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757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1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上册材分析

本册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整体介绍

本册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和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4个单元组成。

教材内容特点和在全套教材中的位置

这些内容在全套教材中的位置如下: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

综合

三上

植物

动物

我们自己

我们周围的材料

水和空气

三下

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物体的变化

磁铁

四上

我们的身体

溶解

声音

天气

四下

新的生命

电路

岩石与矿物

食物

五上

生物与环境

运动和力

地球表面及变化

五下

生物与环境

(二)

(生态)

沉和浮

热和燃烧、

地球的运动

时间

六上

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形状与结构

能量

六下

微小世界

我们身边的物质

宇宙

环境和我们

各单元教材结构特点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教学内容包括3个部分:

第1课《使用工具》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工具应用的广泛和应用工具的好处。

第2、3、4、5、6、7课分别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8课以自行车为例,分析所包含的简单机械,巩固应用前面研究的简单机械的成果。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5部分的内容:

第1、2课以纸为例学习研究条形材料的受力能力,第3、4课研究拱形材料的受力能力,第5课研究框架结构的受力能力,第6、7课以塔和桥为例综合研究材料形状与结构的受力特点,第8课,以“用制造一座桥”为任务,对研究的形状与结构受力特点进行实际应用。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第三单元:

能量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3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5课以电磁铁为例研究电能,第1课,研究电和磁的转化,初步感受电能,第2、3、4课,制作并研究电磁铁的性质,第5课,研究小电动机怎么转动起来,既是对电磁铁的应用,也是感受电能转化为动能。

第二部分,第6、7课全面的讨论研究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研究太阳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第1~5课,通过对校园内的生物、自然界中的生物和人的调查,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第6、7课,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身边的生物

认识生物多样性

 

本册教材内容的特点

在本册的学习中,学生要做很多的实验和制作,要继续学习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控制变量。

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物。

在本册学习中,学生会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在更高水平上增强环保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建筑的形状结构之美,地球家园生物多样性之美。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尝试进行开放性较强的某些自主探究活动,在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方面积累起更多的经验。

本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做出假设性解释。

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指示,并帮助他们树立、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教材与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本单元一共有8个研究主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完成好以下几个研究主题的活动。

一、指导学生开展好“使用工具”的活动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学生对工具和机械的研究源于使用工具的活动中他们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只有让学生对使用工具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提出可供研究的科学问题,他们才会对后续的关于工具与机械的研究产生兴趣。

有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工具与机械的科学问题,他们才可能坚持参与工具与机械的研究活动。

经历使用工具的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在对客观存在的工具和机械进行评价,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考虑到它们的性能与作用,还要考虑到其他标准,如它们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表、文字、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交流。

在交流选择什么工具好的活动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比如学生可能会发现为什么螺丝刀可以很方便的起出螺丝钉,而用钉锤虽然不能很方便的起螺丝钉却能轻松的拔出铁钉。

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得去研究一下。

因而有了根据在使用工具中产生的一个问题-----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的活动。

这个问题来自于前面的活动,也会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方便开展研究活动。

二、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杠杆的秘密”的活动

研究“杠杆的秘密”,我们放弃了以前经典的做杠杆尺平衡的实验。

我们先让学生认识了杠杆上的三个点以后,重点是引导学生研究改变了杠杆尺两边的钩码后杠杆尺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从杠杆尺两边的变化中去寻找科学的规律,去发现杠杆的秘密。

我们重视对杠杆作用的研究,是因为杠杆类机械是简单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单元对简单机械作用进行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研究杠杆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尤其重视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研究杠杆类机械的实验中,教科书中多次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如第5页研究杠杆省力的问题,教科书中就提出了“我们准备收集什么数据?

