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396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x

历史高三复习综合题讲案7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专题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过多少次侵略战争?

共有六次

1鸦片战争;

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清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

国外;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大门

⑶结果:

清政府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⑷影响;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③抵抗外来侵略的新思想萌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①19世纪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愿望;②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改条约。

⑵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⑶结果:

清政府战败,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⑷影响;①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②侵略者的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3中法战争(略)

4甲午中日战争

⑴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困难重重,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主的大陆政策;②美国希望日本成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的;③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④德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⑤俄国虽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干涉政策。

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⑵结果:

清政府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⑶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5八国联军侵华;

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①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狂厥,欺压百姓。

而官府总是“袒教抑民,民冤难伸,积怨成仇”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③1898年山东民众掀起反洋教斗争,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义和团运动开始了。

⑵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为了保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企图用武力瓜分中国。

⑶结果:

清政府战败,清政府被迫同十个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⑴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

①日本垂涎中国领土,想要夺取中国的满洲;②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想要转嫁经济危造成的破坏;③国民党正对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日本觉得有机可乘;

⑵结果:

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⑶影响;①抗战胜利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内容有:

①赔款2100万银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⑵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3年签订,英国又从中取得:

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⑶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签订,①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除割地、赔款以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②如取得兵船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③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⑷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冬签订,①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的一切特权;②增加了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建坟地;③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⑸《上海租地章程》1844年公布:

规定洋泾浜以北(今上海延安东路)、李家庄以南(今上海北京东路)准租与英国人。

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变相攫取的最早的租界。

⑹《中俄爱珲条约》1858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

割去我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⑺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因是分别与四国签订,实际上是四个条约)。

内容有;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淡水、汉口、南京、镇江、九江、台南、琼州、烟台、汕头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赔款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

赔款英商损失费200万两白银。

⑻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因是分别与三国签订,实际上是三个条约)。

内容有;①《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华工出国;⑤赔款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⑥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⑼《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冬签订,割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⑽《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签订,以后还有五个勘界议定书,割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⑾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

内容有:

①割辽东半岛(在俄、法、德干涉下,中国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②赔款日军费用2亿两白银(外加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实际为2亿3千万两);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⑿《辛丑条约》,清政府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十一国签订,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共9亿8千万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没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⒀“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除了第五条容日后再议外,其余全部接受。

主要内容有;①要求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②要求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③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④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和割让他国;⑤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

⒁“何梅协定”1935年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和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主要内容有;①中国军队撤出河北省境;②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蒋介石与美国签订。

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被人们称为“新二十一条”。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掠夺权益分类

1勒索赔款

⑴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⑵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赔款600万两白银。

⑶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⑷中日《马关条约》赔款日军费用2亿两白银(外加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实际赔款2亿3千万两)

⑸《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

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共9亿8千万两。

2割占中国领土

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⑵中俄《瑗珲条约》割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⑶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⑷中俄《北京条约》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⑸《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⑹《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中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⑺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在俄、法、德干涉下,中国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3开埠通商

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⑵《天津条约》增开放牛庄(后改为营口)、淡水、汉口、南京、镇江、九江、台湾、琼州、烟台、汕头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⑶《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⑷《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各种特权

⑴《南京条约》附件,即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取得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⑵《望厦条约》,美国取得①兵船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②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②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⑶《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⑷《天津条约》规定,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③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

⑸《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为方面的特权。

5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⑴商品输出:

①偷运鸦片:

②强开商埠,倾销商品;③控制中国海关,压低税率;④夺取沿海和内河航运权;⑤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⑵资本输出:

①政治借款,②在中国开设银行,③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兴办工厂。

⑶日本对沦陷区的工矿业、土地、农产品、劳动力和资财的掠夺。

⑷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形成独占地位。

6宗教等文化侵略

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⑵《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⑶《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到内地自由传教。

⑷列强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为侵略者培养信徒。

⑸日本在沦陷区建立殖民教育体制,推行同化教育。

7列强对华进行政治侵略

⑴镇压革命、屠杀中国人民

镇压革命: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镇压义和团运动;③破坏辛亥革命,帮助袁世恺窃取了革命果实;④阻挠国民革命军北伐,支持反革命政变。

