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2870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docx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9.蚂蚁教案

诸城明城学校:

韩炳善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蚂蚁王国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

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

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

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

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

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

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

脚有几只?

问题2:

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

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

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

(板书:

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

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

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

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

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

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

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

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

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

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

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

每部分叫什么?

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观察记录表

(一)

蚂蚁的特征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蚂蚁的共同特征

4.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成3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让学生以图画的形式进行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1:

学生观察发现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即研究蚂蚁的身体构造。

1.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交流出蚂蚁的身体(结构)特点。

2.教师课件展示:

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讨论:

请仔细观察,这些蚂蚁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

头胸腹)

3.谈话:

蚂蚁王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蚂蚁的种类大约有16000多种,单单在我国就有600多种,让我们再认识几种蚂蚁,看看它们的身体特点和你刚才观察到的蚂蚁有没有共同点。

师课件出示红牧蚁、行军蚁、农夫蚁、蜜罐蚁,让学生对比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征与我们观察的蚂蚁特征,让学生汇报,共同得出结论。

4.师小结:

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

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板书:

触角足)

预设2:

发现蚂蚁营群居生活,内部各有分工,即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关于蚂蚁的资料或生活经验交流蚂蚁的生活环境:

在地底下的洞穴里、石头下或树上等地方。

2.分组交流蚂蚁群的分工。

师课件补充雄蚁、蚁后、工蚁、兵蚁的职责。

蚁后:

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与雄蚁在空中交配后,脱掉翅膀,寻找场地建筑蚁巢,主要职责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雄蚁:

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

雄蚁寿命最短,只有几个星期,主要职能是与蚁后在空中交配。

工蚁:

是没有翅膀的,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

我们常见的便是工蚁。

其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是“家庭”的主体

兵蚁:

是由负责保卫他们的“家园”的雌蚁组成。

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群体遇到危险时可保卫群体的安全。

3.交流:

蚂蚁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蚂蚁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4.师播放蚂蚁群居生活的视频并补充:

蚂蚁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

蚂蚁群体有严格的等级分工。

一窝蚂蚁一般有雌蚁(蚁后)、雄蚁、工蚁、兵蚁,每窝蚂蚁的数量都不一样,少则几十只,多则上万只甚至几十万只,但一般为500—2000只。

蚂蚁喜欢吃甜食,靠触角传达信息。

蚂蚁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达20多种意思。

腹部的发声器官是对化学语言的一种补充,能摩擦发出振动信号。

预设3:

学生观察各种动物与蚂蚁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分类,即研究昆虫的共同特征。

1.师出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是否符合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

2.师再出示蜜蜂、蝴蝶图片,让学生观察是否符合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

观察记录表

(二)

动物

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师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就是昆虫。

像蚂蚁、蜜蜂、蝴蝶这样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板书:

昆虫)

3.教师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辨认下列哪些动物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

为什么?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蜘蛛、蝎子为什么不是昆虫?

使学生明确蜘蛛、蝎子与蚂蚁同属节肢动物,但蜘蛛、蝎子属蛛形纲,它们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腹部有四对足。

青蛙是两栖动物,蚯蚓是环节动物,它们不具备昆虫的共同特征。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蜘蛛、蝎子、青蛙、蚯蚓不是昆虫。

昆虫------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

像蚂蚁、蜜蜂、蝴蝶这样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师小结: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

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蚂蚁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让学生画蚂蚁并说昆虫的共同特征。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特征: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就是昆虫。

3.制作昆虫模型。

教师展示制作的两只昆虫模型,让学生观察。

(师提供的材料袋:

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昆虫模型,师生展示并评价作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模型是否符合昆虫的特征、制作精细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将观察后的蚂蚁饲养起来,课下继续研究想要研究的问题,实验完成后要将蚂蚁放回大自然中。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动物很多,除了今天见到的蚂蚁、蝴蝶外,还有苍蝇、螳螂等。

(教师课件展示)

3.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运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它们的特征。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对蚂蚁身体特征的探究,并对蚂蚁与蝴蝶进行了比较之后,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和优化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给科学观察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传授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化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由盲目观察变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实效。

我引导学生在探究昆虫的共同特征时,先运用全面观察法引导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角度进行细致观察蚂蚁的身体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运用比较观察法启发学生对比观察蝴蝶、蜜蜂、蜗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辨析符合蚂蚁身体特征的动物,从而获得观察信息;最好运用归纳观察法,通过探究、讨论、对比、模型制作活动得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这样对提高学生科学观察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培养科学观察的策略。

这节课我重点抓住蚂蚁身体的特征,采取观察兴趣化、观察明确化、观察深入化、观察习惯化等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合作观察、掌握观察要领等活动,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态度,进而让学生学会科学观察。

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细致地观察蚂蚁,在此基础上,辨别昆虫的共同特征,知道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就是昆虫。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明显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出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3)拓宽科学观察的空间。

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探究活动、观察内容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完成。

这节课拓展学生观察、探究的空间,课下让学生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运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去观察、记录、思考、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观察的持久性和艰苦性,也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使用建议。

(1)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学时可选用个体较大、生活在山上的大黑蚂蚁作观察材料。

(2)课前要让学生亲自捉几只蚂蚁,并了解蚂蚁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切不可代替学生思考。

3.需破解的问题。

本课可否这样教学:

因为学生观察蚂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蚂蚁太小、不停的乱爬是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观察,制作昆虫模型可否放到课下让学生去完成,下节课举行一个“昆虫模型展览会”以巩固知识。

【相关链接】

《科学课》2012年09期曾宝骏《在个性探究中完善孩子个性》一文有介绍。

小资料:

蚂蚁又名“玄驹”、“蚍蜉”、“状元子”,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生存量最大的动物,起源于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

全世界有260属,16000多种,我国有2000多种。

它是动物世界有名的“大力士”,能举起300倍自身重量的物体,能拖动超过自身1700倍的玩具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