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6838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15导学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开发区实验中学刘镇王丽娜王春辞夏晓燕贾桂梅王启军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感受、领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学法提示: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三个事例,想想这几个事例中的“?

”是什么?

“!

”是什么?

从“?

”到“!

”的过程又是什么?

划出关键语句,并做批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

同学们,认识这些科学家吗?

选择一个简单介绍一下。

本文也介绍了几位科学家的具体事件。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板书),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些也是从事实中得出道理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请看老师板书。

(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

学生发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是什么?

下面哪个是正确理解呢?

(1)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3)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的。

三、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一)、我会拼写词语

dànshēngxǐzǎoxuánwōhuāpǔnìshízhēn

()()()()( )

(二)、根据词语写意思 

(1)、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

(2)、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3)、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

(4)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

四、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五、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六、朗读全文,和同位说一下文章写了几个事例,并给每个事例起一个小标题,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

[学法提示]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三个事例,想想这几个事例中的“?

”是什么?

“!

”是什么?

从“?

”到“!

”的过程又是什么?

划出关键语句,并做批注。

一、  完成表格:

1、

 

人物

产生的疑问(?

发现的真理(!

 

 

 

 

 

 

 

 

 

 

 

 

2、引读:

正因为谢皮罗教授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波义耳善于____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这位奥地利医生善于___________。

3、出示课件:

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填一填:

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有所(),有所(),有所()。

③想一想:

这四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

为什么?

④找一找:

文章所选三个事例中,他们的成功源于什么呢?

能不能从课文中找词语来说说?

(师随机板书)

4、我还知道有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真理”的具体事例、

、。

5、说说你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

 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具体的事例去证实,最后重申观点,做出总结。

三、拓展阅读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

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篇文章作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 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课后达标测试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xǐ   zǎo      dàn shēnɡ    zhù  mínɡyán  jiū  (        )    (         )  (         )  (         )

 yǎn  jīnɡ      tàn   suǒ       shí   ruǐ       shén  mì 

(        )    (         )    (         )   (         )

 lǐng  yù       mǐn  ruì         líng  gǎn       xuán  wō

  (        )    (         )    (         )   (         )

 二、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澡(     ) 玫(     ) 域(     ) 诞(     )    疑(     ) 

 燥(     )攻(     )  或(     )  延(     )    凝(     ) 惯(     )观(     )  圃(     )  旋(     )   慎(     ) 贯(     )砚(     )  葡(     )  漩(     )   镇(     ) 三、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

  改为陈述句: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

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四、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      普遍

  1.洗澡是一件非常(   )的事情。

  2.这是一种非常(   )的现象。

  兴趣      趣味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   )

  4.这是一道(   )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著名      出名

  5.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   )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的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一场选秀活动,使它(   )了。

  欣赏      鉴赏 

  7.聚会后,全班同学约好了一起到西湖边(   )绝美的景色。

  8.现在的很多节目都在帮人们(   )一些民间收藏的稀世珍宝。

  五、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

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              ;在赤道,则           。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

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

由此可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文章有删改)

1、本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2分)

2、第③段画线句中的“?

”指            ,“!

”指             。

(2分)

3、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语句。

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他断言:

“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                 ;在赤道,则____________”(2分)

4、文章第⑤段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