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352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docx

第一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

单元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复习目标:

理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特征影响。

复习重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复习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影响

自主学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含义:

(1)专制主义:

指决策方式,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自主权较小,要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2、形成原因:

(1)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3)理论基础,法家中央集权理论的影响

(4)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平原众多,便于实现统一

3、消亡原因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

②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③外来影响,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

提供了模式。

4、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独揽大权,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两大矛盾: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

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

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

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二: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到牵制削弱、分割,最终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控制,地方权力逐步缩小,地方服从服务于中央。

7、影响:

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图示概览:

演变过程:

时期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主义

特征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建立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中外朝”)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

巩固

隋唐

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决定军国大事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

完善

北宋

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收归中央

加强

元朝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后期宰相权势大

实行行省制度

发展

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

废行省,设三司

强化

清朝

设军机处,内阁名存实亡

多种形式

趋势

君权强化

中央集权强化

9.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合作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前期和后期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影响,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易错分析:

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

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制度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影响

制约皇权

无制约力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

因为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专制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重难核心突破】

1.西周政治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西周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有机结合。

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天下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和国王。

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

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

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

各管理层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

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官吏之间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职业官吏构成各级政府的实体,促进了官僚制度的确立。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比较

相同点:

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

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则是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

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都收归中央。

3.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从掌握兵权入手。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纷争,无不源于节度使手握重兵,因此,集中兵权是宋初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

分化事权。

在中央设置二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割相权,以往“事无不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宋初进一步吸取唐末以来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派不懂军事的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避免了武将拥兵作乱。

(2)作用:

积极方面:

消除了自中唐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消极方面:

造成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加剧了边患危及,进而影响了统治的稳定,北宋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

同时,由于分化事权而产生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三冗”现象,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4.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如:

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如:

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实行监察制度。

如:

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如:

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全力高度集中。

鼓吹君权神授,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你如何认识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

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个阶段。

评价:

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

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B、“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C、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单元测试

1.(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

2.(2014·福建泉州毕业班质检)“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3.(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4.(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5.(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合体第一次联考)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

6.(2014·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相权不断膨胀

7.(2014·湖北荆州一模)《旧唐书·薛登传》载:

“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

‘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

……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

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

’帝纳李谔之策。

”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8.(2014·河南郑州一模)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

”这说明该朝官制(  )

A.规范了官员职责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削弱了专制君权

9.(2014·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这说明(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10.(2014·湖北孝感一模考试)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11.

.(2014·重庆万州一模)右面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

C.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D.唐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12.(2014·四川乐山一模)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

“……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13.(2014·山东济宁期末考试)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14.(2014·广东汕头期末考试)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

余杭人喜欢吃蟹。

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

钱昆回答说:

“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讽刺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15.(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宋太祖曾说:

“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

”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16.(2014·湖北荆州一模考试)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

“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差缪、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盲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

”上述材料

表明宋代(  )

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

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

17.(2014·河北邯郸摸底考试)《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8.(2014·广东惠州一模)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

“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这样做是为了(  )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B.实现选贤任能

C.推动理学传播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19.(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第一次联考)《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20.(2014·四川凉山一模)清代学者储大文曰:

“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

21.(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期中考试)《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这表明,内阁(  )

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

22、(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期中考试)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23、(2014·四川凉山一模)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24.(2014·湖北稳派强化训练一)(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元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适应全国辽阔疆域管理,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

元行省辖区广褒,权力空前,《元史·百官志七》云: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行省“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

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廷争的焦点,(2分)并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做“一切收了”的?

(6分)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5分)

25.(2014·江苏单科·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

 

1.(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解答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判断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

宗法制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A错误;汉承秦制,C、D错误。

2.(2014·福建泉州毕业班质检)“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答案】C

【解析】理解材料,其意思是,官吏往往有很多苛政,治政的政策和命令烦琐而且杂碎,(人民无法依从),其中大多错误在于当地的刺史,(这些刺史们)有些不守自己的职责,举荐或者罢黜某个下级官员完全出自已的私意,多干预郡县事务,私自听信他人谗言来获得吏民过失。

由此可见,刺史没有较好发挥监察作用,没有依照条例办事,故C项正确,D项错误;刺史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但材料主旨是说明刺史没有履行自己职责,故A项错误;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就有,故B项错误。

3.(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答案】A

【解析】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A。

4.(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源自魏武帝曹操“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