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4902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音乐欣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欣赏》教案.docx

《《音乐欣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欣赏》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音乐欣赏》教案.docx

《音乐欣赏》教案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教案卷首

课程属性

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课

课程类型

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理实一体课()实践课()

课时分配

总课时课时;其中:

理论教学课时;实践教学课时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

教学

目标

当今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一种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育人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

音乐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与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时

第11章音乐起源、音乐的表现形式(上)

2

第11章音乐的表现形式(下)、曲式结构常识及表情记号

2

第12章中国民歌欣赏(上)

2

第12章中国民歌欣赏(下)

2

第13章中国民族器乐欣赏

(一)

2

第13章中国民族器乐欣赏

(二)

2

第13章中国民族器乐欣赏(三)

2

第13章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四)

2

第14章中国戏曲音乐欣赏(上)

2

第14章中国戏曲音乐欣赏(下)

2

第15章西方音乐欣赏

(一)

2

第15章西方音乐欣赏

(二)

2

第15章西方音乐欣赏(三)

2

第15章西方音乐欣赏(四)

2

课程教学单元教案页首

教学单元

第十一章音乐常识

授课学时

4课时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视频动画,微课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音乐起源、音乐表现手法以及掌握表情记号和识谱。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语言。

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单元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11.1音乐起源1课时

11.2音乐的表现手法2课时

11.3识谱及表现记号1课时

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介绍音乐的起源、音乐的表现手段、如何识谱及表情记号,通过介绍了解音乐知识,教会学生熟悉并掌握音乐的表现特点。

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语言。

教学难点

音乐的表现手段、识谱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根据平台预习本章内容

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30分钟)

课程导入:

提问环节

1、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

2、我们生活中都会听到什么样的音乐?

3、人们日常生活是否能离开音乐?

4、什么是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各层次是官能让欣赏,第二个层次是联想欣赏,第三层次是理智欣赏。

新课教学(120分钟)

11.1音乐起源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考证。

谈到音乐的起源,首先应了解音乐的概念,它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关于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已进行了研究,有劳动说、模仿学说(对自然界声音的摹仿)、“求爱学学说”(以声音吸引异性)、巫术学说(原始巫术中产生音乐)、“本能学说”(某种动物本能或情感的表现欲)、“信号学说”(相隔两地的人们以声音传递信号进行联络)……不下十余种之多,无论哪种都有论据,但归根结底也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及其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启发。

人类在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中,原始人为了协调劳动动作,便不时地按照一定的拍子呼喊,拿着类似弓箭、木石等的劳动工具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而这种呼喊的声音和劳动工具发出的响声也就是最早的音乐,原始音乐大多是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并伴随劳动而产生。

11.2音乐的表现手法

了解音乐知识,熟悉并掌握音乐表现特点,目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音乐是用一套音乐语言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描写客观事物。

音乐表现手段不外乎以下十一种,即1旋律、2节奏、3节拍、4速度、5力度、6音区、7音色、8和声、9复调、10调式、11调性。

11.2.1 旋律

旋律,即曲调,是高低、长短、强弱不同而组成的音的线条。

在音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内容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作曲家刻画形象、表达感情主要通过旋律;欣赏者感受最明确、记忆最深刻的首先也是旋律。

因此它被称为“音乐的灵魂”。

旋律与语调语气有直接联系。

按照旋律走动的线条我们把它称为平行、上行、下行、环绕式、波浪式几种旋律。

11.2.2 节奏

节奏,是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叫节奏。

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它是音乐的基本因素,可以脱离乐音的高低表现自成“音乐”,如打击乐器的合奏、独奏等曲。

节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使旋律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情绪,但旋律却不能脱离节奏独立存在。

节奏就象旋律的脉搏,象动作一样,能给旋律带来鲜明的性格。

因此节奏被称为“音乐的骨骼”。

(举例:

游戏节奏大师)

11.2.3 节拍

节拍,是音乐强拍、弱拍的均匀交替。

将时间划分为长短相同的有规律的节奏,一般都规范在一定的节拍里,节拍俗称“拍子”,拍子就是用某一时值的音符(常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或二分音符等)表示节拍的单位。

