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673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2012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2012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

照我的看法:

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

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

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

没有古文的功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

古诗文里边,有道,也有学。

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学好不好,学问怎么样。

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

诗就是你的学,对不对?

不一定对。

当然,学问好,诗的格调也会不同。

所以,古今的大家,为什么诗好?

是因为学问好。

有人也会写诗,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

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

我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根底好。

戒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

为什么很多人的诗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境界?

是学问的限制。

范先生的学问,有家学传统。

他的诗,是直接从范伯子来的。

诗分唐宋。

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

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

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

这话对不对?

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

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

还有诗余做补充。

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各大家都出来了。

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的结合。

无禅就无宋诗。

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了,盛唐格局大得不得了。

宋诗又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它跟思想结合得更好了,跟宋代思想最高的点、跟宋代理学相表里。

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

陈寅格把宋代理学称作新儒家,因为它跟先秦,跟汉代不一样了。

新在哪里?

在于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所以不得了啊!

朱子的学问,包括二程、周、张,都了不起。

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

以诗来讲,宋诗的地位同样是很高的。

讲中国诗的历史,唐了不起,宋也了不起。

元代的诗其实也很了不起,像元遗山元好问,他的诗也了不起。

明诗能轻视吗?

明诗又是大家辈出。

明诗有什么特点?

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

明代的诗有唐诗的余韵。

清诗又开一新局,清诗是返宋的。

从清诗可以看到宋诗的神韵,最典范的代表就是晚清同光体诸大家。

他们不是一般的返宋,他们得宋诗的神韵和一些基本的规制,形成了一个流派。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

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

有学问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

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

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诗经》经过孔子的删订:

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

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什么的,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

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学问的一个传统。

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

但是诗文和学的轻重不一样。

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跟后来这人雅士写的诗,是不同的概念。

《诗经》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

《诗》三百篇,已经成经了。

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

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

区别就在这里。

《诗经》所以被称为经,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礼仪德范、精神价值在里面,是可以作为中国人修身的教材的。

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

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

即使到了明朝清朝,发蒙的时候,也是先念《诗经》。

先念苏东坡的诗,是要挨打的。

李白、杜甫、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

《诗经》进入了学校教育,李白、苏东坡不能。

《诗经》与后来的学者文人写的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彼此的地位价值不一样。

《诗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

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

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

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选文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见《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

1.关于学与诗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一项是(

)(3分)

A.国学念得好,诗歌文章就能写好。

没有国学的功底,诗歌文章也写不好。

B.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

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支撑,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C.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相通。

D.古人诗可以看成学的别体,但是不看成学的本身的见解有道理。

诗就是学的说法有道理但不一定对。

2.下列有关唐宋明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唐后无诗。

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完全正确,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

B.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

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出了很多大家。

C.宋诗开出这么一个新格局来,地位同样也是很高的。

在于宋诗跟禅宗思想、宋代理学相表里结合得很好了。

D.明诗是返唐的,重新回到唐。

明代的诗虽不是唐诗但是有自己的特点有唐诗的余韵。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三百篇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

B.《诗经》里的诗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

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C.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

这表明过去的大学者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D.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

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诗不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中国文学的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日:

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日: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佘,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丽:

美丽。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

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寻:

寻找。

D.公曰:

是宜名凌虚。

名:

名字,名称。

5.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便登高远眺。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7.翻译。

(10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5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8-9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5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句1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2)子曰:

质胜文则野,

,然后君子。

《论语》

(3)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对话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

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人来了,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

老岳有些担心,这么年轻,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

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

报到那天,岳所长一问,副所长竟姓秦,不但姓秦,籍贯竟是南京。

岳所长不禁一声暗笑,说,秦所长姓秦?

秦副所长何等聪明,哪里听不出来其间意思,笑了笑,反问说,所长姓岳?

岳所长点点头说,不但姓岳,而且是岳飞正儿八经的后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秦副所长也说,800年前那桩公案不会影响咱俩合作吧?

岳所长说,哪里会。

岳所长这人肚子里有货,虽主攻宋史,可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脑子里装着。

上任不久,秦副所长上门拜访,岳所长把他延至一室,沙发、茶几、陶壶、杯具,空空荡荡,别无他物。

秦副所长问道,这间房是做什么的?

岳所长说,书房。

秦副所长又问,怎么没书呀?

岳所长说,猜猜。

秦说,过目不忘?

诵罢即烧?

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

岳所长不置可否,了话题,说起了所里的事。

秦副所长家在外地,常到岳家蹭饭,两个清素小菜,一壶烫热的小酒,吱吱地喝上一阵。

饭后,两人坐进书房,品着茶谈天论地。

既然搞宋史研究,自然绕不开风波亭那段公案,这一绕,便把两人的关系绕得有些微妙。

终于有一天,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

话头是老岳挑起来的,老岳说,世间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你呢,秦桧后人,我呢是岳飞嫡传,可咱俩却坐在一起喝茶,放到800年前,非把老祖宗气死不可。

小秦也感慨一声,说,其实呢,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

老岳说,小秦,历史定案的事,咱就别翻烧饼了,否则,怎么会有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那副对联呀。

小秦当然知道,此联是乾隆状元秦大士所作。

小秦说,那是秦大士为讨好天下人的应时之作,或者说,是个表态。

你老岳想想,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

你注意那个细节了吗?

