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630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docx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

眉州远景楼记答案

【篇一:

古代计时器】

,齐燕交战,齐国连年失利。

田穰苴临危受命,并与齐景公的宠臣、监军庄贾约定: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庄贾走后他下令,“立表下漏,待贾”。

遂在地上竖起一根杆子,以观测日影,把漏壶装上水开始起漏以知刻数。

次日正午,影子到了正北方,漏壶也指示时间到了,却不见庄贾。

穰苴“仆表、决漏”宣布了庄贾的迟到。

原来,庄贾在家中与亲友话别相送,直到落日西沉。

田穰苴道:

“监军大人在受命之时就当把自己的家庭与性命置之度外。

如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危在旦夕,这种时候,你还说什么送行!

”于是,田穰苴召军正问道:

“按照军法,将领未按时抵达军营,该如何处置?

”军正答曰:

“当斩。

”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这一因迟到而丢掉性命的故事载于《史记》,让我们看到了漏刻与圭表联用的实际记录。

在不同的领域与场合,古人会使用不同的计时工具,如下即古人的计时器。

吕才漏刻

道士炼丹、大夫诊脉,无论是皇家抑或民间,都离不开计时器。

漏刻自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约在汉武帝之前,使用单壶泄水型沉箭漏。

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形成了汉代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正是在那时,发明了浮箭漏。

而至迟在东汉初期,发明了二级补偿式浮箭漏。

图为唐初太常博士吕才制作的四级补偿型浮箭漏,也称吕才漏刻。

这种漏刻有四匮,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壶,四万分壶。

又有水海,以水海浮箭。

以四匮注水,自夜天池,入日天池,以此相注,最后水入水海中,浮箭而上,来读取刻数。

表面看来,级数越多,漏刻的计时精度会越高,然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事实上,采用补偿壶的方法,只需掌握定时定量的加水要领,最下一级漏壶壶内的水位极为稳定,其精度很高,完全可以满足当时天文观测计时的需要。

因而,二级补偿式浮箭漏已经足够使用。

碑漏

次弹丸的间隔约7.2秒。

只需知道开始时间,便可知时刻。

因它以人工操作,所以精度较低,而优势在于弹丸的滚落只与重力及摩擦力有关,所以使用环境并不受限,因而也常用于行军途中。

秤漏

宋仁宗庆历七年,明州制成漏刻。

次年,王安石中进士担任鄞州知县(今浙江宁波),为此地作《漏刻铭》。

这时,其他州郡亦配备漏刻计时。

当时的漏刻是秤漏,配圭表以校准,置于谯楼之上,并设有专人轮值测时、报时,通过钟铮、鼓、角等设备将时间播送至全城。

一般认为,秤漏为北魏道士李兰所发明。

它与传统沉(浮)箭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显时系统与稳恒的供水系统。

秤漏一斤水对应一古刻,也就是14.4分钟。

一两水对应54秒。

较之当时箭漏用箭尺读取刻度的方法,灵敏度与精确度均有提高。

而李兰秤漏(如图)稳恒流量的关键在于——渴乌。

渴乌就是虹吸管,因为只有一个泄水壶,流量随壶内水位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量越来越小。

因而,在秤漏的实际使用中,会在泄水壶放置一“浮子”浮于水面与渴乌相连。

如此,无论壶内水量如何变化,水面到渴乌入水口的高度始终保持恒定,从而可恒稳出流。

香漏

知识改变命运一事古今皆同。

因而寒门子弟萤窗雪案,暮史朝经,以求取功名。

《南汇县续志》中记载:

明末时,南汇县有一叶姓的寒门寡母教子读书,又恐幼子过于劳累,“尝以线香,按定尺寸,系钱于上。

每晚读,则以火熏香,承以铜盘。

烧至系钱处,则线断钱落盘中,锵然有声,以验时之早晚,谓之香漏。

”也就是说,这种装置除却目视,通过耳闻亦可知时刻,是一种简易的自动报时工具。

如此,也不至于因过于专注而误时、误事。

在《民间计时仪器“香漏”考》中提到,作者本人王立兴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竞渡龙舟式报时香漏。

因成本较低,燃香计时方式广泛使用于民间。

人们常以“一炷香的功夫”形容一段不长的时间。

时间在烟缕中从容流逝,也为生活增添了几分意趣。

除了线香,还有以香粉打成香篆来计时的方式。

香篆点燃后,依篆字笔画燃烧,以知时刻。

另外,古人还以燃蜡来进行夜间计时。

蜡烛上刻有五更的标识,入夜点燃,可知大概时间。

香烛燃尽,晨光熹微,人们也将起床了。

当然,因为制作与燃烧环境的差异,上述的燃烧计时方法精度较低。

田漏

每年四月上旬,谷苗尚嫩、野草遍布,耕耘的人们就全部出动。

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田漏(如图),用击鼓的方法指挥群众。

具体为选两个德高望重的人,一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钟漏掌握时间。

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此二人指挥。

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

到了七月中旬,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把鼓、漏收回。

田漏是我国古代农村使用的一种民用计时器,在宋代极为普遍,上面这段关于田漏的使用方式的记载就出自宋代苏东坡的《眉州远景楼记》。

《王祯农书》记载:

