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6009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36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ThismanuscriptwasrevisedbytheofficeonDecember10,2020.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

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

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

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

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1)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劳动的概念、种类,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以便读者对本书内容有一基本的了解。

第二章和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通过考察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以奠定劳动经济学的基础。

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源自人们对产品的需求。

雇主打算为劳动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由该劳动产品所能够获取的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

因此,获取企业的劳动需求函数,必须把生产函数和产品需求函数结合起来。

我们首先考察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结合各种不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最后还要研究劳动需求弹性问题和政府的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影响。

劳动供给分析始于考察个人选择:

是否参与劳动市场、工作多长时间。

在长期分析中,个人决策还包括教育和训练方面的投资(这一内容在第六章作专门分析)。

人们对劳动供给理论的发展体现在考察家庭生产与劳动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家庭作为一个决策单位时的情况以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劳动供给决策。

第六章探讨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即人力资本投资。

本章首先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投资的决策模型。

然后,分析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最后,考察培训的成本和收益。

第七章讨论工资理论。

主要研究工资的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什么是激励性工资、什么是差异性工资理论、什么是效率工资理论。

第八章讨论劳动力流动。

大量的劳动流动可能发生于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于企业之间、即内部劳动市场可能与外部劳动市场同时运行。

所有劳动力流动都是有成本的,当然也是有收益的,这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第九章分析劳动力歧视问题。

劳动歧视现象由来已久,短期内恐怕也难以消除。

劳动歧视的原因有哪些对歧视者和被歧视者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第十章分析就业与失业问题。

通过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进一步理解失业的影响。

通过失业理论的回顾,分析失业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些思路。

第十一章分析收入分配问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各种要素贡献不一,收入不等。

一方面要执行劳动分配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收入分配过大,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第十二章,研究劳动与宏观经济问题,包括政府与劳动市场、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二元经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等。

4.下述的两种论点中哪个更好地反映了这种经济学的视角

“在我国,即使没有退休金,大多数工人也会在60岁退休,这是因为该年龄一直是通常的退休年龄。

”“在我国,大多数工人在60岁退休,是因为该年龄是他们合法取得个人退休金和全部社会保障金的年龄。

前者反映的是实证经济总题,因为目前大多数人都是在60岁退休;后者反映的是规范经济总题,因为退休后没有收入来源,应该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

5.为什么需要一种理论来理解现实世界的劳动问题

(1)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为人的幸福生活是最高的目标追求。

(2)要创造财富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3)现实世界是的很多问题与劳动有关,有就业、失业、流动、工资、人力资本、歧视、收入分配等总题层出不穷。

(4)企业有企业的目标,劳动力有劳动力的目标,如何协调,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

6.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有何不同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虽有渊源关系,但却是有差异的。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

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使经济现象的运行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

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

这里的价值概念不是仅指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而是指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规范研究方法,就是从上述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并研究如何实现相应标准。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案例分析:

分析“体面劳动”的价值和实现“体面劳动”的途径。

1、体面劳动的价值

(1)“体面劳动”的本质含义反映着一种广义的社会劳动关系,而这种劳动关系,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它是一种反映了组织内部与外部,组织与员工之间所体现的劳动地位、劳动者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现的是包括社会政治、价值、法律、道德、习俗、礼仪等关系等文化范畴。

(2)从“体面”的角度讨论劳动和就业,将其作为劳动的重要属性专门提出,在当前局面下确实很有必要。

无数经验证明,体面的劳动是更高效率、更有质量的劳动,让更多人实现体面劳动,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3)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同样一个人,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其完成的质量与其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能够让自己感觉到体面的职业才能真正热爱,而热爱了就更容易提高劳动水平,通过同样的劳动形式和时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4)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体面的感觉,从小处说可以提高一件产品、一项工程的质量,从大处说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

(5)当某个劳动者长期感觉不到职业的尊严,很可能修正自己的行为标准;当过多的劳动者感觉不到体面,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对自身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要求不断降低,终至模糊了法律的界限。

(6)让劳动者在体面的劳动中得到尊严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进而形成进取向上的职业精神,不断提升各行各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2、如何实现“体面劳动”。

(1)劳动必须是安全的。

(2)劳动必须是快乐的。

(3)劳动必须获得对等的报酬。

(4)帮助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

(5)体面劳动要彰显劳动者人格尊严。

(6)体面劳动是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

第二章劳动需求

二、思考题

1.劳动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工资率条件下,企业和社会愿意而且能够雇用的劳动数量。

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一种派生需求。

(2)它是一种愿意需求。

(32)它是一种有效需求。

(4)它是一种共同需求。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工资、产品需求、厂商使用的技术、厂商的经济目标、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制度环境等。

2、如何理解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内厂商的劳动需求决策

在短期中,企业的资本存量被固定在某一水平K,变动的只有劳动量L。

由于企业假定是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因此,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设完全竞争企业在短期内只能变动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则产量为劳动的函数。

劳动的边际产品MP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MP·P表明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

这就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我们称之谓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于是有下式成立:

