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794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docx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20页文档资料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第一章电视画面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电视画面在传播信息方面较之其他媒体具有优势:

1、直观性2、综合性3、同时性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

1、前期制作阶段包括:

节目的选题设计、剧本创作、计划准备(摄录方式、拍摄场地、制作经费、拍摄技术准备、美工)。

2、制作阶段即具体拍摄。

3、后期制作包括:

磁带审看、粗(初)编、(精)编辑。

三、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三主体:

记者

摄像

后期

四、电视新闻的构成要素(电视新闻语言):

画面

音响(背景声、同期声、解说词)

字幕

五、电视画面概述

1、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项技术工种,那么其“产品”就是电视画面;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种艺术创作,毫无疑问,其“作品”还是电视画面。

2、电视画面是一切电视节目的“原材料”。

3、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

六、电视画面

1、定义:

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示的图象。

从电视的意义上说,画面是利用电视设备的扫描成像电路产生的一帧画格。

从视觉暂留的原理看,这是一帧相对静止的图像,是一个“画面”。

2、涵义:

但这个画面,与绘画、照相意义上的画面,有着本质的差异:

绘画、照相画面,是现实生活典型瞬间的凝固,是个稳定的空间完形,其画面内涵是静止不变的;电视画面,它是“动作时间”分解后的暂停,画面语言用这种暂停画格开始陈述的第一步,在每秒钟的25帧(幅)上成像,然后,这一个个在空间上展开的画格向前推移,画面的连续运动,让时间的“点”随空间的出现得到了延续,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

七、电视画面的特性:

1、自义性和联系性

电视画面的自义性:

每一个画面都表达一定的意义,传播一定的信息。

电视画面的联系性:

画面之间的组合、变化会产生大于画面简单相加的整体意义。

2、

平面造型

利用人眼视觉经验创造纵深、立体。

利用运动物体显现纵深、立体。

利用摄象机运动突破平面局限。

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表现具象

表现运动

运动表现

3、框架结构

(1)通过框架结构对被摄景物作不同的截取。

(2)框架构成了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

(3)框架为电视画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底。

(4)框架为画面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提供参照

4、时间特性

(1)单向性。

(2)连续性。

(3)同时性(可直播)。

八、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

1、电视画面是结构电视节目的基础元素,是电视节目实现传播的主体符号。

2、构成要素:

电视画面似一个内容丰富的容器,它容纳了构成电视有效传播画面的六大基本元素,除了屏幕上显现出来的诸多可视性语言符号(画内文字和编辑添加文字)和非语言符号外,还有可听性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诸如对白、播讲、唱词、音乐等)。

3、物态形象的多元性:

电视画面除了形象素材,也就是图像外,还应该包括摄影照片、图画、电子特技画面、屏幕文字等。

4、电视画面与眼睛

(1)电视画面:

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示的图象。

(2)电视画面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与我们的眼睛、思维有很大的联系。

5、随意观看无画面

(1)观看=感觉+选择+理解

(2)随意观看无画面

6、观看

感觉+选择+理解

感觉+选择+理解=观看(赫荷黎)

7、要坚持“挑、等、抢”技法,提高电视从业人员对画面细节的捕获能力。

“挑”是指电视从业人员通过深入生活,在拍摄现场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将那些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最能阐明事理且又适合拍摄的素材挑选出来。

“等”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以坚韧的作风等候拍摄时机的到来。

“抢”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以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力量和纯熟的拍摄技巧,不失时机地抓取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与细节。

九、电视画面与电视镜头

1、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又称电视镜头。

电视镜头:

是摄象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

电视画面:

是从电影画面借用来的。

画面这个词,本是绘画艺术用语,一幅画称一个画面。

因为电影最初是无声片,它和绘画有许多相近之处。

电影画面的定义是:

“一段连续放映的影片中的形象,看来是由一台摄影机不间断的一次拍摄下来的,无论这段多么长都叫做一个镜头”(即画面)(《电影观念》)。

第二章摄像机

一、摄像机与人眼的异同

1、摄像机是把光学图像转化为电子信号的一种设备。

2、如果把电视系统比作一个人的话,摄像机就相当于人的眼睛。

二、摄像机不如人眼的地方:

调节能力、辨别能力、时间放大效应、边框局限

调节能力:

