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911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docx

赋予学生课程的选择权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上海育才中学普通高中个性化课程设计的认识与体会

长沙教育学院张德军

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课程知识改革和重建强调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选择性原则主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种选择性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赋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这种选择实际上是适应学生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上的反映。

选择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选择,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

以往单一的课程结构只重视学生的统一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的养成。

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一种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课程。

我国以前的高中也设置过选修课,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必修课被人为赋予了极高的学科价值,而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的装饰。

新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充分发挥选修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新课程改革倡导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权利归还学校,在归还权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责任。

学校的自主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一是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特色,保证学生的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

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现阶段基本由必修课主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模块和纷纭复杂的课程组合,学生必须学会选课。

学校指导学生应掌握一些原则与技巧,例如,必修优先、注意均衡、符合个性、量力而行、学会调控、寻求帮助等等。

全面试行学分制,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划分若干个类,例如:

基础课程学科类,拓展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类、社会实践类(含社团活动、假期社会考察、社区服务)、才艺特长类等,根据每门课程和每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确定基本学分,并在以高中三年为基准的学生教学活动框架下,核定每类的基本学分。

同时,假如某类中的基本学分超过核定分值,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另一类的基本学分。

 进一步完善免修制度,为免修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刻意义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优化课程,而课程优化的唯一途径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就要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国外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有课程大纲,教师具有课程教材的自主权。

国家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

课程校本化的依据下雨教情,基于每个教师的个性和对课程标准、价值的理解,也基于学情,学生经验和个人认知的不同,还基于校情,学校的资源和条件不同。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张志勇《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2日第四版

上海育才中学课程多样化的依据

1、高度统一的现行高中课程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矛盾,学生心理、志趣和基础的不一样,带来学生个体化的差异,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具有丰富的、多样的和具有选择性的课程。

2、目前学校统排的课程组织方式与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矛盾。

内容统一、进度一致和方法第一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组织带来学生在学习上的乏力、消极和被动,使得学生自主能力和意识缺失。

高中教育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潜能得到适宜的发展,实现自主能动的成长。

学生之间的差异难以避免,而直面差异,促进基础不一、兴趣倾向各异之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始终需要坚持的核心价值之一。

3、当前高中课堂以讲,听为主的课程实施方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矛盾。

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要不一样的知识框架、学习经历和思维方法。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千校一面的校园,这是课程改革前不少普通高中学校的现状。

构建多层多向、多类别、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多层:

学习内容的多个水平层次

多向:

学习内容指向学生不同的发展旨趣

多类别:

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

模块: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将学科课程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相应部分,每一部分成为一个模块。

目前学校共形成各层次、各类别277个模块,涵盖了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全部内容。

 

以生命科学学科B层次第七模块为例:

 

2、创建基于学程的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

学程:

学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是一个与模块相对应的学习周期。

学程的设置:

每个学期是三个学程,高中阶段共18个学程。

学程与模块:

每个模块学习的时间都是一个学程,每个学程学生自主选择8个模块,所有模块每周的周课时数都相同,每门学科依据上海市课程方案确定的模块数不等。

由于每个模块所需的教学时间均相同且和学程匹配,就使得每一个学程内模块的组合有了多种可能,课程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使学生的自主选择成为可能。

学程的实施:

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实行跨年级走班教学。

这是一个倾向数理和工科方向发展的学生的课程规划

学生:

当个体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时,学生就具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自主选择和规划学习发生时,学生就必须学会自省、判断和调适;当学习和个人志趣紧密相联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责任和担当,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学程加模块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最适合“他”的课程,使学习因自主选择变得更有意义。

上海育才中学陈青云《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的设计与实践》

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的探索,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课程选择的灵活性、课程评价的个性化。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多样性

  新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其中,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由学科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荣誉课程、教养课程和专题教育组成。

以特色课程为例,我们开发了“身心修炼”、“人文研究”、“科学探索”、“国际理解”、“技能操作”五大校本课程群,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设置“学程”“模块”,提高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灵活性

  我们将每学期灵活划分成若干个学习阶段,整合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与反思等,这便构成了“学程”。

每学期分为三个学程,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重新整合在了18个学程中。

这样,原本分散在几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内容变得相对集中,因而更具适切性,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另外,我们还将每门学科课程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部分,即“模块”。

