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7124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docx

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模板

说“木叶”..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邓浩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征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树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味:

饱满疏朗

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树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

指秋天。

③南冠:

指囚徒。

④玄鬓:

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

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

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

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1]

说“木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语言衔接”类题解

3、句式选择及句子的压缩、扩展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考点说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是了解各类不同的句式,学会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句式。

复习这一方面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根据语意的需要选用相应的句式;

2、要根据感情的需要选用相应的句式;

3、要根据语气连贯的需要选用相应的句式。

  第二是仿造列举的一句或几句话,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这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较新的题型,在近五年高考中就考过两次(94年和98年)。

同时,它又是难度较大的题。

1998的全国高考第33题共4分,广东抽样平均分1.58分,难度系数0.39。

这一类题从思维的角度看,是考查考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从语法的角度看,是考查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从表达方面看,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解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制创作。

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上要做到文脉贯通;

2、结构上要与例句完全一致;

3、修辞上要符合题目要求和句子的语境。

  第三是掌握不同句式的变换方法,能根据语境要求,灵活自如地变换句式。

句式的变换一般有以下五种:

1、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2、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变式句的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句,包括主谓倒置句、定语生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等;另一类是偏正复句,即把原来前偏后正的顺序改为前正后偏。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变式句中有意提前或移后的成份往往是表达的重点,二是复句的变式句有时与常式句在意义的表达上有细微的差别,对此要仔细辨认。

3、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它的常用方法是用主动句式的主语作介词“被”的宾语,用“把”的宾语或谓语动词的宾语作主语,主动句就成了被动句。

4、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所谓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如对偶、排比、反复句式等;所谓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替运用的一组句子。

整句变散句的常用方式有两种,一是改换结构,二是改换词语。

5、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

根据语气的不同,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典型习题]

  1、一句话可以用几种语言结构来表达,而在不同的语境中要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

下面a、b、c、d四项是一句话的不同表达。

根据下面四句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分别填上相应的语言结构,正确的一项是

a、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中央矗立着

c、广场中央矗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d、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①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___

②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___

③广场两边遥遥相对的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___

④广场两边遥遥相对的虎踞着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___

A、①a②b③c④d   B、①d②b③c④a

C、①b②a③c④dD、①d②c③a④b

[解题思路]

解答这条题目时,主要是重点考虑语气的连贯。

根据具体地说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和①句连贯最流畅的是d;和②句连贯最流畅的是b;和③句连贯最流畅的是c;和④句连贯最流畅的是a。

所以答案是B。

2、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出一个句子。

例句: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

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花絮。

 

[解题思路]

这条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要调动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积累。

根据所提供的例句,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解答:

教室正面的墙上挂着块黑板。

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3、按照下面一段文字中划线部分仿造一个句子。

要求,①句式与划线的句子相同;②要生动地阐明本体;③至少写出两句,每句字数不超出8个字。

例句:

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白云离开了天空;

人生离开了友爱,就像        ,         。

[解题思路]

本题的解答关键在于调动我们知识和语言积累,找出两个能生动地阐明本体的喻体,并组成和例句中划线的句子结构相类的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本体“人生离开了友爱”是一个句子,因此,其喻体也必须分别都是句子。

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作出如下的解答:

㈠(就像)庄稼离开了雨露,婴儿离开了乳汁;㈡(就像)树木离开了沃土,幼子离开了慈母。

  4、按要求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

A、那些迫害吴吉昌的人终于知道了这件事。

他们立刻召开大会,说吴吉昌到别队搞科研,是阶级斗争新动向,B、吴吉昌又被强令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

①将A句改写成被动句

②B句该如何表达,才能使上下文连贯。

[解题思路]

文中A句原是陈述句,将陈述句改为被动句,主语需要作调整,即将陈述句中的宾语调整到被动句主语的位置上。

而B句原来是被动句,它和上下文的衔接不连贯,应将其改为陈述句,使它的主语和前后的句子保持一致性。

A句改成“这件事终于被那些迫害吴吉昌的人知道了”;B句改成“又强令吴吉昌去瓜园‘立功赎罪’”。

5、将下面三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句,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

①中国向M国赠送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

②这批药品和医疗器械提供S医院工作使用

③中国医疗队在M国S医院工作

[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

“药品和医疗器械将提供S医院使用”;第二步,将余下的内容调整到恰当的位置上。

答案是:

中国向M国赠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将提供给中国医疗队所在的S医院使用。

6、将下面的复句改成单句,不能省略原句内容

在历史发展中,新生的东西总要战胜腐朽的东西,革命的东西总要战胜反动的东西,先进的东西总要战胜落后的东西。

[解题思路]

认真阅读这段文字,我们就会发现,组成单句后的主、谓、宾分别应该是:

东西战胜东西。

那么是什么东西战胜什么东西呢?