怎样收集数据”的要求等;第10页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中,也要求记录下轴上挂钩码的数量和轮上挂钩码的数量;第12-13页上的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实验中,也要求记录左右钩码数量、直接提升重物所用的力的大小、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力的大小等数据……

在这些收集实验数据的活动中,尤其以收集研究杠杆作用实验的数据最为重要。

建议实验中多收集几组数据,也可以将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数据库来分类研究、整理、分析与处理。

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加具有科学性。

在修订后的教科书里,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杠杆的秘密”的实验数据,学生能够将明显的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区分出来加以分析研究和认识,但是对于那种从结构上来说属于省力杠杆,但由于用力太小不足以撬起重物的杠杆(如重物这边在第一格挂5个钩码,用力点这边在第二格挂2个钩码,虽然没有将重物撬起,但这种结构也是属于省力杠杆)就难以判断。

建议在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这样的杠杆进行讨论,相信学生在分类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来认识还有哪些杠杆也是属于省力类型的杠杆。

三、组织学生开展好教科书第15页的“有趣的游戏”

动滑轮、定滑轮和起重机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再一次体验到机械带给人们的方便不仅仅是省力。

在教科书中还安排了让学生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巩固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游戏中,小个子同学可以轻松地把两个“大力士”拉动(两个大个子学生是很难站在原地不动的),甚至可以把两个“大力士”拉到一块去!

当绕在棍子上的绳子圈数越多,小个子玩起来就会越省力。

从这个游戏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体会到,利用滑轮可以省力,利用滑轮组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由此而明白在起重机上来回地绕了那么多的绳子,实际上是利用了很多滑轮组来工作,这样可以更加省力。

四、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自行车省的简单机械”的活动

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对自主探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与齿轮”、“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

包括从他们如何收集关于研究链条与齿轮作用的原始数据、整理分析、交流汇报等。

虽然看似是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其实在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学生毕竟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动。

在研究“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是对本单元的一次总结与提升,老师要指导学生将前面研究的工具与机械的作用进行回顾与总结,通过交流互补等形式,共同进行一次巩固认识工具与机械作用的活动。

本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将科学与技术紧密地进行结合,我们只有将科学探究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们的探究才会有意义,我们的探究才会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本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目标要求

具体目标

科学

概念

目标

核心概念

✧物体具有可见的形状和结构,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效果不同,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了解

✧柱、梁、拱形、框架等身边常见的形状结构。

✧圆顶形、球形的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

知道

✧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改变材料的厚度、形状可以改变材料承受力的大小。

✧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认识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科学

探究

目标

经历

✧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

✧用简单的材料独立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

✧把探究的结果和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体验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自然和人造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之美。

意识

在交流评价中发展到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概念结构图

发展

发展

 

延伸

延伸

延伸

应用延伸

【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单元教学的意义】

从科学探究意义上说,自然存在的或是人工制造的物体,它们所具有的形状与结构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反映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或是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发展的成果。

儿童每天都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他们有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这个物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样子有什么好处?

物体的样子,也就是它的形状与结构包含了很多的科学原理,有的是比较直观和有趣的,引导儿童关注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知识与态度、价值观意义上说,“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从本单元在整个科学教材系统中的位置来说,“形状与结构”是隶属于“物质世界”的“运动与力”,通过对常见事物受力情况的分析,经过自身对不同形状结构强度的体验,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结构】

从本单元教材结构来看,本单的编排线索是条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弧形结构---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设计建造一座纸桥,综合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这样的编排从知识线索上看,第1、2课研究材料横放时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为后面展开的研究奠定了认知基础。

第3、4课研究拱形受力特点,并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还从人造物体扩展到自然物体,从非生物扩展到生物。

第5课研究框架结构。

第6课以铁塔为载体,认识框架结构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并研究高塔的稳定性问题。

第7课研究桥的结构,从应用上加深了对拱形的认识,还介绍了现代拉索桥。

这课汇集了前面学过的结构,并进行了加深和拓宽,还为下一课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桥梁打下基础。

第8课学生用纸设计建造一座桥的,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这样在知识上就是符合由浅入深,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作铺垫,后面的为前面的延伸和发展,环环相扣,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线索;从科学探究上看,本单元第1、2、3、5课是研究不同形状、不同结构的受力特点,第4、6、7课时是研究实际生活中的形状与结构,第8课是形状与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这也正符合了提炼理论、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探究过程。

从每一课的结构来看,也都是按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解释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这样完全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但是不是过于统一了,反而有些僵化和呆板,束缚了师生的教和学的方法的多样性呢?

