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868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

第3讲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策略一 审答技巧掌握好

(一)审题要准——明确审题“4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

明考型和暗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

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

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

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

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

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二)答题要稳——运用解题“3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策略二 4大技巧要辨清

[是什么——由教材知]

手法

说 明

作 用

教材示例

赏 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

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点。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怎么考——由高考知]

1.(2016·山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

(1)~

(2)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首两句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整首诗的意境,曲中以洞庭湖的灯火来概写江边风景,南方水乡冬夜的幽静美丽因与张继诗的关联而变得清晰明朗。

B.“孤舟”“灯火”两句描写出一种旷远幽寂的景色,而作者在这种没有人声的冬夜静谧中倾听着自然的声音,并且与自然进行心灵交流,使接下来的字句充满盎然生机。

C.“推开”的动作朴素自然,表明作者听风已久,动作不徐不急。

推篷而出入眼却是雪花漫漫,这是实景的描写,纠正前文作者以听觉所作的推测。

D.“一笑琅然”,即使有对雪的喜爱之情,但毕竟是漂泊舟中,孤舟夜泊、风雪为伴的凄寒冷寂只能使诗人一声苦笑。

解析:

选D “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

“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拟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一叶孤舟在夜晚停泊在洞庭湖边,岸上的灯火与这船儿相对着,闪闪发光。

船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

我不禁推开船窗,大雪漫天飞舞。

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地要同风雪争先,雪花与大风激战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纠缠在一起。

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感觉心情无比畅快。

2.(2012·重庆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选取秋天典型的意象,“亭皋”“木叶”“大雁”,道出了自然界的变化,用笔洗练。

B.词人直接呈现秋后物态,似乎看不到词人把景物作为自己情绪的烘托,但词人闲适、宁静的心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却可感人。

C.“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感叹自己年迈,自愿过这种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沙鸥见人不惊,说明人鸥相处已久。

D.“荒却溪南旧钓矶”,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忘机已久,所以不想再去钓鱼。

E.(衔接教材)这首词虽写秋风扫叶、大雁南飞,但不动声色、不露凄寒之感,在写法上似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析:

选D D项,词句的意思是:

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都荒却了。

词人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

反而说柳溪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

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不愿意为官的心意。

(2)“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作概括回答,然后作进一步的分析。

分析这两句的巧妙之处,应抓住“瘦”“肥”两个字来思考,不难看出,这是比拟的写法,前一句写的是山腰由“肥”变“瘦”,后一句写水面由“瘦”变“肥”,借这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水的变化,作答时要体现出这一变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

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关塞的大雁在霜前向南迁徙。

早上云雾消散后群山清新挺拔,宿雨来时水面徒然加宽变肥。

我已经老了,很久以前就忘却了机巧功利之心,即使与沙鸥面对面也不会惊飞它。

柳溪父老想必一直在同情我多年来颠沛流离以至很久都没有享受到垂钓溪南的怡然自得的生活之乐。

[这样练——创意设计]

(2019·西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②前年嫁彭郎③。

[注] ①李思训: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

指小孤山。

③彭郎:

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解析:

选C C项,“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错,这是作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真的是大小孤山在江上起伏低昂。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

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指明了鉴赏方向,实际是暗考表现手法,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

结合赏析句子的一般规律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之景充满了人的情趣。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渡,乔木破空参天。

有客舟从哪里而来?

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如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是什么——由教材知]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教材示例

赏 析

侧面

描写

亦称“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

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2)正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教材示例

赏 析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

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描写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

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角度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绘声绘色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

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

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2.抒情手法

手法

说明及作用

教材示例

赏 析

直接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

借景

抒情

(情景

交融、

融情

于景)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古诗词中,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诗中所写的虽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以写、以衬,抒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托物

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

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

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

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

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处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怎么考——由高考知]

1.(2017·天津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

(2)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恬亭周边景致,视角由近及远,既写了恬亭周围绿荫环绕,又写了远处溪水环绕青山。

B.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

在这静谧的环境里,天地间一片肃穆,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而“人独立”与“鸟相依”对比,流露出孤独之感。

C.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

绿荫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

D.尾联又转入写景,借景抒情,收束全篇。

眼前的美景勾起了诗人无尽的遐想,诗人更加渴望这样的美景能够永存、这样闲适的情怀能够永驻。

E.(衔接教材)《太湖恬亭》抒发的情感与《登飞来峰》有着明显的区别。

解析:

选B B项,“‘人独立’与‘鸟相依’对比,流露出孤独之感”错误,“人独立”是指诗人独自伫立于恬亭,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这种静谧闲适的情景中。

(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艺术手法赏析诗歌尾联。

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

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

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即可)

太湖恬亭临近清溪,周围绿荫环绕;清溪两岸高低错落,溪水缓缓流入青山。

独自伫立于恬亭,远眺夕阳下的断桥;低看,有树影倒映于水中,仰观,有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安静地待着又有谁知道世上有政务呢?

心中更期待在夜深时候,还能够像这样在这亭中流连不去;直到秋风拂面,斜月挂上天空,外出钓鱼的小船方才驶归。

  

2.(2015·浙江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①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②,扫空眼底

③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④乍雨初晴。

[注] ①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

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

②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

④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盛赞乐曲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

筝”之声可以比拟。

B.“关塞风寒”指的是昭君出塞,作者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去国怀乡的落魄可见一斑。

C.“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句子。

D.下片最后两句指作者乐观地认为将来会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和弹琵琶者再次相遇。

解析:

选D 下片最后两句是说“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

此刻语溪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以景结情,蕴含了身世漂泊之感,以及不知何日相见的哀伤。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解析:

上片第一至三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四至八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最后两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律,属于正面描写。

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

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

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

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

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

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

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

此刻语溪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这样练——创意设计]

(2019·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