人眼可自动调节光线,但摄像机却不能。

只能在光线均匀的场合中工作。

辨别能力:

细节丢失。

在镜头中,若在暗处的东西不动,观众是不会知道的,所以在镜头中暗处的东西较模糊;

观点:

电视因其画面少,应尽量少用全景,否则会既分散注意力又浪费镜头。

而用全景拍东西时要尽量拍引人注目的事物;

时间放大效应:

心理时间比物理时间显得长。

观点:

屏幕是对时间的放大,所以在使用画面时要尽量节约,给观众提供可看的东西。

边框局限:

在不平的路面,因摄像机通过固定的框框去拍景物,所以镜头显得很不稳,不断晃动。

观点:

摄像机会夸大晃动;但人眼不会这样,因人行走有一个平行器官。

而摄像机因景深有限,所以视角越小,晃动便越明显。

其中特写视角小,晃动便大,广角视角大,晃动便少观点:

判断画面质量的标准:

主要看其水平线和垂直线是否一致(即水平线一定要平,垂直县一定要直)。

三、摄像机比人眼优越之处

1、多距离,选择性强

⏹不同景别。

2、集合作用

⏹能把不同场合的画面归在一起,表现同一主题。

3、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定格,倒退,快慢动作。

4、工作范围广

四、摄像机的类别:

广播级、专业级(广播级)、业务级、民用机

五、几项主要的工作性能:

信噪比、工作亮度级、分解力

1、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

信噪比是视频信号电平和噪声电平之比。

所有电子设备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

视频噪声表现在图象上,就是均匀布满了的“雪花”式的麻点。

摄像机信噪比越高,图象越干净。

2、工作亮度级

⏹所有摄像机都有一个基本工作亮度级来保证它的正常工作。

⏹信噪比越高,摄像机就能工作在越低的亮度级上。

⏹灵敏度越高,最小物体照度越低,表示摄像机越好。

3、分解力

⏹分解力相当于清晰度。

用画面上可分辨的电视线数来表示。

⏹分解力分为水平分解力和垂直分解力,通常指标上给出的都是在画面中心的水平分解力的数值。

⏹画面边缘的分解力要比中心低些。

六、摄像机的基本部件

1、镜头系统:

镜头、光圈、聚集、附加镜

2、主机:

摄像头、视频信号处理单元、同步信号发生器、编码器、其他

3、寻像器:

为一个微型监视器,作用是用来取景。

⏹上面还可以显示系列文字、数字、符号等说明字符,用以指示摄像机的状态。

4、电源

5、传声器

6、录制单元

7、按钮与开关:

电源、功能转换、录制、推拉键、放像系统、增益、滤光片、黑白平衡七、附件:

摄像过程中除了摄像机的主体功能外,诸多附件的辅助功能也不可小视,它们是保证影像构成趋于完美的重要工具。

⏹主要有:

灯具,通讯系统,传声器;支撑系统等。

1、三脚架

作用:

稳定机器,保证图像质量。

类别:

简单、复杂

2、反光板

作用:

提高图像质量。

类别:

柔性反光与镜面反光。

第三章摄像机的使用

一、摄前准备:

电源、话筒、电缆、三脚架、照明设备

二、调整

1、预热:

有条件的情况下,对节目质量要求又比较高时,可以在整机接通电源后,经几分钟后再作调整。

因为电源接通后,机内温度逐渐上升,可能会使某些元器件参数有微小漂移。

几分钟后,温度基本稳定。

以电池作为拍摄电源时,或要求还是太高时,也可不进行整机预热。

2、选择滤光镜:

•根据具体的照明情况,选择相应的滤光片。

•室内灯光为3200K。

•自然光为5600K

3、调整白平衡

(1)什么情况下要进行白平衡调整:

在拍摄中,如果拍摄现场的照度发生变化或拍摄现场转移,都必须重新调整白平衡,每次拍摄前,都应确认白平衡已调整好。

自动白平衡使用方便、简单,但调整范围有限,在以下情况下,自动白平衡调整不能提供正确的白平衡,最好使用手动白平衡调整:

(2)白平衡调整实例:

•被摄景物或摄像机处于阴影中;

•使用氖灯、水银灯等特别明亮的光源时;