将许多拍子分成各组,规定其强弱关系,便成“节奏”。

常见的分组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二拍子为一组如2/4拍子(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二拍);第二种是三拍子为一组,如3/4拍子、3/8拍子,第三种是复拍子,如4/4拍、6/8拍、9/8拍、12/8拍等等。

两拍子的均匀交替是“强弱”,其效果是:

顽强、刚健,如:

进行曲;三拍子的均匀交替是“强弱弱”,其效果是:

优美、流畅,如:

圆舞曲;复拍子的均匀交替是由两种单拍子结合而成;其效果可欢快、也可悲伤。

(乐曲节拍听辨)

11.2.7 音色

音色是各种器乐、人声及其组合在音响上的特色。

它是因发音体的质料和形状构造,发音的方法,泛音的多少,以及不同的音区等等的不同而异。

音色使音乐变化莫测,神奇绚丽,有着特别的表现力。

11.2.10调式

调式是由若干不同音高的乐音组成的,以其中一音为中心音(主音),各音互相联系并保持一定的倾向性的体系。

主音或中心音地位最高也最稳定,它的左膀右臂,一个是由主音向上数五度的"属音",另个是从主音向下数五度的"下属音"。

属音和下属音对主音起到支持的作用,余下的几个音则处于更加次要的地位。

从调式主音开始,按顺序上下排列,构成调式音列,又称音阶。

大调式和小调式音阶中的具体结构是不一样的。

这主要体现在半音和全音的布局上。

一般来说大调比较明朗、热情,这是因为在大调主音上构成的主和弦是大三和弦(do,mi,sol),相比较之下,小调的主和弦是小三和弦(la,do,mi),它的色彩略微暗淡抒情些。

大调写明朗宏伟的音乐,表现心旷神怡、英雄气概、军人风度等;小调写悲壮或忧郁的音乐,表现痛苦忧愁、儿女情长、缠绵爱情等。

(举例:

音频)

11.3识谱及表情记号

识谱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掌握好音的高低。

在简谱中,记录音的高低和长短的符号叫音符。

11.3.1 音的高低

⑴钢琴上白键所发出的音是基本音级,是具有独立名称的七个音级,表示音的高低的基本符号,用七个阿拉伯数字标记。

11.3.2 音的长短

了解、熟悉各种音符、休止符以及其它记录音的长短的符号,能准确地演唱或演奏长短不同的音。

音符可分为单纯音符与附点音符。

11.3.5 表情记号

表情记号常写在曲谱的中间部分,标明音乐的基本情绪。

目前使用的都是原来意大利文的音乐术语,把它缩写或简化后即成为常用音乐记号,特别是在器乐曲中用的最多。

中文的音乐的表情记号是从意大利文翻译过来的。

为方便起见,采用中意文对照。

总结(30分钟)

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语言。

作业布置

1、在五线谱上写出7个音符的位置

2、每位同学准备一首音乐,运用本章学过的知识为大家介绍这首音乐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一、音乐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鸟鸣学说、巫术学说、语言学说、异性求爱学说、模仿自然学说

二、音乐的表现手法

旋律、节奏、节拍、音色、调式

单元教学反思

 

课程教学单元教案页首

教学单元

第十二章中国民歌欣赏

授课学时

4课时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视频动画,微课,线上即时评价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中国民歌的种类;

熟悉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了解民歌的不同风格与体裁

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对各种民歌体裁的分析,提升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水平。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单元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课程导入及民歌介绍1课时

劳动号子1课时

山歌1课时

小调1课时

教学重点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三类民歌的风格辨析

教学方法

视频、音频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听过的民歌

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30分钟)

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自己口头创作、自己演唱,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歌曲。

他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不适用曲谱固定版本,因此,民间歌曲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的集中审美和追求。

起源与发展: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

如上古文献中记录的这样一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它十分概括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

全首民歌虽仅有八个字,却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猎图,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原始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周代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的《国风》便采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十五地区的民歌,故又称"十五国风",它们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绵延五百多年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们以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明动人的形象。