屠杀中国人民:

①甲午中日战争时,旅顺大屠杀;②八国联军侵华,在北京无恶不作,屠杀无辜;③1925年制造五卅惨案;④北伐中,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⑤侵华战争中日本制造的济南惨案、南京大屠杀。

⑵干涉中国内政、扶植代理人

①控制清政府;②扶植袁世恺;③操纵各派军阀混战;④扶植蒋介石;⑤建立伪满洲国;⑥建立南京汪伪政权;⑦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四中日交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当今中日关系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就有友好的交往,当然在历史上日本曾数次对我国以及邻国的朝鲜发动战争,时至今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到今年九月三十日已经三十五年了,但不愉快的事情经常发生,现就中日关系进行专题讲解,希望同学们将以往学过的课程与本讲解结合,将这个问题弄清。

同时请大家注意,凡今年高考不涉及的内容一般不讲,有的只点到为止。

日本与我国的交往很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

日本向中国学习,但日本早期的侵略野心已暴露阶段——从西汉到明清。

二:

日本向西方学习,国势强大以后,与西方列强共同侵略中国时期到扩大在华势力——19世纪七十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三:

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1937年至1945年。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中日关系。

1:

日本向中国学习,但日本早期的侵略野心已暴露阶段——从西汉到明清。

⑴:

西汉时,日本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着来往,到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中国,汉光武帝赐给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此时传到了日本。

二十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秦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大,不少移民到日本。

⑵:

隋朝时,日本几次遣使到中国,隋炀帝也派使臣到日本。

从唐太宗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多达十多次,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此时对中日交往做出贡献的日本人有吉备真备,中国的有高僧鉴真。

⑶: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后倭患严重。

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

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重大胜利。

后来他又进入福建、广东,与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

1565年东南倭寇基本肃清。

⑷:

日本在明朝时曾侵略朝鲜,并企图以朝鲜为跳板来侵略中国。

明朝派兵援朝。

击退了日本的侵略。

(学习这一问题时要注意,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不能把它做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来看,因为倭寇不是日本哪一届政府的行为,而是武士、商人和海盗的作为。

它是中日关系史上一个插曲。

很容易让同学们模糊。

2:

日本向西方学习,国势强大以后,与西方列强共同侵略中国到扩大在华势力、企图独占中国——19世纪七十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⑴:

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落后了,日本也进入到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也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震动了日本,他们不再学习中国,他们中的有识之士与新兴地主阶级,中下级武士联合起来,于1868年推翻了幕府的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

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大力向西方学习。

使日本很快走上了资本方义发展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了亚洲的强国,

⑵:

1874年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我国领土台湾。

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条》向日本赔款白银五十万两,日本才从台湾撤军。

这件事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⑶: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战争期间在旅顺大肆屠杀无辜的和平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895年利用战争的胜利,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中国割走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勒索白银共二亿三千万两。

还开放中国内地四城市为商埠以及在中国投资办厂。

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大大加深了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加深了。

⑷: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时,日本将福建省划分为势力范围。

与其它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⑸: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烧杀抢夺,无恶不做。

之后与西方十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⑹:

武昌起义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出售武器合同,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

⑺:

1904年——1905年,为了争夺中国东北,日本与俄国发生了日俄战争,结果俄国战败,在美国的斡旋下,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同意将中国东北南部的旅顺、大连租借权和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及其支线的权利转达让给日本,日本得到了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

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侵占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山东问题由此产生。

并趁欧洲列强无力东顾,大力扩展在中国的势力。

⑼:

1915年又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妄图独占中国。

之后又支持军阀段祺瑞、张作霖,争夺在中国的利益。

阻止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与其它帝国主义一起扬言要干涉中国革命。

⑽:

1919年初,战胜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巴黎开会议,会上由英法美操纵,将德国原在山东的利益转交给日本,由于中国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⑾:

1921年底——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经过坚持斗争,在有关国家的干预下,中国同日本在会外订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但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山东问才得以解决。

⑿1931年9月,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时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并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1:

1932年为了扩大侵略,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⒀;1935年又策动华北事变,梦想把山东、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五省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复习这一阶段要注意从十九世界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协议共有两次,是哪两次?