根据该段文字内容,应该是“新生的、革命的、先进的东西总要战胜腐朽的、反动的、落后的东西”“在历史的发展中”仍然作状语,放在句首。

二、“语言衔接”类题解

语言的衔接连贯,实际包括这样两项内容:

一是语意的连贯,一是结构的连贯。

一.语意的连贯

“语意的连贯”是指上下文在语意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入手,来解答衔接题。

(一)关键词。

解答衔接题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关键词。

句子中的观点词(中心词)、关联词、指示代词等,都可以作为关键词。

1.观点词(中心词)。

观点词(中心词),就是这句话(这段话)紧紧围绕着进行论述的词。

(1)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天再忙也要坚持读书,哪怕读几页也好,________,这一定能在深层上提高每次具体阅读的效率。

()

A.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B.让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资金

C.把阅读当作同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做 D.把阅读当作每天必须的生活内容

题干只有两句话:

上句说出论点,关键词是“阅读习惯”;下句是论据,它是来阐述、强调“阅读习惯”的作用。

因此,所填的内容必须是与“阅读习惯”有关的语句。

每天都坚持读书,这样就养成了阅读习惯,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是什么?

“习惯”就是由于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的生活方式。

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正是习惯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作”不能说是习惯,“不当而作”才能说是习惯。

答案应为A。

2.关联词。

从关联词入手,也可以较容易地解答一些语言衔接题。

(2)______,而且是发生最早或说是最原始的思维形式。

皮亚杰的工作说明,儿童正是最先出现顿悟思维,此后才依次出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

()

A.思维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   B.因为顿悟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

C.顿悟思维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 D.人类的顿悟思维能力是直接从其祖先那里继承来的

在这个题中,有两个关键词:

“顿悟思维”和“而且”。

通过分析比较,从”而且”入手较为简单。

首先,前后分句之间为递进关系,这样可排除B项(因果)和D项(构不成递进),余下的A、C项虽然都是递进关系,但A项浓缩后成了”思维是基本思维形式”,不合逻辑,从而可确定答案为A。

(二)关键句。

解答衔接题的第二个突破口是一些特殊的句子,即关键句。

我们可以从关键句的位置、作用来把握其应有的意义。

这包括两个方面:

总提句和.总结句。

1.总提句。

总提句即首句,其作用为提起下文。

例(3)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诗般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来换换脑筋。

()

A.说起科学,就不能不谈到她的孪生姐妹----文学

B.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较高的文学造诣

C.文学作品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宝贵的科学价值

D.科学上的许多问题往往要借助想像力丰富的文学来解决,那些流芳千古的科学家,都著有具备文学性的不朽篇章

句中的徐霞客、诺贝尔、华罗庚、苏步青,他们都不是文学家,但是却说他们在文学方面都有较高的创作水平。

因此,这段文字谈的是科学家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而A项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C项为文学的价值,D项为文学的作用,三项均不对,故选B。

2..总

张连生

林黛玉进贾府【一】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

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三、情节结构

明确: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

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其中包括:

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见王熙凤,见贾赦、贾政,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林黛玉进贾府【二】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一)、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

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

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

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

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三、理清人物关系

图示如下:

┌贾敷

宁国公:

贾波─贾代化┤┌贾珍─贾蓉(秦可卿)

└贾敬┤

└贾惜春

┌贾琏┐

┌贾赦┤├巧姐

│(邢夫人)│王熙凤┘

│└贾迎春

│贾珠┐

荣国公:

贾源─贾代善┤│├贾兰

史太君│贾政┤李纨┘

(贾母)│(王夫人)│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敏┐├林黛玉(林如海)┘

林黛玉进贾府【三】

目的:

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

《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过程:

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

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

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只刚念了《四书》。

”和“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的不同和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2.绘肖像:

3.见黛玉:

4.回王夫人:

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两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