VMP=MP·P

(2)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劳动价格W是既定不变的常数,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MLC)就是劳动价格:

MLC=dTC(L)/dL=W,表示完全竞争企业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成本。

(3)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使边际成本等于相应的边际收益,这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劳动使用上的具体体现。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因为劳动要素的价格是常数,所以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价格,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是边际产品价值VMP。

因此,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如下:

VMP=MP·P=W。

当劳动价格一定时,如果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价值大于增加的劳动成本,则厂商会继续增加劳动的需求;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品价值下降,当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小于增加的劳动成本时,厂商会减少劳动的投入量。

因此,如果完全竞争企业在使用劳动要素时实现了上述条件,那么该企业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劳动数量就是最优的数量。

3.在完全竞争下,为什么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要平坦一些

在长期中,企业既可以调整资本,也可以调整劳动。

而在短期中,企业将维持固定资本存量,不能轻易调整其规模。

因此在长期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工资变化所引入的经济机会,其结果是,长期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更加富有弹性。

如图所示。

我们用DL表示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用DS表示短期劳动需求曲线。

假定一开始工资率为W0,在产品价格和资本价格既定时,企业最优劳动雇用量是L0,资本量是K0。

E点既是长期劳动需求曲线DL上的点,也是短期劳动需求曲线DS2上的点。

当工资从W0上升到W1时,短期内企业将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DS2上的E点调整到A点,此时企业将因调整产量规模而调整劳动使用量;长期内企业将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DS2上的A点移动到DS1上的F点,原因是企业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其资本的作用量以替代劳动。

反之,当工资下降时,长期调整劳动规模到G点。

两种情况下,一旦调整完毕,就再次处于新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也就是说,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其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

4.如何理解卖方垄断厂商的劳动需求决策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劳动的边际产品MP的乘积。

这一乘积被称为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即:

MRP=MR×MP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产品价格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

事实上,随着产量的增加,卖方垄断企业必须降低价格才能把所有的产品销售出去。

不仅最后一单位的产品必须低价销售,之前的产品也必须以一个同样低的价格出售,所以企业的边际收益小于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格,即MR<P。

因此,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一定位于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的下方。

如图所示,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且倾斜的程度大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因为垄断者的行为只能影响生产市场的产品价格,所以垄断者可以在固定的市场工资W的水平上雇用它想雇用的任一数量的劳动力。

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会雇用L1位工作者,在此,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

如果该企业雇用的工作者较少,新雇用1位工作者将产生超过其雇用成本的收益。

也就是说,如果该企业雇用的工作者超过L1,那么雇用的最后1位工作者产生的收益就小于其雇用成本。

卖方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由下式给定的,即MRP=W。

需要注意的是,垄断者最终雇用的工作者(L1)少于该行业为竞争性行业时所雇用的工作者。

竞争性企业的雇用数量为工资等于边际产品价值的那一点,即图中的L2位工作者的就业水平。

5.如何理解买方垄断厂商的劳动需求决策

从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来看,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应该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乘积,即MRP=MP·MR。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故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因而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MP·P。

从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来看,由于买方垄断企业在劳动要素市场上是不完全竞争者,故劳动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企业使用劳动的成本等于其所使用的劳动数量与劳动价格的乘积,则成本函数为L·W(L),故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函数(MLC)如下:

MLC=[LW(L)]'=W(L)+LdW(L)/dL。

在构成劳动的边际成本的两个部分中,W(L)是企业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

在买方垄断的条件下,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

由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通常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劳动的市场供给量随劳动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于是,W(L)向右上方倾斜,从而其导数dW(L)/dL≥0。

由MLC的表达式可知MLC≥W。

即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如下图所示,劳动供给曲线W(L)表示吸引特定劳动数量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MLC表示吸引最后一个劳动者的成本。

两条曲线间的垂直距离表示那些本来愿意在较低工资下工作的劳动者所多支付的工资。

注意两条曲线是不平行的,MLC曲线始终比劳动供给曲线S更加陡峭。

因此,非歧视买方独家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由下式所给定的,即VMP=MLC。

买方独家垄断的工资W1不仅低于竞争性工资W2,而且还低于劳动者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因此在买方独家垄断中,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低于边际产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者是“受剥削”的。

6.劳动需求的自身价格弹性与交叉弹性有何不同

我们使用弹性的概念来测度长期雇用数量对工资变化的反应程度。

劳动力的长期需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因为劳动力的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而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负数,但一般取正值。

劳动的价格需求弹性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劳动的自身工资弹性,即劳动者本身工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对其需求水平的变化的百分比。

不同劳动者对工资的变动反应程度不同,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

(1)无弹性。

(2)缺乏弹性。

(3)单位弹性。

(4)富有弹性。

(5)无限弹性。

当然这种表示方式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除了无弹性和完全弹性外,在同一条劳动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弹性都不一样。

劳动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越高,弹性越大,位置越低,弹性越小。

另一种劳动需求弹性是交叉弹性。

所谓劳动的需求交叉弹性是指当一种劳动要素(比如B)的价格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时,对另一个劳动(比如A)需求变动的影响率。

