地在创造,是它的伟力创造了今天这奇美的景色。

大自然是伟大的,令人敬仰的,人类在它的面前何其渺小!

7.最后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浏览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最后三段主要描写了人们的活动,特别是作者在患有高原反应、骨折的情况下,坚持进入冰塔林、砾石堆,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依恋和无比热爱之情。

还写了坚冰之下的流水声,表现了雪域高原的勃勃生机和源源不绝力量,升华了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将自主学习与讨论相结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作方法,解决了学习的重点。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赏析精彩语言。

(l)引导学生品析第5、6、1O、11段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欣赏。

可以畅所欲言,鼓励质疑、纠错,鼓励个性化解读。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讨论后,明确: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含义深刻。

如描写冰塔林的段落,或细致刻画,或粗笔勾勒,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景物的独特之美。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有些语句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读后,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发人深思。

2.体会关键语句。

结合课后第四题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生思考、合作探究、解答。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卖弄”一词赋予造物主——大自然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赞美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赞美了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象。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明确:

这句话描写出狂风之大、之狂,这风从历史深处吹来,亘古不变地吹着雪域高原,塑造着雪域高原之美。

这句话具有历史纵深感,令人感受到各拉丹冬历史之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川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

这句话具有历史纵深感,令人感受到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山经历的沧桑巨变。

(4)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

这句话写了坚冰之下的流水声,“一刻不停”写出流水旺盛的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力量,“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写出藏北高原的重要性,“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点题并含蓄说明这里是长江的发源地。

整句话表现了雪域高原的勃勃生机和源源不绝的力量,升华了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赏析语言之美,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第四阶段:

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和故事,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第五阶段:

检测小结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

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

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请你给文段中的两个自然段分别添加一个小标题。

(不超过5个字)

2.品读第二段,作者笔下的冰山有哪些特点请你概括出至少三点。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怎样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检测小结答案

l.示例:

看风中过河;赏琼瑶仙境

2.

(1)冰体形态各异;

(2)冰挂又长又美;(3)晶莹洁白,光彩夺目;(4)裂纹纵横.皱褶环绕;(5)历史悠久,雄伟高大。

(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3.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阳光和风比喻为“刻刀”,又赋于阳光和风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地描写出阳光和风千万年来坚持不懈改造着冰山的情景,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4.“巨人之发”指的是冰山上垂挂的“流苏”——冰挂,“我”的“小”与山的“巨”相对照,突出表现了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概括描写:

地貌、天气、身体不适

奇美(远看)热爱

具体描写冰塔林另一番天地(近看)敬畏

琼瑶仙境(细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