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001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docx

环境管理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分析乡村和城市起源的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4.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

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

例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牵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现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经衰落,甚至早已灭亡。

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在讲述该内容时主要联系书本将基本内容跟学生陈述清楚,之后引用一些案例,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开放性研究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高流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这届高一学生虽然很好学,但基础很差,尤其是地理,在初中几乎就等于没学过。

对于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应抓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尽量贴近课本、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想去学好地理学科,为他们以后的选科作准备。

★教学媒体设施阐述

高流中学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我校走在新沂电化教学的前列。

每个办公室配备电脑,通过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在任何一个多媒体教室都能调用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样的。

如南方地区房屋多尖顶,西北地区房屋多为平顶;某些地区为方形房屋为主,而某些地方却拥有大量圆形的房屋。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新课讲授

6.l聚落的形成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吗?

学校的教室呢?

新沂市有近100万人,而上海市则超过1000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聚落图片。

【投影—聚落图片欣赏】一组聚落图片

·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学生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一般都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

【过渡】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二、乡村的形成

1乡村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述】

·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

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

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乡村聚落。

此时已经由迁移农业过渡到定居农业。

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逐渐在某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

人类出现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定居

【投影—乡村聚落图片欣赏】

2.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状的村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过渡】在定居的过程中,各种村落相继形成,各个地区村落的形态各异。

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你是否会注意到某些村落的形态呢?

【学生活动2――探究式讨论学习】各组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展开分析讨论,说说对案例中聚落形成的看法(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村落?

小组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讨论材料一:

图6.2和6.3及书本相关文字。

讨论题

(1)观察两图的村落有什么不同,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

带状

讨论材料二:

浙江省楠溪江中游大多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说明:

分发给学生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投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讨论题

(1)该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布局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2)该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布局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文字资料)枫林,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得名。

地处楠溪江中游东岸,距县城40公里,文人辈出,文化发达,素称东瓯名镇。

村落原为柯、苏、赖、木等氏所居,北宋崇宁五年(1106),徐氏八世祖公仪从屿北入赘柯门。

不久柯氏遭火灾,家道中落,而徐始祖考妣尚祖德,广积产业,在此地逐渐繁衍,遂独为徐姓所居,至清已有炊烟千余户,丁壮数千人。

枫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风水学说,村落布局属“新月带星”格,民居根据自然地形,呈新月状而建,村落内古井、池塘星罗棋布,达60处之多,是谓“星”。

这样的选址和布局,使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夏季季风循河谷北上。

“腰带水”使村子位于弯弯曲曲河流的沉积而避开冲涮岸,解决了村落的防洪问题。

背山面水是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

村落或城镇在山与水的环抱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风水说中认为“有生气”的地方。

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是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分理想的。

村落建筑平面呈新月形,在村落北侧,金钩形的狮溪在村东头被引入“魁星塘”后,分三条平行水圳由东而贯穿全村。

街道有三,均为东西走向。

巷道有十,均为南北走向。

一条鹅卵石砌成的城墙绕住宅一周,设12处城墙门为出入口,形成一个宗族自然村落。

村内设水塘7处,分布在村中和村南二条水圳上,浦亭街坎下设7眼小水塘,成一字形排列。

现村落保存着数量可观的明清及民国建筑,占现有民居建筑总面积的50%。

建筑种类有民居、宗祠、殿宇、亭、纪念性建筑、古桥、古井等。

单体建筑平面有一字形、H形、口字型、日字型等式,有明显的中轴。

这些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密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000年列为浙江省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参观了浙江省楠溪江的古村落,你的感受如何?

你心目中的理想村落是什么样的?

【过渡】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

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会形成什么?

三、城市的起源

1.城市起源的条件

【教师讲述】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市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城市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一般为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

(1)对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城市出现的物质基础,理解的关键是剩余产品;

(2)对于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理解的关键是商品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城市才随之产生。

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使一些人得以从事工商、军事、文化、政治等活动,而这些非农活动是城市显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标志。

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例如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纬度临近大河沿岸地带。

现代考古学发现,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处于这样的环境中。

但遗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图片上、书本上去欣赏了。

【学生活动3――分组比较讨论】

正面材料: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商丘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中断。

古城商丘是我国商朝的都城,其历史悠久,虽然是座古城,但由于发展得当,商丘凭着自己与“商”的不解之缘,依托黄金枢纽的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现代化商贸城。

反面材料:

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我国新疆的楼兰地区)今天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学生根据讨论材料分析思考问题)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曾经使大多数古代城市文明沦于衰亡。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

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恩格斯告诉我们,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文明。

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

再古老的文明,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终究有一天会走向衰落,进而灭亡。

面对这么多的事例,我们应该有所触动。

【总结】乡村也好,城市也好,它们都是聚落,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聚落,聚落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家园会更美好!

四、随堂集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