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案例分析.docx
《农业推广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案例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推广案例分析
农业推广案例分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农业推广”一词的来源
农业推广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
为“教稼”、“劝农”、“课桑”。
将“推广”一词用于农业活动,在《宋史食货志》中就有记载。
宋真宗时期,实行养民政策,“推广谆化之制,而常平、惠民仓遍天下矣。
”淳化之制,是太宗淳化年间(1世纪末)京畿农业丰收,朝廷派人在京城四个城门设置场所、收购粮食贮存,以备歉收时按平价出售。
这种粮仓,称为常平仓、惠民仓。
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
这是把大学教育伸延到校外去的社会教育活动。
“农业推广”一词,则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初的赠地学院开始应用的。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的专用词。
我国“农业推广”一词世纪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农业技术推广”。
由于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及其农村经济的发展,自1985年以来逐渐用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所代替。
二、农业推广的涵义及其演变
纵观世界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农业推广的涵义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是随着各国的历史特征、国情、组织方式的不同,所要实现的目标各异而演变的。
因此,很难对“农业推广”这个术语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这就带来“农业推广”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
但是,每一种涵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农业推广的目标、内容、方式与方法等,这些都构成了农业推广的基本要素。
这就为各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推广方式(形式)。
纵观世界的农业推广,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狭义的农业推广,一类是广义的农业推广。
(一)狭义的农业推广 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例如:
推广作物良种,一方面授以改良种子,另一方面教以如何选种、栽培、管理、防治病虫害、收获和运销……。
又如,推广畜禽良种,不仅给予良种畜禽,而且教以如何饲养、管理、防治疾病等。
这是一种极单纯性的农事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
狭义的农业推广,工作业务范围大都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针对各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着重推广农业改良的技术和进行技术的扩散。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仍属于这种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生产技术的农业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涵义,也属此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37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次会议通过)第二条标明: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又将农业技术界定为“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二)广义的农业推广 是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
因此,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范围很广,以农村发展需要为依据,一般包括以下
10个方面:
①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②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指导;③市场信息和价格指导;④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⑤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
6.农家家庭生活指导7.乡村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对农村青年进行有组织的“手、脑、身、心”的四健教育;8.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9.乡村团体工作改善指导;10.公共关系指导。
随着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变迁,对广义的农业推广的涵义,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
参考手册》作如下解释:
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
总的来说,广义的农业推广强调教育过程。
农业推广教育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大都认为农业推广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不仅是指导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而且是涉及一切与农民本身更深层次的东西。
布鲁奈杨寻宝在他们合著的《美国乡村与推广服务》一书中认为:
“农业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文明”。
农业推广不单纯以职业看待,应该把农业推广视为文化指导工作。
凯尔塞和赫恩
的《合作农业推广工作》一书明确指出:
农业推广的基本目的就是启发人民,提供符合人们需要的服务和教育。
美国把农业推广称为非正规教育,核心是开发民智,改变农民行为——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农业推广是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社会性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发展能力,因而成为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三)现代的农业推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的发展赋予农业推广的涵义更为丰富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以及随着“技术转让”所需要提供的教育过程,更侧重在信息传播、传讯所形成的不断为农业、农民、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中,作了如下解释:
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的新解释,反映了在知识技术更新加快、信息传播越来越重要的现代化社会里,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而且也是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发达国家的推广多侧重于农村教育和信息咨询。
但是,即使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也存在着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差异。
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推广注重于“咨询工作,注意解决农村人口中面临的多种特定问题。
美国注重“推广教育”,强调教育方法着眼于利用研究工作来帮助农民查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
从上述可以看出,由于农业推广是不断发展的,农业推广的涵义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给农业推广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
但从农业推广活动的实质来看,它是由国家事业机构或者民间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其推广过程是通过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推广目标是实现国家农业政策的需要及农民自身的需要。