就是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

老岳说,注意到了,可毒酒却是秦桧所赐。

小秦说,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讨论一下《满江红》,写下这首词时岳飞33岁,已当上节度使,30岁当上节度使,显非常人,皇帝忌这个。

那首词可谓激怀壮烈,成为千古绝唱,可岳帅根本没想赵构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假若不是徽、钦二宗被擒,九五之尊哪有他的份?

如若岳帅直捣黉龙,迎回徽、钦二宗呢?

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

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换句话说,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

秦桧不过是替人承担了骂名而已。

老岳摆摆手制止小秦,小秦却不管不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

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人误解,赵构不禁要想:

那他要什么呢?

老岳竞有些无言以对,隔了许久,老岳说,该吃饭了,在这喝两杯?

老岳是第一次这么让小秦,以前都是:

中午在这吃啊,不容小秦推托的。

小秦知道这是虚让了,人家巧让客,怎好当个热粘皮?

便笑笑,说,算了,答应了朋友的饭局,就不在这儿吃了。

不久,老岳递了辞呈,请求辞去宋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在辞呈最后,他建议由小秦接替所长职务,提前到位。

走那天,小秦抱着老岳哭了,说,岳所长,多来啊,好多事离不开你呀。

老岳拍拍小秦肩膀,什么也没说,眼睛湿湿的,提了一个请求:

能给我弄一套宋史吗?

小秦说,你不是读过了吗?

老岳说,我想再读读,再说,我家书房里也该有一部书了。

(选自《花园》2010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构思精巧,短小精悍,首尾呼应。

详细叙述了从岳所长要副所长到秦副历长提前到位接替正所长的职务交接过程。

B.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秦副所长有理有据的为自己的老祖宗秦桧进行了辩解,终得岳所长的认可。

C.本文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通过写岳所长肚子里有货,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来衬托秦所长的形象。

D.这篇小说语言凝练,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

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岳所长和秦所长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E.本文按照情节发展展开记叙,先写老岳对秦的担心,又写两人的交往,再写两人的争论,最后以岳提前让贤于秦结尾,情节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

(2)小说有一个细节描写,前面写老岳书房没有书,后面有写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3)上级给老岳派了一个年轻人做副所长,老岳有点担心。

但是又想:

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

结合全文,请你为秦找几个可以来做所长的理由。

(6分)

(4)秦岳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站在谁的一方?

为什么?

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他走了,但苹果永远不会落地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

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

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

他确实改变了世界。

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

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

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

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

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

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

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

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

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私法律。

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

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

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

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

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

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完全可以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中国的乔布斯。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却显得有些拘谨,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B.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耍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C.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D.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但是我们知道,人的力量主要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身体;另一方面就是精神力量。

B.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报名者获得广泛的支持,扩大活动在大学生体中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可信、可敬、可学的自强榜样。

C.由于国内球员在成长期接受的都是中国的训练体系,有些问题很难改变,很难融入NBA。

D.在保证安全及尽量不损伤板材的情况下,他的搬迁队要搬完5000平方米的米黄玉板材,通常需要7-10天左右的时间。

15.下面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

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

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

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

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

A.

B.

C.

D.

16.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说道: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人民提出意见批评政府。

因此,在网上听到有拍砖的声音,我并不感到奇怪,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事情。

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

温家宝总理提到拍砖和谣诼两个词。

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请你谈谈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17.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续写3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并使语意完整。

(6分)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豪情满怀地跨越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人生是

人生是

人生是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曾经满含深情的对俄国作家蒲宁说:

我只害怕托尔斯泰。

您想想吧,是他写出了这样的文字,说安娜感觉到,她看见自己的眼睛在黑暗中放光。

蒲宁,这位在俄罗斯文坛一向清高、独来独往的贵族作家,对托尔斯泰也同样怀着这种高山仰止的敬意,他在回忆录中供述:

不知怎样的,这位老人还是让我害怕的。

害怕,都是害怕。

他们害怕这位文学巨人,害怕他有的父亲般的威严。

是的,害怕。

我们太害怕了,害怕失去权势,害怕没有金钱……

可是,我们又太不害怕了。

我们不害怕大自然,不害怕杜会的力量,不害怕真理,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当我们什么都不害怕的时候,什么事不敢做?

当我们什么事都敢做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

读懂材料,现实,结合材料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选D。

解析:

A.原文无此意。

B.原文是:

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

C.原文说的是:

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

2、选C.没有根据、不符合原文意思。

3、选D.他们的诗不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中国文学的经典。

观点错误

4.选B.解析:

A.丽:

依附,靠近。

C.相寻:

连续不断。

D.命名。

称作。

5.选C.原文是: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6.选B.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法错误

7.翻译。

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但情理上说是不应该这样的。

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他的坚固与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官职的变迁呢?

8、答: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

2分

原因:

1、《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

2、《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尽忠、心忧国家的心情。

3、《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引起陆游的共鸣。

答对1条可以给1分,3条给3分。

不分条答扣1分。

9、答:

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