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293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教育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天的小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后备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

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

这表明: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

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

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

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

而在我国,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

“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

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

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六是中小学科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科技教育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加强科技教育,让学生从小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而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载体在我校有着多年的历史,2001年我校被确立为河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深受学生的欢迎。

学校还明确提出以“培养创新素质,发展特色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创办品牌学校”为办学理念,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我们一直以创设校园科普教育氛围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着科技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工作,在科技教育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丰厚的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小学科技校本课程,确立了《小学科技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现状分析

1、日本以“科技立国”著称于世,为了不在国际竞争中掉队,日本十分重视科技的普及,提高国民科技素质,特别重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提出“劳动和科技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观点,要求国人用“头脑资源”来弥补“自然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足,去创造奇迹,充分发挥这个“秘密武器”的特殊功效。

2、美国从1985年提出的“2061计划:

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该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

3、在英国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中,技术课成为英国5~16岁儿童必修的基本课程之一。

在中、小学开设技术必修课,是英国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4、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

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沿海城市为50%—65%,内地城市为30%—45%,西部边远城市为5%—25%。

而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恐怕连5%都达不到。

科技知识普及率则更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约达到15%,中小城市和内地城市约5—8%,广大农村和西部城镇0—3%。

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且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基本上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的,缺乏专业引领,后劲不足。

各校自成一体,缺乏交流。

综上所述,我校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科技特色品牌学校,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

三、理论依据

1、“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

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2、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

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四、研究内容

(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2)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3)校本课程评价方法研究。

五、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成为具有鲜明的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

具体目标:

1、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并形成一套科技校本教材。

 2、探索出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3、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求最优功能。

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文献法。

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即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

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07、3——2007、5)

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思路,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定课题组人员,并安排分工。

课题组成立了三个小组:

科技校本教材编写组:

组长张慧,组员有周顺喜、曹志凯及相关教师,主要任务是在张慧的带领下,完成小学科技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

科技校本教材实施组:

组长张妍,组员有胡菊平、马囡及相关教师,主要任务是在张妍的带领下实施科技校本教材,编写科技校本教材教案,上好科技校本课。

综合组:

组长王爱兰,组员有刘亚菊、孙悦主要任务是指导课题组成员学习课程理论,编印学生问卷,负责学生和教师问卷的组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印制科技校本教材,负责开题报告、中期成果汇报、结题报告,负责课题组资料。

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有相互独立的任务,又有相互合作的内容,从两年的实施情况看,基本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都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2、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07、6——2008、10)

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校本课程文本材料,探讨出了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

3、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08、11——2008、12)

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的编辑),撰写结题报告,并开展了更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

课题组建立了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

每年进行科技活动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坚持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

我们要求课题组各位教师坚持自主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科技校本教材。

课题领导小组对每位课题组教师逐一指导,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科技创新能力上,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

有目标有任务,有内容,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等,学校光纤入网,保证每个办公室有一台电脑。

加强校园科技环境建设,竭尽全力建好了校园“班班通”,开辟了科技长廊、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用于学生综合性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画、创新实验、模型制作比赛、科技运动会等),这些为科技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课题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

1、教材编写小组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座谈,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重视学生成人成才的长远需要,确定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

2、教师小组设计课程纲要。

确定课程目标(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拟定课程内容的纲和目,课程内容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①、制定课程目标

总目标:

在小学科技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

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

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1-2年级):

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学生智力,教育他们勇于探索、追求新知。

中年级(小学3-4年级):

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科学为人类造福,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5-6年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通过亲自实验,懂得一些科学道理,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确定课程内容

课题组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地自行选择教学内容。

经过反复的筛选、提炼、修改、完善,挑选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教材按年级的不同,内容各有侧重,各年级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级教材《科学启蒙》部分着重于普及科学知识,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本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海洋生物为主,分鱼、珊瑚、螃蟹三个章节,引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具有科技意识。

二年级教材《巧拼智移》部分指导学生用不规则的七巧板,拼出各种造型,本教材从简单的问号入手,到身边的生活用品、动植物、人等,提倡一图多拼,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教材《标本制作》部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动植物标本,本教材分昆虫标本、贝类标本、金鱼标本、种子画、叶画五部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学会简单的标本制作技能。

四年级教材《变废为宝》部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废弃物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有动物、人物、生活用品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科技创新能力。

五年级教材《科学游戏》部分,利用水、空气、光等做科学游戏,重点在于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步了解一些科学道理。

六年级教材《科学实验》部分,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科学道理并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造灵感。

3、教师小组设计学习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期望。

(2)活动内容:

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确定具体的综合性信息和有关的直接经验。

(3)学习方式:

根据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的要求,确定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具体学习方式。

(4)教学过程,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实施、总结评价四大步骤或四个阶段,以活动实施为主。

在从活动导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六大活动要素,即情境、问题、信息、思考、操作、总结六要素,要使这六个活动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5)实施建议:

对学习活动的灵活组织、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教师的恰当指导,提出参考性意见。

4、教师小组进行课程试验。

试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理念指导下,围绕《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实施的建议,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的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试验;通过试验,检验和修订课程纲要,探索科技校本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即提出问题确定活动内容——教师进行必要活动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提交结果并弄清科学道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组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究课,有步骤地进行小结和研讨,试验教师边试验、边积累、边总结,保留那些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节约性、趣味性的内容,摒弃那些不易于操作、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内容,并随时进行补充,随时调整。