因此,我们可以给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作如下界定: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
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中,充分说明农业推广有它自身的特征和规律。
我们了解农业推广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与作用十分重要。
第二节 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一、农业推广的性质
农业推广的内涵受时间、地点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历史发展而演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农业推广的基本性质都始终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
(一)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现代世界各国,农业推广无论狭义的,广义的,还是现代的,从工作的对象、过程和产生的直接作用看,其本质上的特征是一致的。
这种共性就是:
以农民作为工作对象,根据当时、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向农民进行知识、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工作过程,产生的直接作用是帮助农民掌握利用这些知识、技术和信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农业推广基本属性是教育,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
1.狭义的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这类农业推广,一般强调以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为目的,着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推广过程中,农民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增加了农业产品和改善了农产品质量。
因此,尽管农业推广内容是农业技术,但其本质是面向农民的一种社会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任何一种别的教育一样,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广义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里,都认为农业推广是一种广泛的农村社会教育。
因为广义农业推广不仅是指导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而且涉及一切与农业经营和农民生活有关的事项。
在这些国家里,农业推广是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社会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一般包括成年农民的农事教育、农村妇女的家政教育和青少年的“四健”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与教育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例如,通过发行农业出版物、建立农业咨询信息系统、泛利用视听传播手段以及自动查询电话、电脑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现代农业推广的中心是加快农业情报和技术信息的传播,促进农民产生新的动机,改变态度,更新知识,提高技术,增强决策能力,导致行为改变。
这是一种将推广工作的目标更着重于对农民心理素质和行为改变的社会教育。
(二)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是农业推广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想上承认、重视或否认、忽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将是我国农业推广改革实践的一个转折点。
农业推广人员在思想上承认和明确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是一种既无“权”又无“利”的社会服务工作,那么就会通过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方法,帮助农民增加知识、技能和信息,培养农民经营能力,鼓励农民采用各种有用的知识、技能和信息。
通过这些教育工作,着重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自我决策能力,让农民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增加收
入,改善生活,自觉地、有效地投入到农业推广活动中去。
目前,我们对农业推广的教育性还认识不足,其原因有:
一是由于我国农受传统封建社会的“劝农”、“督导”的影响,加上长期推行政府指令和计划为主的政策,把农业推广统封建社会的“劝农”、“督导”的影响,加上长期推行政府指令和计划为主的政策,把农业推广工作看成主要是行政工作,故常出现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农业推广人员也常常被当作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忙于“催种、催收、填报表”,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技术传播、经营指导上的教育作用;二是由于我国农业推广工作长期以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把农业推广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技术性工作,忽视对农民的教育指导以及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已经出现转变和正在进行改革,集中表现在:
改变“政事不分”,减少行政手段,强化农业培训、咨询和经营等综合服务,逐步认清推广工作中人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明确和重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就要确认推广工作实质上是人与物结合的过程,是农村人力(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单纯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是单纯的追求增产目标。
也就是说,推广工作首先着眼于通过交流增进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改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其素质,进而达到增产增收、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这就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否则,在工作中就会出现只见“物”,不见“人”,就事论事;只重视农药、化肥,不重视农民应用本领;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社会效益。
其结果,必然会产生短期行为,欲速则不达。
明确和重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就要尊重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自主权。
他们有权对自己的经营做出决策,有权采用某种新技术,也有权拒绝采用某种新技术。
推广工作者的责任,是向农民传播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而不是代替农民去决策。
因此,从根本上说,要创造条件改变那种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方法,而代之以服务型的推广方法;要充分发挥推广人员对农民的教育和指导作用,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权力让农民干这干那;要让农民参与推广计划的制定和对推广工作的评价。
明确和重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就必须懂得教育是相互的,即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决不能把推广工作看做是单方面的。
从这一点出发,推广工作者就必须以平等态度接近农民,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爱护,建立起朋友般的关系,而不能以“领导者”自居,以“救世主”的面孔出现。
在推广工作中,要注重双向的交流,在向农民传播新的知识、技术、信息的同时,学习农民的成功经验,了解农民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农民的主动性,才能搞好推广工作。
