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755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 曹景霞.docx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曹景霞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九、十单元教案设计

主备人:

曹景霞使用人:

_____

 

张鲁镇联校

2016.04

 

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

主备人:

曹景霞使用人:

________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书第七单元信息窗口一的内容,通过阿福在做新衣的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信息窗口二通过测量时师徒意见的不同,引出对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的观念

教学措施:

通过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借助学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教具:

尺子,课件

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

直尺1厘米的小棒几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

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

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

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

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

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

0起点)

小竖线:

师:

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

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

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

学生找不到的: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

cm表示厘米,(板书:

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

厘米的认识)

二、出示课题,揭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猜1厘米长:

师:

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

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

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

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

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

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

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

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

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a)(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b)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

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

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

(教师巡视)

(c)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

那组有补充?

师:

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d、)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

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3、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

师:

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

因为有4个大格。

师:

有不同的找法吗?

或问:

(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师:

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巩固训练、反馈总结: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

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

比比谁的眼力好。

2、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

你的一拃有多长呢?

用直尺测量一下。

(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

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

知道:

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

知道:

1米=100厘米

教具:

米尺

教学过程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

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

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出示课题,揭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师:

“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合作:

量出1米的长度

(1)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

讨论:

1米=10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指名学生估测:

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3、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出示断尺:

“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四、巩固训练、反馈总结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反思

教学建议

 

第九单元我换牙了

主备人:

曹景霞使用人:

________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

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

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及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

能够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措施: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教学建议

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具准备:

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口算天天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

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

(配音:

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

他们玩得真高兴!

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

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

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

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

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

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

3颗、2颗、4颗……

师:

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

“可以举手”、 “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

“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

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

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

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

“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出示课题、揭示目标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自主学习

教后建议

师:

“好!

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

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生讨论后汇报:

“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

”“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

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3、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师: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

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

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

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

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

(板书)

四、巩固训练、反馈总结

 1、师:

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

 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

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

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师:

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2、师:

看了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师:

大家看到课本的自主练习1题,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统计任务完成,请大家回答我:

我们能完成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

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

(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   )比(    )多(少),多(少)多少个?

(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教后建议

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

主备人曹景霞使用人:

______

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知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第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

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难点:

人民币的认识,学看钟表。

教具准备:

钟表,米尺,计数器.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6课时。

第1课时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分类与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知识。

2、提高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

难点:

区分各个类型计算的方法。

教学具: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师:

这节课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数学王国了,你们高兴吗?

要进大门,必须做出这些题目,你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题目:

14-5=    16-9=    13-4=

  12-8=    11-6=    9-6=

  3+5=    7+4=     5+8=

学生口答完,师:

大门开了,看,智慧爷爷来迎接我们啦!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师:

智慧爷爷要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大草坪,哎哟,草坪上有很多的卡片,很杂乱,我们去捡起来,让大草坪重新美丽,好不好?

原来这些卡片上是些计算题呀,没关系,我们能把它们算出来。

让我们小组合作,每人做3题,把它们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师:

这些题目都是属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请小朋友把这些卡片分成两大类。

(学生自主分类)

分完之后,请小组代表(两人)到投影上展示,并分别说一说每一类相同的地方,即分类标准。

可能有两种答案:

(1)加、减

(2)两位数与一位数  两位数与整十数

2、把每部分进行再分类。

3、观察一下,还有哪些是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请同学就各种小类型分别举例出题,指名说答案和计算过程,板书括号里的内容。

5、师:

100以内的加减法除了这些类型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类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指名举例,并计算出来,说出计算方法。

练一练:

看谁跑得快: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得数的十位是几吗?

31+6=□7   75-6=□9    74-20=□4

54+9=□3   37-8=□9    35+30=□5

教学建议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让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做课本110页,第2题。

师:

小朋友们真棒,智慧爷爷带我们到智慧乐园去玩一玩。

做课本112页,14、15题。

2、我们先来到射击场,这些目标球上都有一个算式,请你说出算式的得数,如果正确,就能把球射中。

小射手的本领大不大,谁想来试一试?

(学生做题课本110页,第5题)

3、飞上太空。

这个游戏更好玩了,是飞上太空,只要你做对这些题目,就能坐上这架小飞机,飞到太空遨游了,谁来试试?

4、踩地鼠。

  

(1)54+6=50       (   )

  

(2)73-20=71       (   )

  (3)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0,和是54。

(   )

  (4)23+30﹥53       (   )

5、智慧果。

师:

想吃美味的智慧果吗?

开动脑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果实里的算式对了,就能把它们摘下来。

谁先来试试?

  (   )+62=68

  (   )-40=53

  76-(   )=70

  54-(   )>50

四、全课总结。

师:

小朋友们喜欢开动脑筋,在玩中又复习了知识,收获可真多。

你觉得你在数不学王国里哪些地方表现很出色,或者你觉得哪个小朋友很出色呢?

板书设计:

(1)加、减

(2)两位数与一位数  两位数与整十数

教后反思:

 

教学建议

 

第2课时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快速读出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钟表

教学具:

课件,钟表模型主备人:

教学过程: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教科书第111页第7题。

图上这位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在干什么?

(逐副出示)让学生认准每一副图上的时间

谁能说一说这位小朋友是怎样安排他的时间的?

你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的最合理。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拨一拨:

   8时        6时半        9时刚过      快到12时

师说时间,生动手拨,同伴看看拨得是否正确。

   2、画一画

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请画上时间。

请在作业纸上画出时间:

10时     3时半     快到11时      6时刚过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回家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上的时间去做。

板书设计:

整时

半时

大约几时

教后反思:

       

 

教学建议

第3课时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五种图形的特征及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口算天天练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几个好朋友,快看,他们来了你能分别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电脑演示:

出示五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我们今天和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复习图形的特征。

猜一猜:

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的好朋友的特征。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

(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你的好朋友?

4、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

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5、分类:

你们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分一分小组吗(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

(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电脑演示配合)。

 

6、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

(电脑演示:

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教师投影课本39页的练习题,学生口算回答。

 教学建议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特征

应用

教后反思:

 

第4课时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复习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

教学具:

米尺学生用直尺

教学过程: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老师准备两根长度相同的纸条,一横一竖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猜一猜哪根纸条长。

多数学生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师接着引导:

“怎样就能知道哪根纸条长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实际长度,需要测量一下。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

”你测量过哪些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家中、教室里的物体的长度。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1米、1厘米来估计教室中物体的长度。

2、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换算

师:

“我的身高是一米六,实际上是几米多少厘米?

也就是多少厘米?

为什么?

你的身高是多少?

用两种单位表示,把你的身高告诉你的同位。

”“你教学建议

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本班多数学生的身高。

3、做课本111页8题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教室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

“你准备怎么测量?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测量。

如:

手测、步测、工具测等。

2、拓展应用

师:

你还了解有关米和厘米的哪些知识?

介绍给同学听。

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

板书设计:

1米

1厘米

教后反思:

 

第5课时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复习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统计的知识并能体会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