“大凡农作须待时气,时气即至,耕种耘籽,事在晷刻。

苟或违时,时不再来。

所谓寸阴可竞,分阴当惜。

此田漏之所以作也”。

其实,田漏就是一种单级浮箭漏。

它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为泄水壶,一只为受水壶。

受水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随着受水壶水位上升,箭尺也随之上浮,可读出时间。

1981年12月,云南大理大展屯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

其中一个“仅残存下半部,腹壁近底处有一圆孔”的筒形器,有学者认为其可能正是“田漏”。

【篇二:

2案例:

打造中国诗书城】

txt>背景资料

眉山,古称眉州,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南,北邻成都,南靠乐山,区位优越,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气温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市,辖东坡区、仁寿、彭山、洪雅、青神、丹棱六个区县,幅员面积7186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

眉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以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著称于世。

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置齐通左郡,西魏二年(公元553年)改称眉州,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称眉山,设州、郡、专署、地区、市达1431年,历来为川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眉山文化灿烂,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

唐宋八大家,眉山占三席。

眉山文人辈出,两宋间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

由唐至宋,眉山刻版印刷极其兴盛,成为当时中国三大出版中心之一。

眉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赞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中国诗书城区位关系图

恢复完善七大古迹

远景楼

远景楼原建于宋代,是眉山

历史上的名楼,大文豪苏东

坡曾写有《眉州远景楼记》,

历史上远景楼曾两次损毁。

恢复重建的远景楼高十三

层,总高度80米,为中国最高的仿古塔楼。

苏坟山.老翁井

苏坟山位于城东北面,岷江

东岸,为苏洵及夫人程氏、

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

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墓地十余步有一口古井,

名为“老翁井”。

规划将苏

坟山扩建为文化生态公园。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

居,位于眉山城西沙毂巷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父子以其卓越地创造才

能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

扶疏,翠竹掩映。

三苏祠馆藏文物丰富,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书、字帖拓

片、明清及近现代书画、陶瓷及碑刻等收藏达5000多件。

三苏祠将进一步向东和向

北扩展,增加苏家大祠堂、碑林、刻印坊等景点。

蟆颐观

蟆颐观位于城东,岷江东岸,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蟆颐观为道观,相传为四目仙

翁之真府,唐末尔朱真人、杨太虚皆得道于此。

观内大树参天,幽静清雅,令人心旷

神怡。

观内有一眼清泉,泉

水自石缝流出,涝不溢,旱

不枯,汲之不尽,其味甘甜,

名曰“老人泉”。

经书楼

经书楼位于城南市职业技

术学院内,原为文庙藏书

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

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书楼为重檐歇山屋顶,砖

木结构,一楼一底建筑,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风格,是研究儒学和古建筑的重要遗存,

将迁建于三苏祠内。

碑林

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的三苏

祠内。

该处集中了大量的苏

东坡手书碑刻,既有明清文

物,也有现代临摹石刻。

古城墙

古城墙位于城东南一环路

席面,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城墙厚约3米,高5米,

用红砂条石砌筑,古城墙是

眉山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

也是眉山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

眉山打造中国诗书城--访眉山市委书记余斌

.cn四川在线(2004-04-2900:

38:

09)

四川在线消息眉山市作出决定:

以东坡文化和中国诗书传统为内核,以生态园林为特色,把眉山市建成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明富裕,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现代著名城市。

就这一城市经营决策的出台,记者昨(28)日采访了眉山市委书记余斌。

?

?

记:

眉山打造中国诗书城的内涵及由来是什么?

?

?

余:

眉山自古多俊杰,主要代表有“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寿星之祖”彭祖、道教宗师张道陵、文学家李密、南宋名相虞允文、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等。

其中,三苏父子不愧为百代楷模。

在他们影响下,两宋三百年间,眉山考中进士者达886人。

大诗人陆游称赞眉山: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这便是眉山历史上“诗书城”美誉的由来。

?

?

记:

这一发展思路何时成熟的?

?

?

余:

2003年7月,省领导视察眉山,要求打造“一山一水诗书城”,把眉山建成体现三苏文化品位的园林绿化城市。

今年2月省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我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代表市委正式提出了打造中国诗书城的目标和思路。

?

?

记:

经济建设是中国诗书城建设的基石。

那么,经济发展如何适应和体现诗书城建设的特点?

?

?

余: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发展生态经济、文化经济、旅游经济、循环经济,形成特色产业群。

注重开发富含东坡文化品味的系列产品,真正形成看中国诗书城、游东坡文化景点、吃东坡文化大宴、住东坡文化宾馆、购东坡文化产品的东坡文化旅游产业链。

?

?

记:

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中国诗书城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何在文化建设这一灵魂上构筑中国诗书城?

?

?

余:

一是建立“中国东坡文化研究中心”。

加强对东坡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搞好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二是举办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创作活动。

在眉山形成浓厚文化氛围,建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东坡文化中心;

三是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

国数字化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三优一学”文明城市。

?

?