(一次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时,一次是华盛顿会议以后)都是被日本打破的,怎样打破的?

要弄清楚。

这一段高考出材料解析题和大问答题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3:

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1937年至1945年。

⑴: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七七芦沟桥事变。

在长达八年的侵略战争中,日军到处残杀无辜的和平居民,如南京大屠杀等。

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

⑵:

1937年8月13日,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以动了八一三事变。

⑶:

日军所到之处,进行野蛮经济掠夺,对工矿、交通运输、金融业、劳动力、农业等等方面都进行掠夺。

⑷:

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加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目的在于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教科书则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日语被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准悬挂中国地图,不准使用

“中华”字样,企图以此来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愚民同化政策。

⑸:

1945年8月,经八年艰苦抗战,日本投降。

根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精神,和1945年7—8月间波茨坦会议期间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全部归还,台湾在被日军割占了五十年以后,于1945年10月25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是在讲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务必注意什么问题?

对,就是钓鱼岛、赤尾屿问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中日关系。

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出于自已的目的单独占领了日本。

随着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受美国控制下的日本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

在此期间,由于美国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以及日本当时发展经济方面的独特条件,使其经济飞速发展,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但日本此时追随美国,没有与中国建交。

中日处于敌对状态。

⑵: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9月30日,签订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中日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

⑶:

中日两国虽然建交了,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从来就没有认真反省。

日本从来就没有在正式场合就发动侵略战争问题向中国和所有被它侵略的国家谢罪,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军国主义思想再次抬头,要人经常发表粉饰侵略战争的言论,政府官员几乎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右冀势力一次又一次地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主义旧梦。

⑷: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日本国内反华势力活跃,他们呼吁政府减少对华贷款,扶植中国周边的国家如印度,对中国实行“软遏制”,夸大来自中国的威胁。

在军事方面与美国人联合搞所谓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并把我国台湾也纳入其体系之内。

在经济方面。

为了阻止我国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处处加大力度与我国竟争。

比如,中国与俄罗斯本来已达成协议,购买俄罗斯西伯力亚秋明油田的石油,但日本游说俄罗斯,用高价将其买走。

并在中日贸易中,经常无故制造磨擦,挑起贸易争端。

复习这一段要弄清楚,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根源是什么?

五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主要活动

⑴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末能付诸实践。

⑵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并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进行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2鸦片战争时的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

相同点:

①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抵抗派产生于鸦片战争其间和之后,洋务运动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都是遭到外国侵略,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

②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都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实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都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来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统治。

④最后都会以失败告终,都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不同点:

①从身份和地位来看,抵抗派主要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知识分子,只有少数官员;洋务派一般是拥有实权的大官;

②从目的来看,抵抗派学习西方的目的主要是“制夷”;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也有抵御外侮的企图。

③洋务派比鸦片战争时的抵抗派认识要深,所办洋务比抵抗派设想要广,不但创办了军事工业,还创办了民用工业。

④洋务派为了办好军事和民用工业,还创办了新式校,以培养翻译、军事、科技方面的人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的以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的新式学校。

并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这是抵抗派所想不到的。

⑤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抵抗派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进行过实践,而洋务派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

⑥影响也不同,抵抗派的思想促使人们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影响不是很大,而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六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满清王朝采取了哪些近代化的措施?

其内容如何?

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没有成功?

这些近代化的措施有哪些相同点?

满清王朝采取了三次近代化的措施,即洋务运动、戊戍变法和清末新政

⑴洋务运动;内容有;①前期以“自强”为名,举办一些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族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重要舰船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为了适应洋务运动需要,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作用;①洋务派引进了一批技术,培养了一批人员和技术工人,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⑵戊戍变法内容;①政治方面: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②经济方面:

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

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裁撒驿站,设立邮政局。

③军事方面:

裁撒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添设海军.

④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