2、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农业推广工作是以人为对象,通过改变个人能力、行为与条件,来改进社会事物与环境。
因此,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类。
直接功能具有促使农村农民改变个人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及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的作用,而间接功能是通过直接功能的表现成果而再显示出来的推广功能,或者说是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改变农村农民的状况而进一步改变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功能。
因此,间接功能依不同农业推广工作任务以及不同农业推广模式而有所差异。
下面详细阐述各项功能的意义。
(一)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农民的基本知识
农业推广工作者是在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为农村农民提供了良好的非正式校外教育机会,这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把大学带给了农民。
2.提高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这是传统农业推广的主要功能。
通过传播和教育过程,农业技术得到扩散,农村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农民的职业工作能力,使农民能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满意的农业生产或经营成果。
3.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技能
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还涉及到农家生活咨询,因此,通过教育的传播方法,农业推广工作可针对农村老年、妇女、青少年等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农村农民适应社会变革以及现代生活的能力。
4.改变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农业推广工作通过行为层面的改变而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
农业推广教育、咨询活动引导农村农民学习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使农村农民在观念上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增强农村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农业推广工作要运用参与式原理激发农村农民自主、自力与自助。
通过传播信息与组织、教育、咨询活动,农村农民在面临各项问题时,能有效地选择行动方案,从而缓和或解决问题。
农民参与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必然提高农民的组织与决策能力。
(二)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推广工作具有传播农业技术革新的作用。
农民采用农业技术后,农业科技成果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在农业技术革新及科技进步系统中,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农业推广工作具有提高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作用。
农民在改变知识、信息、技能和资源条件以后,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
一般认为,农业发展系统包括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教育、推广、供应、生产、市场及政府干预等,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是改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工具。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农业推广工作具有提高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作用。
在综合农村发展活动中,通过教育、传播和服务等工作方式,可改变农村农民对生活环境及质量的认识和期望水平,并进而引起人们参与社区改善活动,发展农村文化娱乐事业和各项基础服务设施,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农村环境景观和生活内涵,同时促进社会公平与民主意识的形成。
4.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
农业推广工作具有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通过农业推广工作,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者乃至整个农村居民对农业生态的认识,使其了解农业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环境生态观念,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农业推广工作具有发展社会意识、领导才能及社会行为的效果。
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推广人员可以协助农民形成各种自主性团体与组织,从而凝结农民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农民的组织影响力。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农业推广工作具有传递服务的作用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系统是农业行政体系的一个部分,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手臂的延伸,通常被用来执行政府的部分农业或农村发展计划、方针与政策,以确保国家农业或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3、农业推广的作用与目的
(一)农业推广的作用 农业科学技术本身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经过农业推广这个环节,把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到农民中,应用于生产上,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这就是农业推广的巨大能动作用。
1.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机构(研究单位和院校)与目标团体(农民、农村)联结的纽带。
农业科技工作包括科研和推广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开拓者,科研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在新的科研成果创新之时,而是表现在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之日,而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必须通过农业推广这一纽带。
如果没有这一纽带,再好的科研成果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时,农业推广又是检验科研成果价值大小、效益高低的标准,科研成果最终应用要通过目标团体(农民)的实践与检验,表现在能否解决特定的农业问题并反馈到农业研究机构和院校。
2.农业推广是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让广大推广对象(农民)接受它,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种转化是通过推广来完成的。
推广效果越好,转化速度越快,质量越高,生产力发展就越快。
目前发达国家的成果转化率已达到60%-80%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35%左右,进一步强化和充分发挥农业推广这一桥梁的功能,势在必行。
3.农业推广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力。
现代农业社会发展主要的动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通过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依赖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才能实现。
例如,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由于人工授精技术的进步及广泛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济和社会效益。