单元教学活动建议

【教材与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1.研究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研究横梁是平放还是立放,认识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这些三个活动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什么?

第一课开始,首先通过观察房子的梁和桥梁,提出了本的单元的核心问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容易做出的猜测是不同材料抗弯曲能力不同,这在三年级“纸的抗弯曲能力”时以研究过不同的纸承受弯曲的能力不同。

材料料的长度或者说量的跨度是一个外部因素,实际生活中这时往往是被限定的。

在材料和跨度被限定的情况下,要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只能从材料本身入手,所以研究材料的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就更有价值。

通过研究发现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随着增加;增加厚度,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但这两个增加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哪个更有效?

比较得不够直接,而“横梁的平放和立放”的研究,因为是同一个物体,更清楚、更直接的说明了增加厚度能更有效的增加材料的抗弯曲性能。

使后面30页上通过图示解释“改变材料的形状,减小材料的宽度增加材料的厚度能增大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变得更显性、更容易理解。

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我们就发现教材增加“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活动的必要性,就会对“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这个不起眼的活动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在“找拱形”一课中,教材为什么安排了找塑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的活动?

让学生了解一些生物体上的拱形结构有什么科学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拱形的应用非常广泛,启发学生去观察研究身边最常见的塑料饮料瓶的形状结构,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塑料瓶作为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找到。

同时因为常见,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启发学生更广泛的寻找和研究。

其次,由于塑料本身的特点比较软而且比较薄,所以在设计制作时会更多地考虑到承受力的因素,更能体现拱形的应用,同时由于它较软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剖开进行深入地研究。

当然由于瓶子形状的设计还要考虑美观、容易生产、使用方便等方面,有的会复杂,学生的见解可能会不同。

我们要开放的看待学生的分析,只要见解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我们更追求的是: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让学生了解生物体上的拱形结构,从人造物体扩展到自然物体,从非生物扩展到生物。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拱形成压力能力强的普遍性,不仅人们认识并使用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巧妙的利用着拱形的这一能力。

同时延伸到生物体,也是对前面学过的观察、研究动植物活动的一个延伸和补充。

3.关于“用纸造一座桥”一课。

这次教材修订,把随意“建造一座桥”,变为在限定的时间内,用一张报纸和少量胶带,建造一个跨度35厘米宽杜达于10厘米,能载重200克的桥。

用报纸制作能承重的“桥”是一项真正的挑战性任务,变随意做为完成任务而设计和制作,这是一种类似于“异想天开”的科学挑战项目。

学生们为了完成创造性制作任务,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学习过程包容了自主开放的探究过程、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在经历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努力运用所学物体形状结构的知识及其它经验;能够体会到设计的重要性,巩固学过的制定设计方案的方法;能够学到动手的技能和技巧。

在交流评价中能够体会到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够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和虚心接受意见诸多品质。

4.“钢索桥”名称问题。

教材41页“大跨度的钢索桥”、“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建造钢索桥”都使用的“钢索桥”这个名称。

后面42页“让我们模拟建造一座‘钢缆桥’,体验一下钢缆的作用。

”这儿用的是“钢缆桥”这个名称。

教师用书上同意用的是“钢索桥”,可能教材42页出现了错别字。

而很多资料中又出现“悬索桥”、“斜拉桥”、“拉索桥”等不同的名称。

原来的教材重用的就是“拉索桥”,这几个名称哪个正确,它们有联系吗?

