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269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预习案】

【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晁补之曾题诗赞叹: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要点突破】

1.通假字。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2.古今异义。

(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因而实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因而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1.概括本文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试说明文章通过记述哪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

“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

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运用

1.将下面的一句话,扩展成50字左右的语段,使其更加丰富、形象。

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2.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开头,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

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教案全集

14、孔孟二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2.初步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4.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

了解两个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念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

’”

(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着鲁国的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 ̄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

①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

“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

(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段注疏:

①“季氏将伐颛臾”:

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

一句带过。

“伐”,有旗鼓之谓。

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②“见”(xiàn):

引见。

③“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暗寓“伐”字。

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④“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

《论语·先进》: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尔是过”,即“过尔”。

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

⑤“以为东蒙主”:

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

“以为”,“以之为”的省文。

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

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⑥“在邦域之中”:

言不必伐。

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⑦“社稷之臣”:

言非季氏所当伐。

“社稷”,指公室即鲁君。

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

⑧“何以伐为”:

照应本段起句。

“为”,语末助词,无义。

“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

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

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他责怪冉有:

“求!

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是: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本段述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责备了冉有,并举出不当伐的三条理由。

这是就事情本身说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政治主张作铺垫。

2.课文第二段注疏: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

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

意思是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就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当离开他。

这说的是一般原则。

③“危而不持”三句:

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

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

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差不多。

这是对冉有的严厉批评。

④“虎兕”三句:

虎兕在槛,何以能出?

龟玉在匮,何以能毁?

岂非典守者之过?

虎兕出槛必伤人,龟玉皆宝物,毁之可惜,以此喻季氏之将伐颛臾,颇有深意。

分析: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

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

引用: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

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

”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3.课文第三段:

注疏

①“冉有曰”:

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

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

“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甲利”。

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

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

②“君子疾夫”一句:

这句话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

“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指季氏夺取土地的野心);“而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指为了孙排忧),这种行为是君子所憎恨的。

这是孔子对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

③“丘也闻”:

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

④“有国有家者”:

指统治阶层。

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

⑤“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

”:

“寡”,指人民少。

“贫”,指经济状况不好。

“均”,各得其分。

“安”,上下相安。

参照下句“均无贫,和无寡”,这句中“寡”“贫”二字应颠倒位置才讲得通。

这两句是孔子所“闻”。

下面再作解释。

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

这说的是治国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因为季氏四分公室有其二,已是不均,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已是不安。

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下文“季孙之忧”张本。

⑦“夫如是”:

承上作进一步推论。

“夫”,发议论的口气。

“如是”,承上,亦即由治国的一般原则进而说到对“远人”的政策。

⑧“故远人”二句:

“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颛臾为鲁之附庸,也包括在“远人”范围内,尽管地理位置还不算远。

“文德”,指仁义礼乐的教化。

全句的意思是,要使远人慕大国的“德化”而来,既来则应结之以恩惠,使其安存而不生异心。

〔附〕附庸,是周初定名的。

《礼记·王制》: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不朝会),附于诸侯,曰附庸。

”附庸要以国事附于大国,但不是大国之臣。

颛臾是鲁的附庸,但季孙氏当权时已为鲁臣,所以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

正因为颛臾已为鲁臣,听命于鲁侯,所以季孙想消灭它,据为己有。

⑨“今由与求也”:

以上论述的都是一般性原则。

由这句开始,再回到原来的议题上来。

“也”作一顿,表示将有所责备。

⑩“远人不服而能来也”:

指不能“修文德”而言。

“邦分崩离析”:

指鲁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包括国君与三桓之间的斗争、三桓与其他大夫之间的斗争,还有三桓及其家臣之间的斗争等。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孔子的预见。

有人说孔子见季氏家臣擅命,知其将为季氏之祸,且证之以阳虎囚季桓子一事.按:

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505年)。

据此,则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必在此之前,但此前并无仲由、冉有为季氏家臣的记载。

其实,从“邦分崩离”一句即可看出孔子作出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孔子对季孙氏的警告。

分析: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

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

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

(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

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

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

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