(五)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根据本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评价学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基础知识20%、方法和能力20%、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学生等级,分别用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评价细则:

1、基础知识(20%):

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中,用于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

2、方法和能力(20%):

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与人合作”的表现,由教师进行评价。

3、态度习惯成果展示(40%):

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

4、期末考评(20%):

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选取一部分难易适度的题目,采取现场操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校还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抽测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登记、归档。

引起师生对本学科的重视。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开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校本课程资源。

1、制定了适合我校的《科技校本课程大纲》。

这套《科技校本课程大纲》对学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制定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并对具体的操作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

2、编写了一套简易的科技校本课程教材。

课题组教师根据课题组统一部署,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经过反复查找、挑选而收集改编的一套简易教材,内容包括《科学启蒙》、《巧拼智移》、《标本制作》、《变废为宝》、《科学游戏》、《科学实验》六大板块,我们编的小学科技校本教材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科学性:

教材内容能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实用性:

教材内容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可操作性:

教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原则,便于教师把握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探究”等环节,启用带有协作和竞争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通过“辅”与“导”的多种手段,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都得到培养。

节约性:

教材涉及的材料简单、低价、便于寻找,可使师生在活动时尽量采用价格低廉、简单的材料,甚至开发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启迪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具。

充分体现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即课程的新课程资源观。

趣味性:

不仅教材的内容安排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趣味性,而且每节课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拓展、探究、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满足,获得成长的向往与快乐。

教材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这套教材简单,便于学生接受,但有的内容单一,科技含量不高。

一年的实验我们感受颇深,校本课程的开发关系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我校于2008年9月又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一、二年级为国际象棋,三、四年级为国学诵读,五、六年级保留科技校本教材《科学游戏》和《科学实验》,并将《巧拼智移》作为辅助教材使用。

(二)形成了科技校本课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1、我们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特别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是我们的科技校本课程中学生“学”的本质特征,这种“学”主要不是接受性的,基本上是发现式的。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方式。

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科学,这是许多科学家、教育家达成的共识。

让学生在“做”或讨论、决策、评价和问题解决等“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并形成科学态度和精神。

在这里,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2、围绕科技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问题为核心,活动为主线”的科技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它包含如下结构要素:

提出问题确定活动内容——教师进行必要活动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提交结果并弄清科学道理。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了教师评价与学校抽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每个学期任课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评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学校还会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抽测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登记、归档。

较好地构建了教师评价与学校抽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四)通过科技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1、学生的个性在科技校本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张扬。

第一、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表现在学生对科技校本课程兴趣浓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课题组采取问卷的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反映如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激起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所喜爱,由此可以说明,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科技校本课程引发了学生的科技兴趣,不少同学课后提出许多问题,主动上网查阅资料,主动购买《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科技类图书,订阅科技类杂志,主动收看电视中有关动植物、地球环保等科技内容的节目,还主动动手进行各类科学实验及小发明、小制作,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

它丰富了学生生活,成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一种需要。

第二、学生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

科技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爱好、特长的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屡屡获奖。

2008年,在第二十三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崔嘉琪等5名同学获奖,在秦皇岛市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中王子成等22名同学获奖,在海港区青少年模型运动锦标赛中张步昂等31名同学获奖,在海港区第八届中小学科技节(自制模型、发明创造、科技小论文、实验展示)竞赛中马天麒等28名同学获奖。

2、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得到提高。

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

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

可以说,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科学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

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

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交流探讨,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

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近两年中,我校不少科学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

王爱兰、胡菊平被市教育局评为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科技辅导员胡菊平老师的《测量阳光下物体的温度》一课被评为区级科学探究性创新实验课一等奖,她自制的三件教学具(水位报警器、热辐射实验器、多功能物理热胀冷缩演示仪)在海港区自制教学具展评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还被评为市级优秀实验教师、创新大赛优秀教练员等。

马囡讲的《水的压力》一课获区级优质课二等奖,《蚂蚁》说课获区级二等奖,制作的《数学教具》获校级一等奖。

曹志凯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获区级优质课一等奖,《电磁铁的磁力》获市优质课二等奖,《变废为宝》教学案例、及教学随笔获市级三等奖,指导学生制作的《乒乓球捡球器》获区二等奖,自制教具《摆》获区三等奖,自制教具《受水型水钟》获校级二等奖。

赵敏的自制教具《电路检测器》获区级、校级一等奖,指导的小论文《关于课桌椅对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获省一等奖。

总之,科技校本课程的研究促进了我校科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一支高质量的科学教师队伍逐渐在我校形成。

3、学校的特色教育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得到彰显。

通过科技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

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学校的科技运动会已历时十四届,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2007年、2008年有31名同学在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两年学校均获优秀组织奖,被秦皇岛市教育局和海港区教育局评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多家报刊、电视台对我校科技特色教育情况予以专门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本课题被秦皇岛市教科所评为精品课题,学校被秦皇岛市教育局命名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九、研究的思考与困惑

1、由于时间、研究水平的限制,我们开发出的科技校本课程教材过于简单,如何解决科技校本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想在今后的科技校本教材中融入四巧板、华容道、九连环等内容。

2、还未能真正建立科学、客观的学生科技素质评价体系。

3、我们的研究中比较困惑的问题是教师仍然缺乏研究的经验和必要的知识。

因此使有些研究意图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加强教师培训是搞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条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在教改实验中使研究者和实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