•照度不足时;

•景物有强烈的彩色照明时,如日出、日落、蓝天、雪地等;

•拍大特定镜头;

•进行微距拍摄时。

4、调整黑平衡:

通常黑平衡的调整会影响白平衡的状态,所以调整完黑平衡后应现再调一次白平衡。

即:

白平衡-黑平衡-白平衡。

5、增益

•一般情况置于0dB处。

•当光照不足时,置于6dB或9dB处。

•特殊情况,置于18dB处,噪声点明显。

三、摄像的基本原则:

平;稳;清;准;匀;避免滥用运动镜头;多录5秒钟;录前演练。

1、平—画面保持水平,不倾斜

2、稳-画面保持稳定,不抖动

3、清-画面保持清晰,不模糊

4、准-取景、调焦、曝光准确

5、匀-拍摄运动速度均匀

6、避免“拉风箱”、“刷墙”式的摄像机运动

7、多录5秒钟

8、录前演练

四、拍摄:

电视画面拍摄可分为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

(拍摄应从固定拍摄开始着手)

1、固定拍摄定义:

•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是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

机位不动,则摄像机无移、跟、升、降等运动;光轴不动,则摄像机无摇摄;焦距不动,则摄像机无推、拉运动。

•固定画面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

2、功能:

•A、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B、固定画面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

•C、固定画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

•D、利用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

•E、固定画面在造型上有绘画和图片效果,与运动画面相比,更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F、固定画面由于其稳定的视点和静止的框架等特点,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

•G、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特别是较少运动摄像所带来的指向性。

•H、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有差异。

•运动画面有一种“近”的感觉,即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时间感;而固定画面则易于表现出“远”的感觉,如时间上的过去感、历史感和往事感。

3、局限:

•A、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B、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C、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D、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E、固定画面由于单一画面的框架限制,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4、拍摄要求:

A、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B、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C、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D、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E、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

5、摄像稳定器械:

三脚架、独脚架、导轨、各类托架。

五、运动的拍摄:

1、运动镜头的组成:

起幅→运动过程→落幅。

起幅:

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

要求:

讲究构图,要有适当长度。

运动过程:

也就是移动过程中的画面。

要求:

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突然。

落幅:

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要求:

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要准确。

2、摇镜头的主要作用:

•A、表现画面以外的场景或事物;

•B、表明两个位置之间的关系;

•C、用较近的视距表现数量较多或形体太高或太长的物体;

•D、追随某一物体的运动;

•E、表现某物体的另一面;

•F、缓慢的摇镜头能造成拉长时间和扩大空间的效果;

•G、调整构图。

3、摇镜头拍摄的要求:

•A、以主体的运动为依据。

摇镜头必须按照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和节奏的要求,保持镜头外部摇动和画面内部主体运动的一致性,并在镜头衔接中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B、摇速要均匀。

•C、摇速要适中。

•D、起幅落幅准确。

5、推拉镜头的作用:

A、改变视野;

B、追随某一物体的运动;

C、可以给出各种景别的镜头;

D、强调戏剧效果;

E、调整构图。

6、推拉镜头的拍摄要求:

准确、敏捷、均匀。

(1)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框架后移,视点前移

景别由大变小,被摄主体由小变大,环境由大变小

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2)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框架向前运动,视点后移

景别有小变大,被摄主体由大变小,环境由小变大。

有退出感

7、变焦拍摄的要求:

•A、符合视觉习惯。

•B、焦点要保持清晰。

•C、变焦速度应以被摄体的运动速度为依据。

•D、以固定画面作为起幅和落幅。

8、移、跟镜头的主要作用:

•A、应用视野的变化;

•B、改变被摄体与背景间的关系;

•C、实现画面中的流动感;

•D、加强戏剧效果;

•E、调整构图。

9、综合运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摄像机的运动手法进行拍摄的方法。

作用:

•特别适合于活跃气氛,加快运动速度。

•几种运动形态结合,可以同时或先后拍摄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景物,可以形成完整的段落镜头,形成多构图、多景别、多层次的“镜头内部蒙太奇”。

10、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1)镜头运动应有目的:

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应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而定。

(2)应有意识地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

•(3)力求保持画面平稳:

