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5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

(1)本题根据句意: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故句子划分为: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

辅佐。

“饭”,动词。

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

培养品德。

子:

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

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⑵①最终;

②介词表目的,来;

③吃饭;

④辅佐

⑶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⑷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

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

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

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

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奈地坏何?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 

亡:

________

②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

③若躇步跐蹈 

跐蹈: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天 

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2)亡,同“无;

怎么;

跳跃;

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

译为:

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

同“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其”“舍然”“晓”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⑴天 

⑵亡,同“无;

伤害;

⑶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

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

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3.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

③元方入门不顾。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

/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同“否”;

拉、牵拉;

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

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

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4)C

(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牵、拉;

“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期行:

相约同行;

相委:

丢下;

去:

离开。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真不是人啊!

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日中:

中午;

则:

就;

信:

信用。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已热衷于功名的心。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

(3)ACD分析正确。

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不是心理描写。

(4)A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B两个“委”都是舍弃的意思。

C仁义/义理。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5)这句话的大意是: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结合荀巨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巨伯曰:

“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等可以看出荀巨伯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这是我们从荀巨伯身上应该学习的。

故答案为:

⑴同“否”;

拉、牵拉;

回头看。

⑵①真不是人啊!

⑶B

(4)C

(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注意“期”“委”“去”“则”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可以从“信义”“诚实”等方面来谈。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荀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

“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4.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

):

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 

君 

形 

状 

非 

恶 

人 

应 

由 

贫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答案】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

同“否”;

教诲、教导;

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

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

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

“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

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

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

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

“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

陈寔说:

“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非人哉!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③尊君在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过程客观的写出来,并没有加上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体现了《世说新语》一书简练、含蓄的特点。

B.《咏雪》文末补充交代了无奕女的身份,其实是与文章标题无关的,这只是该文体的一种特殊写法。

C.虽然两文都写到了无奕女和元方的聪明才智,但《咏雪》重在称道精彩的言辞,《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重在宣扬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好品格。

D.元方指责父亲的朋友“无礼”,其实他不肯原谅已经知错并表示认错的友人,毫不客气的言辞和“入门不顾”的举动让对方极其尴尬,也是一种“无礼”之举。

【答案】

(1)相似;

约定;

同“否”

(2)①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B

(1)①句意为:

在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似:

相似。

②句意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

③句意为:

你的父亲在吗?

不: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句中“内集”指家庭聚会,“文义”指“文章的义理”,“儿女”指子侄辈。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句中“引”意思是“拉”,“顾”意思是“回头看”。

据此翻译即可。

(3)B.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故选B。

⑴相似;

⑵①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