用公式表示:

其中,若EAB>0,说明A、B两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反之则说明A、B两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

7.影响劳动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劳动的市场需求弹性的因素可以通过马歇尔——希克斯引致需求原理来说明。

该原理首先由马歇尔得出,后经希克斯进一步提练。

该原理分析了在某一特定产业中有可能产生富有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因素,尤其是:

①对产出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富有弹性;②要素替代性越大,劳动需求曲线越富有弹性;③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④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曲线就越富有弹性。

7.借助图形,说明如何根据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分析推导出长期的劳动需求曲线。

从长期来看,当工资发生变化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长期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先考虑企业生产Q1单位的产出。

假定:

在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成本的生产水平的意义上,这一产出是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

利润最大化企业将在可能的最低成本上生产这一产出水平,因此,它会使用边际产品的比率等于投入价格的比率的劳动力与资本的组合。

工资起初为W1,该企业投入的最优组合如下图1所示,选择10单位的资本和L1单位劳动的组合,来生产Q1单位的产出。

请注意,与生产这一产出水平相联系的成本费用为C单位。

假设市场工资下降到W2,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可以得出简单推断,减少工资会使等成本线外移,以表示可雇用更多的劳动,并且企业要素的最佳组合会从点E移动到点F。

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一般不会在工资发生变化时还想使得成本费用保持不变。

其结果是,新的等成本线不必与旧的等成本线一样,从纵轴的同一点画出来。

然而我们知道,利润最大化企业将会有效地生产Q2个单位的产出,这一产出将会通过使用劳动力与资本的成本最小化组合而生产出来。

因此,投入的最优组合,是由更高的等产量线上的那一点所给定的,在此点上,等产量线与一条新的等成本线相切,而这条等成本线具有与比初始性的等成本线更加扁平。

因此,解决方案如图2中的点F所示。

如图2所示,当工资下降时,该企业总是会雇用更多的工作者。

图2中的点F还意味着,该企业将会使用更多的资本。

但现实情况不一定总是如此。

简而言之,工资削减不是提高就是减少了资本需求的数量。

劳动力的长期需求曲线给出了企业在特定工资水平上的雇用数量,并且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8.劳动力派生需求定理对解决经济中的失业问题有何启示

(1)鼓励多发展产品需求弹性小的产业

(2)限制资本对劳动的过分替代

(3)限制生产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

(4)支持鼓励我多以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9.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就业有何影响

从短期看,发展高新产业,可能会增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不利于劳动就业;但从长期看,发展高新产业,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进上步促进生产规模扩大,这又可能加大对劳动的需求。

三、案例分析:

服务业难以招到合适员工的原因及对策。

主要原因:

(1)工作时间长

(2)工资报酬欠低

(3)劳动强度大

(4)没有地位

(5)不能提升劳动技能

(6)没有好的职业前途

对策:

(1)提高基础工资,实行计件工制

(2)内部竞赛

(3)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4)适当拉开收放水平差异

(5)季或年奖金激励

第三章劳动需求的进一步分析

二、思考题

1.举例说明要素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需求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需求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如果生产要素之间是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增加某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就可以减少对另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

熟练工工资下降了,就会减少对非熟练工的需求。

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如果多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是互补的,就说明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两个要素必须同时使用,离开了任何一方,企业都不可能生产出产品。

比如出租车运营证价格下降了,就会增加对出租车的需求,驾驶员需求量就要增加。

2.如何理解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使用均衡

如果雇员人数和工作时间存在边际生产率差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不再会把二者看成是同质的,这将影响到两种要素的需求水平。

为了区分开生产率差异与准固定劳动成本的影响,我们假定每小时劳动使用者成本不变,将生产函数中的雇员人数与工作小时区分开来,生产函数可写为Y=F(K,L,H)。

企业利润最大的必要条件是:

在上式中,MRP表示边际收益产品,下标H和L分别表示工作小时和雇员人数;WH和WL分别表示小时工资和单位人员工资。

企业要将雇员人数和工作小时调整到这样一种水平,使它们的增量对总收益的边际贡献等于其边际成本。

如果企业发现在正常工时处工时生产超过雇员生产率,那么,它就会增加雇员的工作时间并减少雇员人数。

这会降低工时生产率对雇员生产率的比率,因而实际上它是引起两方面趋向均衡点的运动。

如果工资也随工作小时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单位工时成本也会以更大比例增加,因为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加班补贴。

简单地说,假定WH=1,WL=1。

若MRPH>MRPL,则厂商会延长劳动时间而减少雇用人数。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劳动时间延长,MRPH下降;同时雇用人数减少,MRPL会上升,最终趋向均衡。

劳动时间的延长会使时间工资提高,从而也会制约厂商劳动时间的延长举措。

3.全日制劳动需求与非全日制劳动需求有何不同非全日制劳动需求的意义何在

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比较表

序号

区别

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

1

工作时间不同

一般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且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40小时

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且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

2

合同形式要求不同

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劳动者可以主张双倍工资

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