避免画面大幅度的倾斜摆动,造成观众产生视觉感受上的不安和眩晕。

•(4)注意拍摄时焦点的变化,始终将被摄主体形象处理在景深范围内。

第四章轴线与大三角机位

一、轴线的概念:

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1、轴线类型

视线方向轴线:

是处于相对静止的人物视线方向构成的轴线。

运动轴线:

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其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

关系轴线:

两个人物头部之间的交流线构成的轴线。

2、越轴概念:

越轴是指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范围内设置机位,违反这一原则叫作越轴。

也就是越过轴线拍摄。

越轴的危害:

越轴后的画面,被摄对象与前面所摄画面中主体的位置或方向是不一致的,会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造成前后画面无法组接。

轴线总结:

轴线是一条假想的直线,架设机位时,不同的机位应处于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就是越轴拍摄,越轴拍摄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会给观众错觉,使观众分不清楚方向或位置关系。

二、大三角机位

1、大三角机位的规律:

(1)1号机位做为定位镜头在每种组合中都包含,而且位置也相同。

(2)每种组合中的三台机位都是处于A和B关系轴线的同侧,即应遵循轴线规律。

(3)每台摄像机都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位置的调整,也即大三角机位既固定又灵活。

大三角机位类型:

大三角内反拍机位:

机位方向基本相背,各拍一个人物,称为内反拍角度。

大三角外反拍机位:

机位拍摄方向基本相对,这两个角度称为外反拍角度。

大三角平行机位:

平行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机位各自拍摄一个人物。

第五章景别和角度

一、画面的构成因素:

1.外部构成因素

•框架的大小—景别

•拍摄的方向—正面、侧面、斜侧、背面

•拍摄的角度—平摄、仰摄、俯摄、顶摄

2.内部构成要素

•画面内部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的结构形式,表现为点、线、面、色彩等。

•可以归纳为:

主体、前景、背景、陪体、空白。

二、景别的认识:

景别的划分:

根据景物在画面中所表现的范围的大小,可粗略的分为:

全景、中景、近景

全景:

表现被摄物体的全貌

中景:

表现被摄物体的一部分

近景:

表现被摄物体的局部细节

景别的改变可通过拍摄距离,也可通过调节焦距。

远景注重对景物和事物的宏观表现,人物的表现降为次要位置。

常用来表现如:

荒芜的大漠、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雪域高原、壮丽的山河、蔚蓝的大海、城市景观、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等。

远景总结:

作用:

表现自然环境、介绍地理概况、创造气势、渲染气氛、抒发感情。

•画面特点:

有很强的空间透视感,画面大气,有较强的气势。

•构图技巧:

从大处着眼,注意利用延伸的线条、物体远小近大的变化、色调和影调的变化来

•创造空间感;

•要用侧光或侧逆光来形成空间的透视感。

全景介绍:

全景可分为人物全景、物体全景、景物全景

•特点:

既有较完全的环境描写,又有较完整的人物行动的描写。

因此全景镜头特别适合于用环境来烘托、渲染和描绘人物和主题。

•作用:

交代被摄体的全貌及其附近的环境。

•构图方法:

注意表现主体富有特征的线条和形状;

*注意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呼应关系;

*注意空间感的表达;

*注意画面的取舍。

远景和全景的比较:

•从特征上说,远景和全景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以环境为背景,完整表现人的行动。

而前者则是以环境和场景为主。

•全景和远景不同的是,全景中环境更多地作为人的行动背景而形成对比、隐喻和象征。

中景:

人物腰部以上的部分,用以表现人物的姿态动作、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呼应关系等。

•特点:

以人物为主,兼顾环境

近景:

表现被摄体的局部,人物胸部以上的活动。

在拍摄人物时着重表现人物的神情和内在气质。

物体则要注重质感的表现。

近景的优势还在于它可以近距离地表现事物富有意义的局部。

特写:

被摄体的局部充满整个画面。

•画面特点:

构图集中单一,内容简洁、表现力强。

•作用:

强调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感受,对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快速的视觉节奏。

以突出的强调人或物的局部细节见长。

•构图:

一定要抓住被摄体上最能表现内在本质的地方,并准确表现被摄体的质感、色彩、形态和内在变化。

三、拍摄方向

1、正面拍摄:

