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594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docx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届第一次联合考试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第一次联合考试

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由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

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

可行。

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

重轩镂槛、雕梁画栋,延续到近代,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也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B.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C.建筑物严格采用对称结构,以整体建筑的这种结构布局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都表现了中国建筑实用、理智的特点。

2.关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供养神的庙堂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建筑,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与现实生活紧相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B.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那种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到进一步的贯彻,使得中国建筑强调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因素。

C.宫殿宗庙建筑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D.宗教建筑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建筑,只供崇拜顶礼之用。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因为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构成这类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身在其中,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町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山峻岭之巅,所以不具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

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

早孤,孝养祖母。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公卿议者咸同。

诩闻之,乃说李脩曰:

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

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

此不可之甚者也。

谚曰: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

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

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

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

弃之非计。

脩曰:

吾意不及此。

微子之言,几败国事。

然则计当安出?

诩曰:

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

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

脩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

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

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

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

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

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羌闻之,乃分抄傍县。

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

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

诩曰:

虏众多,吾兵少。

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

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

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曰:

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

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节选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注:

贲、育:

贲,孟贲;育,夏育。

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

四府,四大官府;九卿:

九类官员。

冗官:

无固定职事的散官。

采綖:

通彩线。

4.下面各句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脩府

辟:

征召

B.微子之言,几败国事

微:

如果没有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

卒:

突然

D.诩为飨会,悉贳其罪

贳:

惩治

5.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

早孤,孝养祖母

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帜

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军饷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

因为放弃凉州后三辅将要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

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

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

C.羌人入侵,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

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为,问心无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

(5分)

(2)羌闻之,乃分抄傍县。

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2)

,童稚携壶浆。

(白居易《观刈麦》)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6)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量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厘卡上把所选大量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

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

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

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

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过头来,嘻嘻地笑。

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

爸爸说:

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

怎么啦?

爸爸说:

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

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

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

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

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

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

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

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

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

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

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

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

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

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

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

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

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

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

爸爸说:

爸爸要让你知道:

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

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

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

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

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

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

分别简析其作用。

(6分)

(4)文中的爸爸先说:

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

更不必说了。

后来又说:

爸爸要让你知道:

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

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当时在上海的他:

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

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

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辜负?

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

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

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

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

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

凡事认真。

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

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

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

这一变,变得真彻底:

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

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

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

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

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

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

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

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

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

不久他就学佛。

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

我愕然不知所对。

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

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

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

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

举一例说:

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

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请他藤椅子里坐。

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问。

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

法师回答我说:

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

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

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叔同先生是的老师。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

名字屡列第一。

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

文学、戏剧都研究;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

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

漂亮的洋装

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

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

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

认真做人,认真学道,认真学佛。

即使在出家为

僧之后,生活做事依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

如何处置?

E.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

通过几次外貌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

表明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

(2)文中说:

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6分)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

(6分)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

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

(8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个全运村人声鼎沸,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B.《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殚精竭虑,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C.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博览会聚集了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目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

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B.三年前这里的房子每平方米还只有8000多元,今年已涨到每平方米15000多元了,包括原来靠近北环大道的房子也随之水涨船高。

C.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D.王菲亮相春节晚会是歌舞类节目中观众期望值较高的节目,她在春晚唱什么歌曲一直被春晚剧组视为最高机密。

1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依恋赞美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一路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奔腾而来

也曾养活了很多像我的邻居们那样的人民

就像人们对她歌颂的那样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人们对她的敬仰,是孩子对母亲的尊重和爱戴

流经11个省份,灌溉了大半个中国

A.

B.

C.D.

16.请指出下面文稿中四处错误中的三处,并加以修改。

(6分)

招领启示

今天本人在篮球场处拾得一件蓝色棉夹克,内有钱夹,装有现金一百六十元整,还有一张灰色的建设银行龙卡和重庆路书城会员卡,请失者速与我。

2010年4月27日

(1)错:

修改:

(2)错:

修改:

(3)错:

修改:

17.仿照下面加框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5分)

成长是什么?

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勇往的孤舟;成长就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2011年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

2.D

3.B

4.D(赦免)

5.C(是虞诩的爷爷是虞诩孝顺祖母是大家采纳他的意见后的结果,间接的)

6.C(A不是劝大将军邓骘,而是劝李脩。

B不是招募贼人,而是偷抢之徒和穿丧服不做事的人。

D

问心无愧错。

虞诩临终之时也对此表示后悔)

7.

(1)凉州人民手执兵器、毫无反顾之心的缘故,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

(5分。

推锋执锐、判断句各1分,句意通顺3分)

(2)羌军听说了以后,便分头到邻县劫掠。

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前进了一百多里。

(5分。

乃、傍县、因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