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947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课时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三节课时1水圈的组成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定位] 1.阅读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际说出水循环对人类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特点: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体的类型

地球上的水体可分为: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在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海洋水占96.538%,陆地淡水仅占2.526%,而且绝大多数又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思考

1.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那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地方还会闹“水荒”?

答案 

(1)地球上有96.538%的水量为海洋水,属咸水,不可能大规模地直接利用。

(2)人们可以利用的是陆地淡水资源;而陆地淡水的主体又分布在高纬和高山地区的冰川或地下,不易利用。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4)在利用中存在严重的污染和浪费现象。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1)主要类型:

甲:

陆上内循环,乙: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丙:

海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

a.蒸发,b.植物蒸腾,c.降水,d.降水,e.水汽输送,f.蒸发,g.降水,h.地表径流,i.地下径流。

3.地理意义

(1)实现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调节圈层间的热量传输,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促使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思考

2.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两句著名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诗是否严谨?

为什么?

答案 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

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

三、河流补给

1.概念:

河水的来源。

2.类型:

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

思考

3.庐山小天池为什么会“久雨不溢、久旱不涸”?

答案 这是因为小天池参与了水循环。

“久雨不溢”说明小天池里的水有下渗,即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久旱不涸”说明有地下水补给小天池,即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探究点一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探究活动

 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

水循环有哪些作用?

答案 

(1)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

(2)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

①联系四大圈层,使地表各圈层及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②能调节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分布。

③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

反思归纳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

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水循环

的意义

(1)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影响全球气候。

(3)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探究点二 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探究活动

 读“我国某两条河流的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甲年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____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河流有断流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5月份径流量较相邻月份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该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____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____补给形成的。

该河流径流终年存在,可知该河流至少有________种补给类型。

(3)根据其径流量的变化分析可知,甲、乙分别所处的地区是(  )

A.西北、东北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D.东北、西北

答案 

(1)8 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 1~2 气温低于0°C,冰雪不再融化,河流没有补给水源 蒸发旺盛和农业引水灌溉,使河流径流量减小 气温 

(2)季节性积雪融水 雨水 3 (3)A

反思归纳

 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列表比较如下(以我国为例):

补给

水源

补给季节

补给结果

及原因

影响因素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主要分

布地区

雨水

雨季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并在雨季形成汛期

降雨量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

温带、寒带的冬季积雪春暖后融化,但因积雪量较少,仅形成春汛

气温高低和积雪量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夏季

温度较高的夏季,冰雪融化,形成夏汛,冬季温度降低,冰雪封冻,河流断流

气温高低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全年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

湖泊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下水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和河水的相对水位

云贵高原地区

对点训练一 水圈的组成

1.读“地球陆地淡水储量构成图”,关于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体

B.②是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体

C.③中的某些水体是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体

D.地球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充足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比例可知:

①为冰川,②为地下淡水,③为其他淡水(包括永冻土底冰、湖泊淡水、土壤水、沼泽水、河水、生物水),人类目前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很少,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

对点训练二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2~3题。

2.下列实现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长江B.我国的夏季风

C.我国的冬季风D.副热带高气压带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B.④C.⑤D.②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①环节表示水汽输送,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将水汽从海洋上空输送到大陆上空。

第3题,南水北调工程是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对点训练三 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读图,回答4~5题。

4.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来源于(  )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

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

5.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

A.东北三江平原B.浙江南部

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D.青藏高原

答案 4.A 5.B

解析 由图可知,降水量与径流量变化一致,所以河水由降雨补给;另外,无降水时也存在一定的径流量,所以河水还有地下水补给。

具有这种补给特点的河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

综合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问题。

为了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国家水利部在西部修建小、微型集雨工程1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4000多万亩,人均收入增加500至1000元。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水利部集雨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字母是________。

能使H处的储水量增大的影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

(2)地表径流 涵养水源,缓解西部缺水局面

(3)D 降水强度小、时间长 地面坡度小 植被覆盖好

解析 第

(1)题,我国西部地区既有内流区域,也有外流区域。

(2)题,小、微型集雨工程相当于水库,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可以缓解西部缺水局面。

第(3)题,降水强度直接影响下渗,一般情况下,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等有利于下渗。

教材P47 问题

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水循环,可以相互转化。

教材P49 活动

1.