正面结构形式是指画面中被摄对象的视线或建筑物的朝向与镜头的视向平行且相对时拍摄出来的画面。

作用:

可以充分展示人物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优点:

•正面拍摄运动物体时,在两极镜头的配合下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效果。

使用短焦镜头正面拍摄运动物体,如迎面驶来的汽车、(向镜头)冲过来的动物体等。

由于几何透视的原因,运动物体会出现加速向观众冲过来的效果。

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的感觉。

•使用长焦距镜头产生的画面效果类似特技画面中的慢动作,具有浪漫、抒情的意味。

如果天气比较炎热,空气中的介质被蒸发,画面中就呈现一种飘忽不定的视觉效果,浪漫、抒情的意味就更加浓厚。

缺点:

•在表现人物时,被摄对象呆板且缺乏活跃因素。

人物各部分细节平均的展现在画面上,不利于强调和突出某一部分。

•在拍摄建筑物时,多出现平行线条、透视关系不明显,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也不利于空间感、立体感的表达。

•另外正面结构形式还不利于表现运动物体的动势和运动速度。

物体运动空间被压缩,是的物体伸展开来的优美线条难以展现。

2、侧面拍摄:

就人物的视线方向和具有方向性的物体而言,被摄对象的视线朝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时,通常称为侧面结构形式。

这种角度主要表现人或物体的某种动势。

特点:

•可以很好的展示人物侧面的横向线条和外部轮廓线,被摄体轮廓特点十分鲜明,是拍摄剪影的最佳结构形式。

•在人物中景或多人物画面中,适合表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并能很好地表现某些情节或细节。

缺点:

与正面构图形式相同,侧面结构。

形式同样不能表现画面纵深方向上的线条。

因此,不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

3、斜侧拍摄:

在由正面角度向侧面角度水平移动时会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角度。

这就是斜侧拍摄。

特点:

利于表达空间透视感和和物体立体感。

斜侧拍摄可以化平行线条为斜向线条,形成画面中物体大与小、远与近的对比,它充分利用了画面对角线的容量,使一些延伸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得足够长,扩充了空间。

表现运动时,不论是画面内部还是画面外部运动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背面拍摄:

所谓背面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人或动物来说的。

被摄对象背向镜头,人物或动物的背影轮廓线上升到造型的主要地位。

特点:

“含蓄”。

画面含而不露、有微妙、神秘的意味,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对画面积极的思考。

作用:

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况下难以表现的面部神情和心理状态。

制造悬念,增加影片的紧张气氛。

•用于影片结尾处,作为一种情绪性画面营造一种别离、远去、再见的效果。

•用做再现镜头。

---用替身的背面再现当事人。

•化解矛盾,掩盖缺陷时使用--如演员表演不到位。

5、平摄:

摄影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特点:

是一种叙事性角度,拍摄出来的画面自然平实,贴近生活,客观性强,是纪实性题材常用的拍摄角度。

分类:

平角度正面拍摄、平角度侧面拍摄、平角度斜侧拍摄、平角度背面拍摄。

6、仰摄:

摄影机镜头置于正常水平线之下,从低处向上拍摄被摄体。

特点:

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使画面中的被摄体产生某种优越感,喻示赞颂、胜利、高大、仰慕、庄重和稳定,仰摄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有时也用来表示邪恶势力的强大。

6、俯摄:

摄影机镜头高于正常水平线,从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

特点:

是一种情绪镜头,有轻视、压抑、低沉等情绪色彩。

作用:

•能够强调被摄体的所处的地理位置,使观众能充分了解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距离和地位。

•景物在画面上充分的分开,纵向线条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能很好的表现某种气势。

例如:

当人物处于某大面积空旷场景中,这种俯摄镜头往往给观众带来开阔、舒展的感觉。

7、顶摄:

摄影机镜头近似于垂直于地面、由上而下拍摄被摄体。

特点:

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所以这种拍摄角度给人以“新、奇、怪”的感觉。

作用:

在大场面的拍摄时主要用来展示物体在平台上的位置、数量、形状、外貌等特点。

展示地理位置和景物间的距离关系。

有时也可以表现窄小空间的拥挤和杂乱。

描绘景物的图案美。

第六章构图的方法

景框:

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分析工具。

构图:

指艺术家在一个空间中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