各模块又分为基础模块、整合模块与研修模块三个层次,以实现课程之于学生的针对性。

  3.完善学生评价,激励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

  一是实行学分制,以学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时间。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规定学生每学时、每学年各类课程学分的下限与限定拓展的课程内容,而课程的选择权则在学生手上。

二是完善免修制度,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投入到更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校荣誉课程由大学预备课程、学科竞赛课程和创新课程(与大学合作)组成,旨在为资优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三是建立育才中学才能认证制度,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和表现。

这在我校的成就积点制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学生修习各类课程后,即可根据自身平时表现和考试结果,获得一定的成就积点。

  4.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迎接学习的挑战

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选择的可能性、多样性、灵活性对学生自我意识、自主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作为事实上的“未完成的人”,学生的学习无疑将出现多种困难。

对此,我们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努力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迎接学习的挑战。

比如,依托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借助相关量表,对学生开展“学习多维分析测试”,为其形成学业方面比较全面的个体认知与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我们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努力深化对于自主、全面发展的理解;直面学生差异问题,我们眼中的学生已经由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由一个整齐划一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个各有所好、各有所长的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外部支持因素之一,学校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是学生自主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以课程改革凸显“三自”教育特色——上海育才中学上海市育才中学 陈青云

 

1、学程制度花头透

育才现在搞的学程制度对外宣传时肯定都讲的优点,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老师上课,选择喜欢的课程深入学习,3门只需合格考的科目少学点即为减负,应对即将变革的高考。

殊不知这只是学程制度的一方面。

在育才上课的老师们都知道,这个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拍脑袋想出来的理想化制度,其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名为减负,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如果走学程科目如果中间有间断学习,学生遗忘率很高,而后就有老师在间断学习的学程发巩固作业,这种做法甚至得到了陈青云的表扬,其实最后的结果是增负;其次,由于每个老师拿到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班级,所以要抓学生简直是不可能的,可能一个学程过去脸还没混熟就换一批学生了;最后学生在走班走教室的过程中浪费了许多时间,降低了效率。

当然,对于那些想要谈朋友的倒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觉得走班挺不错的,至少就我本人而言,多在路上走走比成天闷在一间教室里有趣得多。

至于巩固作业什么的,至少我到现在为止没有做到过那种东西。

而且虽然走班容易遗忘,但是要把知识点捡回来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

喔对了,因为可以自己调整选的课,所以就不要说什么要会考的学科走学程这么分散都忘光了什么的,这都是你自己可以选的,怨不得什么。

而且请你认清现实,育才的作业在市重点中已经够少了,想想那些每天要做到一两点的市重点,你还觉得育才负担重?

最后,至于你所谓的学程怎么怎么花头透这样的话,我只想对你说,正常人进育才之前基本上都是知道育才有学程制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要么就是你自己填志愿时了解工作没有做好。

既然选择了这里,就不要再一惊一乍地这么幼稚。

人啊,不要老是想着怨制度,就像社会上的各种愤青,活得不累?

你这样消极的心态人很容易出问题的。

现在担忧这些事情很正常,作为学校第一批走班制的实践者,刚入校还不知道有这件事。

自以为是得选了课,晕头转向的去找教室,先前也没有学长学姐的学习经验可以参考。

读到大二,和自己大学同学交流起来也觉得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很有趣。

可以在不同模块的同一门学科领略不同老师的讲课风采。

先说走班制遗忘率高,三顿饭并一顿不吃傻才怪,一个学期的东西几个星期学掉回过头来啥也没记得很正常。

高三总复习滚完一轮还会忘,更别说模块制的学习方法了。

建议做总结提纲,复习起来捡的快。

其次,老师没有什么找不到学生的机会的,晚自习有的是时间找到你然后课休来聊两句。

最后谈朋友。

高中没谈过恋爱枉费青春岁月,就这样了

不同年级不同老师,而且很多是电脑随机分配的。

老师都挺好的,但各有风格,每个人心中的好老师自然也不同。

要做的是尽快适应他们~

 

育才中学把每个学期分为三个学程,一个学程五周,也就是说从高一开始到高二末,两年内共12个学程。

除了高一的前两个学程是学校固定的课程,从第三个学程起,课程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固定课程里会让学生把所有课程体验一遍。