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创造才智,它们的高度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楚辞》。

楚辞包括两类作品:

一种是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类是经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

如《楚辞》中收录了屈原的《九歌》,《九歌》的11首民间祭祀歌曲,经屈原根据出国南部的民间祭祀歌曲整理加工而成的。

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它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相和歌,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上二者的优良传统。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都是当时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优秀民歌。

由于内容的需要,他们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诗体,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体,这样就更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

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乐府体",它给以后的民歌和诗人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相和歌"的产生,突破了‌"徒歌"的形式,加进了伴奏。

从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长篇叙事歌曲《孔雀东南飞》等,充分显示了歌曲创作的重大发现。

唐代民歌保存下来虽不多,但从敦煌发掘出的‌"曲子"资料和有关燕乐、变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

随着反映生活内容的需要,唐代民歌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加工,无论在曲调风格上、演唱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发展。

‌"曲子"的产生,除了用于单独清唱外,还被广泛地用于说唱、歌舞中,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的艺术形式的桥梁。

这种‌"曲子"对以后的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

而到了明清近代时期,随着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斗争中,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杰出民歌。

这一时期的民歌,除了具有广泛的内容以及清新、明快、朴素的语言外,在形式上也比以前更为自由、活泼。

从《魏氏乐谱》所收集的《水龙吟》、《长歌行》,以及明清的传统牌子曲《山门六喜》等歌曲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歌词、曲体结构、曲调的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大大丰富。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人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主题便成为它新的特点和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

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

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新课教学(120分钟)

12.1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从字面上解释,是一种直接伴随着集体劳动的时候而歌唱的民歌,具有协调及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号子一般可归纳为工程号子、船渔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农事号子等。

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劳动号子吆喝、呐喊的特点。

因此,北方习惯地称为“吆号子”、南方称为“喊号子”、四川称为“哨子”。

12.1.1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⑴以节奏见长,节奏的紧与密是配合劳动强度而进行变化的。

劳动强度越大,节奏越紧凑、急速;劳动强度越小,节奏相对松弛、舒展。

说明这种节奏特点与所从事的工种密切相关。

所以劳动号子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工种性强:

打夯时唱的号子,要求节奏规整有力;挑担时唱的号子,要求节奏短促轻捷;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唱的划船号子,节奏悠长舒展,旋律逶迤起伏。

同时,劳动强度越大就会越制约音乐的表现力,劳动强度越小,号子的歌唱者就有更多的余力去考虑所唱号子的艺术表现力。

⑵音调铿锵有力、粗犷、豪迈。

⑶歌词常是即兴编唱。

其内容广泛,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诙谐的,有爱情的,也有的索性就是唱现场的情景。

题材不限,常常是演唱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作即兴发挥、自由抒发,广泛的生活题材能引起劳动者的兴趣、起到调剂精神、鼓舞干劲的作用。

⑷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淮南子》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即干力气活的,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这就要统一劳动节奏,一唱众和。

这就是“前呼”、“后应”--大家在一起唱,必须有一人居于领唱地位。

领唱者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一般高亢、嘹亮、多唱实词,合唱部分坚实有力,多唱虚词。

领唱与和腔交替进行。

12.1.2欣赏《川江船工号子》

《川江船工号子》是我国最著名的行船号子之一。

全曲共有八段,由五种号子连套组成,表现了平水——见滩——上滩——拼命——下滩的各种劳动过程。

情绪逐渐高涨,节奏层层紧缩,旋律由悠扬舒缓变得高亢、激昂,甚至紧张的呼号。

整个号子生动地展现船夫们同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音乐丰富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平水号子》是风平浪静时唱的。