记:

城市建设是诗书城建设的主要载体。

如何统筹规划,古今结合,把眉山建成一座没有围墙的“三苏博物馆”?

?

?

余:

一是恢复完善六大古迹。

宋代名楼远景楼历史上曾遭两次损毁,苏东坡曾写有《眉州远景楼记》,恢复重建后高80米、13层,为中国最高的仿古塔楼之一。

三苏博物馆,是省级文保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馆藏文物丰富,扩建后将增加苏家大祠堂、碑林、刻印坊等。

苏坟山,苏洵及夫人程氏、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苏轼、苏辙衣冠冢将扩建为文化生态公园。

原为文庙藏书楼的经书楼,将迁建于三苏祠内,古城墙也将修复保护;其二是新建五大景观。

中国诗书城公园,占地158亩,建有“中国诗书城”、苏东坡“大江东去”、“高风亮节”和唐宋八大家雕塑,以及大规模的音乐喷泉群,特色鲜明的文化墙等,目前已基本完工。

同时,东坡城步行街正在加紧建设。

东坡外滩,全长5公里,湖水面积1000亩,形似上海外滩,是眉山人居环境最好的区域,首期工程已启动开发。

东坡宦游城,以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为主线,集中反映苏东坡的政治、经济、文学成就,反映苏东坡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

中国诗书长廊,以中国传统建筑“廊”为载体,以三苏父子诗书文化为内容,以东坡外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全长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诗书长廊。

其三是配套建设20个项目。

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和文化、教育、交通、商业服务设施等。

?

?

记:

打造中国诗书城有什么现实意义?

?

?

余:

打造中国诗书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产生深远的影响,将展示眉山独特的城市形象,提升眉山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科学发展观在眉山的实践。

眉山市代市长:

打造诗书城发展文化经济

.cn四川在线(2004-02-0503:

46:

27)

四川在线消息2003年,眉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GDP增长13.6%、工业增加值增长35.7%,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8元,增加额居全省第3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净投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几项指标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2004年,我们将以富民升位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发展新型工业、优质农业、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

以“文化(三苏)为灵魂,生态(洪雅)为特色,长寿(彭祖)为品牌”,整合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企业和市场,建设文化强市。

打造“中国诗书城”,加大经营城市力度,高标准搞好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现代管理水平,以“三苏”文化为品牌,着力打造中国诗书城。

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数字化示范城市活动。

抓好岷江眉山段、东坡湖、通惠河三条城市水系整治,实施中心城区10项绿化工程,展现眉山中心城区大水大绿的城市生态风貌。

依水建城、新老城区衔接,打造外滩(湖心岛),突出特色。

抓好诗书城公园、远景楼、东坡外滩八百名人进士堂、碑林等文化景区建设,把眉山建设成没有围墙的“三苏博物馆”,展现眉山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

?

【篇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二、正字音

1、畴昔()2、笔砚()3、以书遗余()4、喷饭()5、寒梢()6、筼筜()7、缣素()

8、飞鹘()蹑足()10、轮扁()11、斫轮()12、箨龙()

三、重点实词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四、一词多义

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乃见其所欲画者岂独得其意

而予亦悔其随之以追其所见其所以然

然:

自视了然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与可以书遗予曰吾将以为袜

之: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生而有之也

临事忽丧之士大夫传之而读书者与之

五、通假字

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

六、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古:

;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古:

;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古:

;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古:

;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古:

;今:

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古:

;今:

7、以书遗余曰古:

;今:

遗失

七、词类活用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八、特殊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足相蹑于其门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0、轮扁,斫轮者也

九、成语释义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鹘:

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

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

比喻动作敏捷。

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纵:

放;逝:

消失。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庖丁解牛:

庖丁:

厨工;解:

肢解分割。

轮扁斫轮:

轮扁:

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

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

指。

第二课时

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2、这部分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有关的哪几件事?

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形象?

【总结全文结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归纳主旨】:

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和“”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与“”的密切关系。

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总结艺术特色】:

第一段重,第二段重,简短的第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意味。

该文信笔挥洒,舒展自如。

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

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紧扣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

本文以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

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

【高考链接】:

1、为下面一则新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网成都4月18日电(记者余里)记者18日从四川省眉山市旅游局获悉,随着“东坡老家,快乐旅游城”形象的逐步确立,2010年,眉山将投资38亿元着力打造川南休闲度假

旅游圣地。

2010年,眉山积极打造三苏祠—老峨山、柳江古镇—瓦屋山一线等特色旅游产品,丹棱梅湾湖、东坡广济桃花山、仁寿文宫等地的乡村旅游产品,七里坪国际避暑度假区、水天花月水上乐园等休闲度假型产品。

同时,加强宾馆饭店的新建和改造升级。

眉山市俗称眉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苏轼)的故里。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

眉山的“三苏”遗存丰富,三苏祠是三苏父子故居;远景楼号称“中国四大名楼”,苏东坡曾为其作《眉州远景楼记》;蟆颐观、连鳌山、三苏湖是苏东坡兄弟少年时游学遗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东坡故里四川眉山斥巨资发展休闲旅游业)

palign=right刘芳/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