  每个学程除了语数外体育时间固定外,剩下有四个5节课的档次,可以供学生选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其中的一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来自主决定。

  每个科目分为A、B两类,A类就是合格考水平,老师讲课注重基础知识,更关注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同学;B类是等级考水平,更加深入地学习学科,为等级考做准备。

在高考改革之前,原本还有C类竞赛类课程,而以后它将归到荣誉类课程中去。

  按照学校规定,在合格考之前,学生要把合格考的科目修完,比如说:

高一结束时信息课程要进行合格考,高一的六个学程就必须把三个学程的信息课上完。

 在第一、二个固定课程的学程中,高一生每周都有一节刘军老师的适应期课程,课程主题是“新生活从新开始”,高一的适应期课程主要是从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进行疏导,在课程中,老师特地讲解了该如何选课。

  “我们仿照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把‘选课大战高考’比喻成一个游戏,如果把A类基础课程比作只能发射一颗豌豆的植物,那么B类等级考课程就是能一连发射好几颗豌豆的战斗植物,指导类课程就是向日葵这样提供后勤帮助的课程。

”刘军老师说。

  下周,学生们将开始模拟选课,老师们将收集结果、分析结果,选课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找老师进行答疑。

学生们经过两个月的体验,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课,也可以向任课老师咨询。

如果以后发现不适应还可以换课。

但由于科目不同,课时模块不一样,换课并不容易。

例如,物理学科要求高一高二两年12个学程中要修12次,是所有科目中最多的,文科类课程选修次数要少一些。

“万一要换,我们会提醒学生不方便之处,如果从文科换到理科,要补太多的内容,时间可能安排不过来。

即使要换,也是越早换越好,这对于其他课程的影响也越小。

合格考有13门 等级考“6选3”

  从2014年秋季入学高一新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13门科目;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

此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中,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学习其中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第呈现A、B、C、D、E五等;高中学业水平考的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合格考与等级考高中生均只能参加一次。

  2017年起,上海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等级考每门满分70分;等级考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再细化为11个等级,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间的分差均为3分; 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6门等级考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0至3门的选考科目要求,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上海、浙江两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改革重点逐步明确。

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应对?

高中教育该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

其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

高中教育要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

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从原先基于文理分科的“3选1”变为如今的“6选3”、“7选3”,既兼顾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顾及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分层教育和走班制度

(汪明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4日第7版

 

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构成,因此高中课程的内容应“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选择性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高中课程归根结底是高中生的课程。

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

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井做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为此,本次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走向“分权”(decentralization),即赋予每一所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的集权化倾向被日益强化,加之高考制度一统天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学校沦为文化沙漠,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非但得不到发扬,反而被日渐压抑。

让能飞的飞得更高,会跑的跑得更快。

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正是此次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

刘希平说:

“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这次浙江课改方案的主旋律,即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高中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有能力学、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说到改革的具体内容,韩平说:

“改革的重心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

  浙江的改革方案还提出,按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四大类划分建设选修课程,并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各普通高中不再有统一的课程表。

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深化课程改革,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实行走课走班,如此大的课程变革,必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

学校教学管理如何适应新课改?

成了又一道难题。

  面对难题,浙江省在设计此次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时就预先想到了。

课改方案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学业,同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对实施弹性学制非常认同,他曾特批一名学生高中3年不上数理化的课程,这名学生成了“神仙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学校图书馆还为他设了专座。

后来,这名学生被保送上了北大,大学期间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

  “像这样有天赋的学生,如果我们逼着他每天按部就班去上课,简直就是对人才的扼杀。

因此,我对弹性学制举双手赞成。

”叶翠微说。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提早进行生涯规划,浙江省还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学生制定个人修习计划,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德清县高级中学校长陆国民告诉记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指导中心,对学生的选课、交友、价值观、人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涯发展指导。

奉化市武岭中学专门研制了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的发展性指导、预防性指导和矫正性指导方案,建立起学生发展指导顾问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

  除了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外,作为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配套改革举措,浙江省还大胆改革高中的评价制度,建立起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1门必修课程每年开考两次,学生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次数最多为两次,并以最好的成绩录入。

”韩平告诉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