领唱者用比较自由的节奏、悠扬、舒缓的曲调演唱。

众人以缓和而平静的节奏相和。

《见滩号子》是当船即将进入险滩或天色突变时唱的。

领唱者提高嗓门,向大家发出警告,众人以沉着、有力、充满信心的呼声应和。

句幅逐渐缩短,领与和的交替逐渐收紧,节拍由4/4变为2/4。

《上滩号子》是当船驶入险境,风暴来临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的。

领与和变成半拍相接,领部短促的呼喊与和部自由应和,不再出现具体的唱词,形成一幅紧张劳动的画面。

《拼命号子》当船行至最危险,最紧张关头时唱的。

此刻,人与船都处在性命攸关之际。

他们不再是唱,而是近乎于呐喊,领和重叠扣人心弦。

《下滩号子》当船驶过险滩或风暴停息时,大家松了一口气,船又行驶在平静江面时唱的。

号子节奏舒缓、音调平和,歌声随船渐渐远去,消失于碧空中。

12.2山歌

山歌是地方色彩最浓,风格最强的一种民歌。

山歌顾名思义就是“山野之歌”,中国《辞源》里早就有解释,山野乃“山陵原野”也,实际上,不仅是山上唱的,平原荒野所唱也叫山歌。

是劳动人民在山野里进行个体劳动或非协作性劳动中,自由抒发内心感情的民歌。

我国山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丰富多彩,各地都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地区:

陕北叫《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青海、宁夏叫《花儿》、山西叫《山曲》等;南方地区:

四川叫《晨歌》、苗族叫《飞歌》、云南叫《弥渡山歌》、江西叫《兴国山歌》、《客家山歌》、《柳州山歌》,草原称为《牧歌》,水乡称为《渔歌》等。

各地的山歌因当地的文化、环境、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作品内容、曲调、风格上也会有差异。

例如:

陕北是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所以当地的信天游的内容创作上也颇受红色思想的影响;山曲所流行的地区因地理原因,人民生活困苦,走西口现象成为常态,所以当地山歌的内容也多与男人走西口有关等等。

12.2.1山歌的音乐特点

⑴节奏舒展而自由。

有时为了使歌声传得更远,感情抒发得更充分,常常在歌曲前面加上一个呼唤性的喊句。

如:

“哎……”或“哎呀来嗨……”。

⑵曲调一般比较爽朗、质朴、悠扬、嘹亮、顺口、悦耳。

句尾较多用甩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但山歌曲调的类型也不一样,如信天游的曲调就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起伏较大的;另一种节奏则相对规整、曲调平稳,着重刻画细腻的感情。

如《蓝花花》是一首流行于陕北的典型的信天游。

这首民歌一共有十七段唱词,奇怪的是这首歌曲只有简单的上下两句旋律,被反复唱了17遍而听起来不觉得单调,足以说明这是中国的语言魅力使然。

汉语的平平仄仄、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地给歌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⑶歌词多即兴创作,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带有随意性。

一是上下句唱词句尾压韵唱词的内容没有太多关联,只是在句尾的韵脚上求得了统一而已,如信天游。

“信天游”原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意,现特指流行于陕西北部、甘肃及宁夏东北部的一种山歌。

信天游的歌词很随意,多为上下句结构,两句就是一首歌,有的要反复若干遍。

如:

“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就无法解忧愁”。

二是上句常常用比兴的手法,下句才点出主题,”所谓“比”,就是比喻;所谓“兴”,就是寄托。

如《蓝花花》这首歌的旋律一共八段,每段的上句都是比兴的手法。

第一段: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地爱死人。

第二段:

“五谷里的那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要数那个蓝花花好。

”……

⑷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形式为主。

有些地区的山歌由于受生活条件及语言的限制,又多为即兴编唱,故山歌流传的局限性较大,甚至不少山歌很难出省,出县,因此保留了它浓郁的乡土气息。

12.2.2音乐风格与歌唱特点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北方山歌则粗犷豪放。

⑴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激昂、奔放、音域较宽、音程跳动也较大、拖腔长,节奏自由富于变化,曲前常有吆喝性的喊句。

演唱时多用真假声交替。

如四川《槐花几时开》、安徽《挣劲头》、甘肃《牧羊山歌》等。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这是一首“河湟花儿”的高腔山歌。

“花儿”和“少年”的命名很简单,是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人们,对自己日常所唱歌曲的称呼。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早就有这两个词。

由于歌词中常把女子比做“花儿”,把小伙子比做“少年”的缘由。

因花儿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定情之意,当地的青年男女常常在当地专门的“花儿会”上演唱。

