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887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0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热点第5讲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

第5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

整体把握3部曲——分类要清、审题要准、答题要稳

一、分类要清——熟知技巧“4类型”

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表达方式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

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说明:

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

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二、审题要准——明确审题“4要求”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等方面的要求。

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一)要辨析“表达技巧”这个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

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

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

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

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一般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

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二)要审清4大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

明考型和暗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

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

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

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

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三、答题要稳——掌握解题“3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黄几复:

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②治病不蕲三折肱:

蕲,通“祈”,求。

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请分析这首诗的颔联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审题要准]

审题型:

明考型

审范围:

局部型(颔联)

审角度:

小角度

审数量:

一个

[答题要稳]

对比。

(步骤一)

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和下句描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步骤二)

突出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分类精研4题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题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内涵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

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举例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分析: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③。

[注] ①贯之:

诗人的朋友。

②悰(cóng):

快乐。

③衰翁:

指诗人自己。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技巧)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释运用)③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析作用)

[白话诗歌]

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继而登上高台四处远望。

秋色入林,霜叶自红,颜色暗淡,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

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喝醉了苦吟谁来和我相伴。

[诗歌鉴赏]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

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

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

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

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

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

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

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内涵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

作用

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

举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分析:

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应用体验]

2.(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比拟、排比。

(明技巧)“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析作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析作用)

[白话诗歌]

入夜,洞庭湖上昏茫茫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

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

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

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

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

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诗歌鉴赏]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停泊的背景:

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作者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

朔风的劲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

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

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内涵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用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举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分析:

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注]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

(明技巧)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

(释运用)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析作用)

[白话诗歌]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诗歌鉴赏]

“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眷怀故国之情便昭然若揭。

“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

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

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

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的反映。

内涵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举例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分析:

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应用体验]

4.(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韦诗:

比喻。

(明技巧)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释运用)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

(析作用)

赵诗:

借代。

(明技巧)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析作用)

[白话诗歌]

秋斋独宿

山月皎洁一如眼前的蜡烛,秋风瑟瑟不时吹动房外的竹子。

栖息的鸟儿半夜惊寒当空叫,窗户下静卧闲思人独自安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清冷的烛火浸没在快要燃尽的蜡烛,绵绵的秋雨敲打在竹林深处。

夜雨阵阵,鸟儿难耐,不时惨叫几声,枝头湿,身体寒,鸟儿打颤难安宿。

[诗歌鉴赏]

《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

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意境。

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

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内涵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举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分析:

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

表现了伴随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真挚之爱,动人心魄。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注]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 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晴”和“情”谐音双关,(明技巧)②表面上说晴雨的“晴”,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释运用)③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

(析作用)

[白话诗歌]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下着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诗歌鉴赏]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题型二 表达方式

知识讲解

常见设问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

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2015·浙江高考)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3.(20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4.(2014·浙江高考)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

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请简要分析。

(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直接抒情。

(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析作用)

[白话诗歌]

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

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

河湟之地自安史之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

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间接抒情在高考中经常考查,要想透彻理解间接抒情,须明确以下三点:

(1)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其中含有情。

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融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①借景抒情多用于写景诗中,托物言志多用于咏物诗中。

②借景抒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托物言志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

③借景抒情的近义词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近义词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3)其他

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Ⅰ.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注]外,何人更可言。

[注] 文流:

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如何表现的?

(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1)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2)①借景抒情。

(明技巧)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

(释运用、析作用)②直抒胸臆。

(明技巧)“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释运用、析作用)

[白话诗歌]

春居山中没有世俗的喧闹,我时常伫立山涧前远望村外。

山路僻远客人很少来访,深山老林中很多猿猴攀缘跳跃。

岩石旁的松树已呈老色,临水的杏花却更加繁茂。

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也无人与我交流。

[诗歌鉴赏]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

诗人才华横溢,高朋甚多。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首联,“无俗喧”“时立”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怡然自得的形象;颔联,以“少来客”与“多过猿”相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静谧;颈联,以岩石、松树、杏花等意象描写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尾联,写诗人居于山中,面对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之外,无人可以分享,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念友深情。

Ⅱ.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应用体验]

3.(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g):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做简要分析。

(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

(明技巧)②诗人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释运用)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

(析作用)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析作用)

[白话诗歌]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上。

凤凰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翅膀破坏藏了起来。

凤凰一离开林中就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诗歌鉴赏]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