(1)A、B两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异同:

①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降水量大的季节,径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小;②B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高的季节,径流量大;气温低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小。

(2)原因:

两条河流径流的补给类型不同。

①A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基础过关]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

A.AB.BC.CD.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

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

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D.我国内流区域没有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第2题,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液态水数量最多。

读下图,完成3~4题。

3.若上图表示某一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则该尺度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B.海陆间大循环

C.海上内循环D.海—气间的水循环

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海域在(  )

A.低纬B.中纬

C.高纬D.全球海域没有差别

答案 3.C 4.A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海洋表面与海洋上空的水循环;低纬海域蒸发量大,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

5.下面四幅河流径流量图所表示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依次是(  )

A.雨水、雨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B.雨水、积雪融水、雨水、地下水

C.高山冰雪融水、雨水、积雪融水、雨水

D.积雪融水、雨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答案 A

解析 第一幅图,河流径流量与气温成负相关,不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只能是雨水补给,且是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才符合此特点。

第二幅图当然是雨水补给,因为河流径流量的大小与雨量的多少成正相关。

第三幅图是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第四幅图应是地下水补给,因为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

我国某湖泊面积2.8km2,海拔483m,湖泊水深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6~8题。

6.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

C.华南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7.该地区河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地下水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降水D.湖泊水

8.引起该湖泊水深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B.降水

C.海陆位置D.季风环流

答案 6.B 7.B 8.A

解析 第6题,根据该湖泊的海拔可以排除A项,根据该湖泊的水深变化可知该湖泊冬半年无水源补给,湖水水位接近于零,因而只可能位于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

第7题,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稀少,高山冰雪融水是其河湖的最主要补给水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7、8月份水量最大,这与该阶段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有关。

9.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一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水文站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的补给形式,A是________补给;B是________补给;C是________补给。

(2)图中①②两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前测到的?

________,判断理由是什么?

(3)这条河流最有可能位于我国________地区,判断理由是什么?

(4)A的补给量在汛期时比枯水期时________,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地下水 雨水 积雪融水

(2)曲线② 全年流量很不稳定,径流量变化很大,显然没有受到水库的调节作用。

(3)东北 有春汛和夏汛。

(4)少 汛期时河水水位较高,地下水位较低,地下水补给减少,并且有部分河水补给地下水。

解析 由题干可知:

①该处河流有三种补给形式,且A种补给较平稳,B种补给量最多时发生在夏季,C种补给量最多时发生在春季。

②两条全年流量曲线中一条比较平稳,一条变化较大,由水库具有调节作用即可判断出变化平稳的是修建水库之后的。

③图中河流有两个汛期,可判断是在东北地区。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河流补给的五大类型:

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地区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11.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地下水补给湖水B.跨流域调水

C.水库D.海陆间循环

答案 10.C 11.D

解析 受库区的调节作用,冬季库区处气温比周围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库区处气温比周围低,气流下沉,降水比周围少。

海水淡化工厂弥补了陆地上淡水资源的不足,其作用类似于海陆间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读图,回答12~13题。

12.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3.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的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在水的社会循环中,废水排入地表径流,造成水污染,对水的自然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所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可知,水的自然循环包含了水的社会循环;由图可知当水资源进入供水厂后,水循环的速度会减慢;由图可知,水的社会循环对陆地水体没有更新作用。

第13题,清洁冷却水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A、B、D三项提供的水不符合题干中“来源于用户”的要求。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东水”:

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

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解析 第

(1)题,“东水”“西沙”体现了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差异,影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包括降水量的多少和强度、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况等。

(2)题,河流水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是由水位决定的,当河流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一般为河流汛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一般是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而此时如果不能补给河流水,只能是河流水水位在枯水期比地下水水位高,成因一是形成了“地上河”,原因是泥沙淤积造成;二是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