从3种授精方式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来(表1-1)。
又如,湖南省水稻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双季稻,总产超过100亿kg;20
世纪60年代推广矮秆稻,总产超过150亿kg,20世纪70年代推广第一代杂交稻组合(南优系统),总产超过200亿kg,20世纪80年代初推广第二代杂交稻组合(威优、汕优系统),总产已接近270亿kg大关。
据美国学者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美国农业产值增长的80%是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的结果。
1.农业推广是开发农民智力,改变生产者行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业科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需要对推广对象进行超前教育,这一工作主要应由农业推广人员来完成。
如过去农民不愿施用化肥,通过试验、示范,使他们看到了化肥的增产效果,施肥技术便逐步普及,成为农业增产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
农民养土种鸡已有习惯,对改养良种鸡有顾虑,通过试验、示范后,良种鸡便逐步得到普及推广。
再如,过去农村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农民只知道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生产,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商品生产技能,并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在农民的这些行为改变中,农业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业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
农业科研新成果大多数是在实验条件下,小面积上取得的,它投入生产,有大幅度增产增收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因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不利而出现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基于:
一是农业科研成果是在特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产生的,适于一定的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经济状况、文化技术水平的差异性等都对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这就要求在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在成果与生产之间必须增加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各个环节,并进行组装配套,以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接受能力,而这个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组装配套的过程,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的继续和实现,也是农业推广工作者对原有成果进行艰
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再创造,它不是原有成果的移位,而是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创新。
(二)农业推广的目的
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与素质。
具体说,一方面在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推广计划的指导下,应用“丰收计划”、“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计划变迁”“、社区发展”,经有系统的组织和安排,在农业工作者的帮助下,施教于农民,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以期获得好的农业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在农民自愿改变行为而获得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获得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
也就是要通过农业推教育性的工作——培训、传播知识、沟通等,转变农民传统的价育性值观,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需要。
这样,才能逐步地、有计划地把落后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现代的农业经济,把贫穷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繁荣富裕的农村。
上述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同等重要,不能偏废。
若仅强调前一个目的,忽视后一个目的,往往会使农业推广工作不能培养农民的经营能力及决策能力,很难实现物质的保证;若忽视前一个目的,往往会使农业发展成为空谈,同样不能达到农业推广预期的目的。
第3节农业推广学的形成、发展及任务
1、农业推广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农业推广学的含义 农业推广学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科学。
其理论来源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及相关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
(二)农业推广学的形成过程 农业推广实践,早在我国尧舜时代就已开始,但都停留在经验推广阶段。
真正将农业推广进行,使之世逐步走上科学指导的阶段,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签署《莫里哀法》以后,农业推广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之后陆续出现了许多有关农业推广的研究成果,其代表性的有布瑞特1892年撰写的《县指导员与农民协会》、凯尔赛和赫尔1949年合著的《合作农业推广工作》,后者成为美国第一本作为大学教材的著书,该书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农业推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专题指导性的。
全的著作,书内容分为四部分:
农业推广的意义和方针,农业推广体制,农业推广计划,农业推广方法它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农业推广实际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在当时影响较大,并被广泛介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另外,年布鲁奈和杨寻宝合著的《美国乡村与推广服务》一书,论述了美国乡村背景、农业推广制度及历史。
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推广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推广理论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农业推广学产生的条件日益成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解决战后农业发展问题,把农业推广研究方向的重点转向农村青少年“四健”教育和成年农民教育。
当时农业推广的主要著作有:
马丁的《四健会工作》,雷克的《四健会史》,路密斯的《乡村社会)的《成年农民教育的制度与成人教育》,菲普斯(成功方法》,布鲁奈的《论成人教育研究》。
教育性推广也就是在此时期产生的,它对世界农业推广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世纪
2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农业推广研究逐渐向管理学、乡村社会学、社会
心理学及行为科学方面发展。
年之后先后出版的《合作推广管理》、《推广行政》、
《观念与技术的传播》、《创新的扩散》、《传播过程》等,运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探讨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对以后的农业推广学科年特别是孙达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6年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