《上去高山望平川》用隐喻手法,表现了歌者对意中人的爱慕与渴望。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里最有代表性的曲令,叫“河州大令”。

河州是甘肃临夏的古称,也是花儿的传播中心。

因为出现三次大的起伏,又称“三起三落”。

像多数民歌那样,这首歌也使用了大量衬字,唱词很口语化。

全曲是由上乐句+半乐句(上句的部分扩充)+下乐句组成的单乐句。

基调基本用“啦哆来嗦(6125)”四个音组成,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五声徵调式。

连续四度音上下跳进,给人一种辽阔,挺拔之感。

⑵平腔山歌——曲调悠长,进行平稳,节奏较为自由,拖腔较短,这类山歌最为普遍。

如云南《小河淌水》、江西《兴国山歌》、云南《弥渡山歌》等。

【欣赏】《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云南弥渡地区的汉族山歌,属平腔山歌。

用简洁精致的结构和质朴流畅的旋律,表现美丽聪慧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深切思念心中的阿哥。

全曲是由五个乐句构成一个复合乐段的五声羽调式。

“唻哆啦(216)”的曲调进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

⑶矮腔山歌——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宽且大跳少,结构比较洗练,节奏规整,无拖腔。

多用真声演唱。

如:

陕北《赶牲灵》、湖南《一根竹竿容易弯》、河北《掏洋芋》和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是一首流传较广深受欢迎的四川民歌,它属矮腔山歌。

全曲旋律悠扬舒展,起伏不大,节奏明快,采用一字一音,音域不宽只有六度,是由二个乐句构成的五声商调式。

这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

形式简单,乐观爽朗。

乐句中大量使用呼牛的吆喝声和模仿锣鼓声的衬词,表现了歌唱者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12.3小调

小调又称作“小曲”,是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体裁,它广泛传播于城镇集市,易于接触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人士,演唱小调的不再只有劳动人民,还出现了大量的半职业和职业艺人,经过他们的加工提炼,使小调的节奏规整、曲调更加细腻委婉,逐渐成为一种更“艺术化”的品种。

小调所唱的题材十分广泛,从婚姻情爱到风土人情、从娱乐游玩到历史故事、甚至民间传说等几乎无所不包。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品种,小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

小调的音乐特点如下:

1、节奏一般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

2、旋律比较柔美、流利、委婉、含蓄。

3、歌词比较固定,常用“四季”、“十二月”、“五更”等连缀每段歌词。

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多数采用多段体分节歌的陈述方式。

4、演唱形式:

以独唱为主,有二胡等乐器伴奏。

5、基本曲体:

四句型结构,其关系是“起、承、转、合”。

另还有两个乐句相互应答互为补充的对应式结构。

【欣赏】《茉莉花》

这是一首江南民歌,以优雅、婉转、清丽而著称,感情细腻而含蓄和北方健朗、粗犷、风趣的风格有所不同。

江南小调的旋律,多用级进及环绕音﹝56532﹞、﹝61653﹞、

﹝12165﹞,使旋律进行柔和、细腻、平静、流畅、秀丽、富于叙述性、抒情性。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全国的小调,不仅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而且被运用到不少民间器乐曲中,成为一个曲牌。

有各种各样的变种,流行最广泛的是江浙一带的一首。

它旋律委婉,感情细腻;以香秀的茉莉花比喻爱情的甜美,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从18世纪末起,它还流传到了欧洲和美国等地,作为中国民歌的典型广泛传布,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

普契尼吸取了“茉莉花”的音调并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

自首演至今,久演不衰。

同时,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把中国《茉莉花》的芳香也传遍世界各地。

【欣赏】《绣荷包》

《绣荷包》的题材,在我国汉族各个地区的小调中非常多见。

内容反映青年男女纯朴而真挚的爱情生活,刺绣是农村女子的专利,亲自绣荷包送情人,刻画了姑娘思念亲人时的内心活动。

各地都有以“绣荷包”为名的歌,如山西、云南、四川、江苏等地区,各地的绣荷包在歌曲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