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480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9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2017年7月满分:

15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学家说: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

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个体经营的农业模式   B.均田制的推行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下列诗句摘于人民版必修二教材,能够反映宋代是一场“商业革命”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C.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3.下列史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市场空间拓展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一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

C.“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

D.“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4.晋商票号取名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

这些票号名称的内涵不包括

A.兴旺发达的诉求   B.放眼世界的胸怀C.诚实守信的理念D.和气生财的寓意

5.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据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隋唐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都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

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时代赋予坊市制度不同的内涵B.历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C.汉代的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7.2015、2016年分别是农历的羊年、猴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

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

A. 古代中国畜牧业发达B. 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

C.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D. 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人

8.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9.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

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  B.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10.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

为“大生纱厂”。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政府扶持,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抵御外侮

11.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

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2.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

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之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此举

A.有利于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D.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13.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其中阐述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客

观因素是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

14.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广告业一度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国家实行计划经济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15.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

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

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B.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D.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16.小李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

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那么,中

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历史时期是

A.洋务运动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 D.人民解放战争期

17.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种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②“实业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

③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④这种命运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完全否定        D.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19.旧中国是“一个连铁打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为了改变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A.三大改造   B.工业化建设C.“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

20.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

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2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

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

部统一’。

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等于

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

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22.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商品经济发展──追求贵金属黄金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量增加 

C.欧洲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追求贵金属黄金──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23.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

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24.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

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

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25.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

“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

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6.1929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因为

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世界性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27.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

其依据

是什么?

A.真的,新经济政策 B.假的,余粮收集制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

2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

家公式。

”这一观点

A.较客观的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29.“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

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中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30.下表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该表反映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方式是

国家行业

邮政

电话

铁路

航空

100

100

100

75

100

100

100

75

100

私有

75

25

100

25

25

私有

A.扩大政府开支  B.建立国营经济  C.改善交通事业  D.发展基础工业

31.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

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

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C.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D.解决了私人工厂生产的盲目性

32.有学者认为,美国克林顿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3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

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

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A.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操纵了国际贸易

C.取得了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      D.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34.维克多·雨果曾说过: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

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从根本上揭示欧洲发展趋势的是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35.“TPP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在2015年10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加

拿大、智利等12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该组织被一些学者称作“经济北约”。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B.亚太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C.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与集团化的产物D.战后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本试卷包括3道题,第36-38题,36题24分,37题29分,38题27分

36.(24分)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不同时期的城市折

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

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

……阿尔

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

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

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

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

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8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6分)

37.(29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因此,企业生产什

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

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

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

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

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12分)

(3)罗斯福总统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发表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

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给予了罗斯福总统极高的评价。

试结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给罗斯福这样高的评价。

(9分)

(4)1992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使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财政赤字递减,经济增长加快,呈现繁荣景象。

从罗斯福新政和克林顿改革取得的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4分)

38.(27分)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影响16~17世纪世界海上航线发展的主要因素。

(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概括1800年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10分)

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简表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当代

贸易范围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世界贸易之外

国家间联系密切,参与普遍

发展速度

快速的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带来了高速发展

基础设施

空运与海运成本下降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

制度化

在关贸总协定下从事贸易 

贸易多边协议自由化的开端

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组织而行动,确保共同规则在全世界采用,并加强了贸易自由化

(3)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9分)

 

高一历史期末答案

选择题:

1—5DDCBC6—10ACACC11—15BDDBB16—20BBDBB

21—25CBCBC26—30DCAAB31—35BBCCC

材料题:

36.(24分)

(1)原因:

政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

经济:

①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0分)

(2)因素:

①政府行政控制较强②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的保护③官营手工业垄断④国家实行专卖政策(8分)

(3)现象:

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与西方差距较大;

本质:

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6分)

37.(29分)

(1)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4分)

(2)变化:

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4分)

说明: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调整农业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赈”。

(8分)

(3)评价:

①实行新政,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保留了民主制度;

②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抗击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向中国人民提供援助,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9分,答出2点即可)

(4)作用:

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分)

38.(27分)

(1)因素:

①新航路开辟;②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③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海上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

④西班牙、荷兰等大国殖民扩张的推动;

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或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任答4点,可得8分) 

(2)状况:

①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和新机器发明并推广;②形成部分专门的工业区;

③钢铁、煤炭、纺织、造船等行业表现突出;④近代城市发展壮大;

⑤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交通网。

(10分) 

(3)趋势:

世界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

(3分) 

原因:

①两极格局瓦解,参与世界贸易的国家日益普遍;②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发展速度大为提高;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世界贸易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