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849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鼓胀.docx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1.鼓胀病若痰热内扰,蒙蔽心窍而致昏迷,其治疗首选的方剂是

 A.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B.生脉散

 C.《千金》犀角散

 D.参附龙牡汤

 E.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

 

2.鼓胀的基本病机是

 A.肝、脾、肾受损,气、瘀、水停腹中

 B.肝、脾、肾受损,痰、瘀、水停腹中

 C.肝、脾受损,气、瘀、水停腹中

 D.肺、脾、肾受损,水、瘀、饮停腹中

 E.脾、肾受损,瘀、水停腹中

 

3.下列各项,属于鼓胀病严重变证的是

 A.虚劳

 B.泄泻

 C.水肿

 D.大出血

 E.关格

 

 

答案与解析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昏迷为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息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2.【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鼓胀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3.【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鼓胀变证有大出血和昏迷两种。

 

 

细目五鼓胀

要点一概述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二)病机

鼓胀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其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其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水湿三者。

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鼓胀初期多以气滞湿阻或湿热壅结为主。

后期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者愈虚,气血水壅滞腹中而不化,实者愈实,呈现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象。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

1.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晚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胀与痞满

两者均有腹部胀满的症状,但胃痞胀满见于上腹部,外观无胀形可见,按之柔软;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按之腹皮绷紧。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鼓胀临证首辨虚实,其次辨明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鼓胀虚证病程往往较长,鼓胀反复形成,伴见而色枯稿,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肢体消瘦,畏寒,便溏,舌淡,脉或虚或细等虚证表现;实证病程较短,腹膨急起,纳佳,身体尚壮实,可伴见大便艰,舌红或紫暗,苔腻,脉弦滑等实证表现。

虽鼓胀为气、血、水互结,但临证仍有气、血、水三者之孰轻孰重之别。

气滞为主者,腹胀叩之如鼓,亦可水气参半,叩之鼓浊兼见;水湿偏重者,腹膨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甚则脐突皮光;血瘀甚者,腹胀坚满,日久不消,两胁刺痛,脉络怒张或面颈胸臂红丝缕缕,赤掌,舌质紫暗,脉细涩。

鼓胀初期,实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

寒证者腹胀尿少,面色㿠白或萎黄,畏寒,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级。

热证者腹胀坚满,目黄如橘,口干渴,大便秘结,舌红,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数。

(二)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泻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

证候: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

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

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加减:

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调畅气机;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作用;如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2.水湿困脾证

证候: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证机概要:

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

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

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加减:

若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和络;如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等健脾益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

证候: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

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

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鼓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当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可酌情使用逐水之法,以缓其苦急,主要适用于水热蕴结和水湿困啤证。

常用逐水方药如牵牛子粉,每次吞服1.5~3克,每天1~2次。

或舟车丸、控涎丹、十枣汤等选用一种。

舟车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汗水送下。

控涎丹3~5克,清晨空腹顿服。

十枣汤可改为药末,芫花、甘遂、大戟等分,装胶囊,每服1.5~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青晨空腹服。

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

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①中病即止:

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

②严密观察:

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

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

③明确禁忌证:

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4.瘀结水留证

证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

肝牌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

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

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加减:

胁下癥积肿大明显,可选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癥;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5.阳虚水盛证

证候: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晚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舌紫,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

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加减:

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等,以温补肾阳。

6.阴虚水停证

证候: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

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

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加减:

津伤口干明显,可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胀甚,加积壳、大腹皮以行气消胀;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以清虚热;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甲、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

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7.鼓胀变证

(1)大出血

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

多属瘀热互结,热迫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

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2)昏迷

痰热两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息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若痰浊壅盛,蒙蔽心窍,症见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情淡漠,舌苔厚腻,治当化痰泄浊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煎剂中酌选石菖蒲、郁金、远志、模神、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闭。

热甚加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便闭加大黄、去硝;津伤,舌质干红,加麦冬、石斛、生地。

病情继续恶化,昏迷加深,汗出肤冷,气促,撮空,两手抖动,脉细微弱者,为气阴耗竭,正气衰败,急子生脉散、参附龙牡汤以敛阴回阳固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