5.纸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本单元第1、2课“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实验,都用到了纸梁,但们的注意事项是相似的: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要注意控制条件。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实验中提供的纸条要长度相同,厚度相同,跨度相同,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只有宽度不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实验中提供的纸条要长度相同,宽度相同,跨度相同,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只有厚度不同;“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实验中提供的纸条要长宽相同,厚度相同,跨度相同,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只有形状不同。

为了保证纸条弯曲的程度相同,要控制纸条垫起相同的高度,(而且不易太高,约2—3厘米就可以)每次实验以纸条弯曲接触到桌面为准。

使用的重物要大小一致,轻重合适。

教材中选用的大小相同的垫圈,当然回形针、螺母、硬币都可以。

看要选择时要和纸的种类厚度相适合。

如果纸太薄而物体重,可能就没法做,或结果数据相差不大,影响实验结果。

如果纸厚,物体轻,需要放很多个,需要时间长,而且可能出现材料不够的情况。

所以老师要提前试验好。

纸的厚度也要进行选择,选用的纸不能太薄,太薄的纸自重影响大,它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或几乎不能承受就弯曲了,无法进行对比。

太厚就显得物体轻了,也不合适。

一般复印纸就可以,在做“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时可以选择普通白卡纸(0.5mm厚)。

物体的位置也要相同,(一般要放在中间),方式要尽量的轻,避免放的力量影响实验结果。

6.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物体的形状、结构随处可见,如教室里就可以看见横梁、可以看见课桌椅的木条或扁管(横切面为长方形的铁管),学校里可以看见棚架、房子的结构,等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

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下载我们需要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7.信息资料严重不足。

本单元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属于结构力学的内容。

虽然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很多,但里面所含的科学道理却不容易知道。

而要想获得这些理论的资料,查阅资料是必要的途径。

而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信息资料却很缺乏。

为此,笔者对所在校三、四、五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调查了学生个人课外书(不含杂志类)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1

项目

总人数

0本

1至2本

3至5本

5本以上

人数

144

54

30

39

21

百分比

100%

37.5%

20.83%

27.08%

14.58%

表2

项目

藏书总数

作文类

文学类

科普类

漫画类

其他

本数

477

111

234

66

39

27

百分比

100%

23.3%

49.1%

13.8%

8.2%

5.7%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还有不少学生没有任何课外书或课外书很少(3本以下),这些学生占到了抽查学生总数的近60%,而课外书较多的(5本以上)仅占学生总数的14.58%,而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镇直机关职工子女或教师子女。

学生的课外书中,科普类的图书所占的比例由非常少仅有13.8%,而这仅有的科普图书中,《十万个为什么》,就有39本,占了科普书的近60%。

可见学生的科普书不仅数量少,而其种类单一。

然后,笔者还调查了学校的图书室,图书室共有藏书近9000本,其中科普类图书不到2000本,由于复本太多种类仅有不到100种。

而且大多是八十年代出版的,九十年代初“普九”时县里统一配置的,内容比较陈旧。

该校是镇中心小学,无论是图书室的配备,还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家长素质,相对于其他小学还是要好得很多,可以推想其他的农村小学的学生所拥有的可供查阅的资料会更少。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科学课程标准),但对于这样的农村学生来说,搜集科学信息资料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单元能量

本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认识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少磁力小,线圈多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3.初步建立能量概念,知道能量有多种形式,认识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够转化。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发电有多种方法。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4.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知道它们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5.了解能源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类已开发出了一些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作出有一定根据的假设;在指导下识别和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能对实验方案和研究结果作介绍说明,能倾听、提问、共享研究成果并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2.能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如解释电生磁现象,推想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转动,推想煤的成因等。

3.能够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4.能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会制作简单电磁铁,能合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想象和解释,做实验时能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3.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知道珍惜能源、节约能源。

【教材内容分析】

1.与六年级小学生已有经验的结构关系

学生从生活中、从科学课的学习中,已经对能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已经常常在使用“能量”这个词。

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给了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知道水和风有能量等等,但是在他们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关于能量一般意义的概念。

本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